写在而立
妈妈24岁的时候就生了我,所以她30的时候,我已经上小学了。
在这之前,我的印象里有更小的时候寄住在爷爷奶奶家一整个一整个的夏天。蛙鸣,鸟唱,蝉鸣,清风;凉席,西瓜,橘灯,夕阳。
夏天的傍晚,太阳终于要落山,天边还挂着最后一寸余温,爷爷会从后院的地里搬回一个大西瓜,来不及擦掉表面的泥土,就丢进从装满井水的桶里降温。我和堂姐趁着冰西瓜的时候,一人带上一坨香皂,带上换洗的衣服,吆喝邻居家的玩伴,冲向村里小孩们一起冲凉的蓄水池里。一半游泳,一半洗澡,一半嬉戏。好像这个世界上最愉快的事情,就是当下在做的任何一件事情。就像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的一句话说的,小时候快乐是因为没有对任何事情有任何期待,一下午花几个小时看蚂蚁搬家也不觉得是一件浪费时间的事情。
天快黑的时候,会听到来自四面八方来自各家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的招呼回家的声音。我和堂姐总是能从那么多个声音里,精准的抓住奶奶的声音,仿佛那就是大西瓜对我们的召唤,立刻收心回家。湿漉漉的头发,乡间夜晚的清风,奶奶彼时还迈着矫健迅捷的步伐,我和堂姐掏出偷偷用橘子皮做好的小橘灯,橘灯透着微光摇摇晃晃,照不亮回家的路不要紧,照亮了心情,照的心情像一汪泉水一样清澈透亮。
后来慢慢长大,印象里30岁的妈妈,已经是超级大人的样子了。那个时候她已经做了6年的妈妈,也马上迎来了自己的第二个孩子,我的弟弟,奶奶的独苗宝贝。妈妈勤勤恳恳的,日复一日,天不亮就要早起送孩子上学,开店,回家照顾我们,做饭洗衣,孝顺公婆。爸爸常年出差在外,一年只回来几次,每次会记得给所有人带礼物,我们每次都会一下子被爸爸的礼物收买,感觉他是家里的英雄,而忘却了永远在厨房忙碌的妈妈。外婆去世的早,连妈妈第一次的月子都是小姨在边学习边照顾,奶奶因为我是女孩,觉得是不用动她大驾的。外公隔三差五的会骑着他没有刹车的自行车来看望我们,腿一登就刹住了车,笑眼盈盈的走进门,妈妈总是留外公在家住上几天,尽尽孝道。即便是这样,即便生活好像从来没有清闲的时候,即便她不得一丝好处,我好像也从来没有在妈妈脸上看到过抱怨和低落的时候。她一直都是积极的样子,日子清苦就吃的简单一点,后来爸爸事业成功家里条件好了,她也不轻易挥霍傲娇,只是从从容容的过着日子,专心的爱着爸爸。
这种似乎与生俱来的从容与淡定,让我一度以为,我们所有人的身体里都有一个开关,无论我们20几岁多么闹腾,抑郁,做作,好像到了某一个年龄阶段,那个开关就会自动打开。我会情绪稳定,成家立业,生儿育女,无所畏惧,就像有一本成为大人的生活指南一样,我只需要顺着走,就会成为我心里那个30岁的女人,对生活只有一往无前。
过30岁的生日之前一个月,我很傻的跑去问稍微大我几个月的朋友,成为一个30,是什么感觉呢?她说,和29岁的时候没有任何区别,你还是你自己,身体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心情也是,30岁并不是一个神奇的分水岭,不会让你变得不一样。
所以现在30岁的我,每天焦头烂额。好不容易东拼西凑勉勉强强和谈了5年的对象一起一人一半买了一个小房子,却因为房子太老需要大整修,每天住在正在装修的水泥地房子里,因为外国人工贵,就自己动手一块板子一块板子的往上搭,即便如此,每次收到各种材料收据单的时候都有点狼狈,压根不敢多去看银行账户,苦不苦不过是打掉牙齿往肚子里吞。工作了5,6年的行业,才发现自己每天在做着最基础的工作内容,并没有发展到真正的技能,也看不到前景,鼓起勇气尝试从头来过,当投了若干份工作收拒信收到麻木的时候,几份抛来面试要求的工作,不是薪水太低,就是需要坐车2个小时去上班。下午收到一份拒信,对方招聘主管把我的面试表现批的一无是处,恰恰击中了我认为自己唯一的几点优势。于是一下子掉进一个自我怀疑的漩涡里,童年时父母总觉得我不够优秀的阴影席卷而来,每一次无论轻重,都需要一点一点的把自己从里面捡出来,鼓励自己,努力重拾一碰就碎的信心,小心翼翼的往前走。
哈,所以,这才是我真实的30岁模样。往上看,有逐渐年迈的父母说我不该漂泊在外,应该侍奉在旁,工作可以再找,男人可以再看,百行孝为先。往旁看,大学毕业近10年,无论当年高考一本二本三本,成功不论出处,谷歌程序员,金融创业公司负责人,北大博士后,商务精英,好像大家曾经坐在同一个屋檐下读过书,又好像读的不是同一本。往下看,身边永远有人念叨不完的,再不生过两年就生不出来了。
如果有什么道理是我最真实的30年人生体会大概是,生活其实从来无关比较,也无关过往,每天的日子怎么样,冷暖自知。想要去的方向,就是取决于当时当下做的每一个决定,仅此而已。
以上,给30岁的自己把。
-
西娅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1-21 18:1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