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原生家庭”?
查看话题 >我的365天日记| 3 活到25岁还隐隐不自知的孤独
我不知道孤独是怎样的,这话说的极其自大,却是我的咨询师一年来不断重复,你很孤独,让我发现了这个事实。其实我对这句话并没有什么共鸣,因为我是一个朋友不断的人。但当咨询师不断挖掘我的一切,而不断重复那句断言,你很孤独。我终于从字面意思上这句话出现的频率而开始正视我的生活。
她说,她想了很久,我和其他来访者不一样的地方。我是一个没有实感的人。我表达的想法,都是建立在一种抽象的意象上。是一种语言构建出来的感受,而不是直接的生理反应。我描述不出自己是兴奋还是开心,是难过,还是烦恼。我只有觉得舒服与不舒服两个选项,然后在此以上建立后天的认知,发生了什么,如何解释。一切都是信息构建出来的应该可能是的感受。
如果我没有妹妹,我可能还是不懂咨询师说的到底是什么。但我的妹妹是跟我完全不一样的人,她所有的直接感受都非常清晰,并且可以尝试表达沟通。看到她,我才终于隐约感受到,咨询师说的实感是什么。此刻的我,在情绪认知层面,甚至是还不如一个5岁小孩的。我是一个从小没有被父母看到感受的人,自然我也从来没有正常的学习这份能力。我从来不知道感受是什么,要如何表达,我只知道我不舒服,但忍一忍就过去了。当你看不到一个东西,你就无从下手去看到它。于是我也成长为了一个看不到自己的人,借用社会运转的价值观,填满这个躯体。
有一天我妈妈说,她不知道原来情绪是会传染的,她不知道小孩的情绪是同样很丰富的。她有心观察到她睡不安稳时,旁边的妹妹也会在睡梦中感受到。我心里震惊又试探地问道,那我小时候,你不知道我也会有情绪么,她说她不知道。她以为小孩什么都不懂,没有成熟的反应,这是成年人才会有的复杂情绪。而我一直在承受家里父母的情绪宣泄,却一直没被看见体谅过。原来是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小孩某种程度与成年人多么相似。此刻的母亲,才日渐意识到,她在对我的养育中,做了多么糟糕的事。
豆瓣推荐上,有一个很火的概念,叫做被看见。我在规律小组上看到过它,在内在能量小组也看到过它,甚至在很多心理学书籍上,它同样是很重要的概念。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被看见的需求,当你被朋友与家人看见时,你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当你看见了自己时,你感受到了自己的力量。
而这份看见,所需要的基础,是对方对你的爱和这个人所具有的同理心的能力,也是自己对自我共情,自我接纳的能力。这是一份奢侈的礼物,也是一份触摸到灵魂深处的牵绊。当你没有被看见时,你就会深深地感到孤独,当你自己也看不到自己时,你会遁入虚空,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
而我从很小的时候就浸淫在这种状态,因太过熟悉,并不知道,这是一种从未被看见的结果,我的一切困惑,都似乎系在这个西西弗的石头上,只不过,它虽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却是一秒的被看见,支撑一年的感受。
时常觉得,我并不爱这个世界,我没有跟这个世界形成communication。我只是在不断展示自己仅此而已。我与这个世界没有共鸣,只有认知上的牵绊。所以我很在乎生活在我身边的人,价值观是否与我契合。这是我与现实世界仅有的沟通。当我失去这份共鸣时,我就会立马无法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存在。可价值观不可能永远契合,所以我对感受自己的存在总是岌岌可危。我看不到自己,并且总是希望从别人身上看到自己,相信谁都看到,这是一条不归路。
曾经的我,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我释放善意就好了,但这绝不是世界运行的规则。我很喜欢《人间便利店》这个故事。这个故事里,作者讲述了一个难以与世界联结的女人,通过一种非常态的方式,在便利店打工而感知到自己与世界的存在。故事里的女主,从便利店的一切日常中感受世界,而我从认知共鸣中感受世界。我们都因感受不到世界日渐恐慌,头脑空白。而这份恐慌的背后,是无限黑暗的孤独,是存在被抹杀的结果。
为了让别人看到我,与他人形成认知共鸣,而汲取存在感,我很努力地展示自己,观察受欢迎的特质是什么。而有的时候,在很小的时候,看不到自己的我,可以让这件事顺利进行下去。但成年之后,生理的成熟让自我的成长就像是内心难以压制的大树,它畸形地长在某个角落,每次生长都会刺痛你的灵魂。当自身难以承受,这份让他人看见与看见自己这份撕扯,无法调和自己与世界相处的冲突。人就会日渐崩溃,如同行尸走肉。
是做自己,还是去做一个受欢迎的人。是选择虚无,还是选择孤独。不被他人看到是孤独,不被自己看到是虚无。这是社交网络上流行的日经话题。
所幸现在的我,因为被发现了实感问题,终于理解了自己的行为。理解了孤独不是可以被解决的,但是自我看见,是可以被解决的。每一秒我努力练习看到自己,能量都会逐渐生长。这份能量的生长会让我更有机会不孤独。而一个内心发光的人,反而是会被他人看到的,也因此,我也更好地看到了别人。
虽然是很旁观地记录近期的进步,以及对如何被看见的实践结果,希望分享出来,但眼泪依然滴在键盘上,打字的手到也没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