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读书总结
三季度在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中悄然过去了。这几个月的时间,曾走过最远的路,置身在阿勒泰的戈壁、草原、高山上听风沐雨、审问内心;曾做了最难的事,凭着一份盲目的自信和自认为正确的坚守,于复杂、纠结、遗憾甚至不堪之中坦然面对、执着前行;当然,也曾读了很多很棒的书,让我所有的跌宕起伏和心路波折都能在书桌前复归平静。 平静是个好东西,却往往很难得到。当你认为自己平静的时候,可能不过是平衡甚至压制。因为不必说、不可说不等于不想说,刻意忽略的情绪可能会在积累后爆发,你认为自己在面对、是胜利者,但事实总会教育你,你所做的可能只是逃离。 就像罗翔说的,读书的一重境界,可能是逃避现实世界。当你无法在现实世界中心安时,就只好到书本中寻找这种心安。但问题是,这种所谓的心安是危险的,也不能持久,还会造成与生活的疏离,而疏离则会带来隔阂,这又是更大的问题。 这也算是一种执念吧,你无法抓牢生活,就像你不能将一条河放在桶里带走。想拥有流水,你必须放手让它走、让它奔流起来。 关于读书,要能读得下去,也要能走得出来。 这个季度读的书,主要是以历史为主,涵盖了西周史和魏晋南北朝史这两个主题,此外,还读了一些不错的小说,简单做个总结和推荐。 1.西周史,杨宽 在读完《史记》之后,就曾经许下心愿,要把中国史按照时间轴通刷一遍,西周史是其中无法避开的部分。夏商周的史料本来就非常有限,夏自不必说,商周的原始记载基本来自于出土青铜器上的铭文(又称金文),加之以后世如《诗经》《尚书》《礼记》《竹书纪年》《逸周书》等等古籍或真或伪的记载,因为年代久远的关系,读起来自然是晦涩无比,大多远不是我这种菜鸟可以开卷的内容。不过,好在我们有著作等身的诸位历史大家,可以把这些内容梳理和翻译后留给后人。硬着头皮读完了杨宽的《西周史》后,一方面为历史学家的博学和严谨叹服不已,一方面又对自己的历史功底和古文功底心生鄙夷。即便有大佬们的解读,依然常有如坠云雾之感,特别是书中对金文的大段引用,如果没有作者的耐心解读,真的是完全摸不着边。不由感叹,我们的历史可以延续,离不开大佬们在田间地头、残卷青灯下不为人知的辛苦工作和执着坚持,与之相比,我为了读懂这本书所费的心力也就不值得一提了。这本书分上下两册,差不多花了大半个月的时间读完,算是基本上理清了西周的粗线条脉络,推荐大家也硬着头皮读一下试试。 2.《西周史》--许倬云 第一次认识许老,是通过许知远的栏目《十三邀》中对他的一段采访。许老出身世家大族,父亲参加过辛亥革命,是民国海军少将,在美国匹兹堡旅居,时已经八十多岁。他自小残疾,镜头中拄着双拐,行动不便,但思维敏捷、表达清晰、语言犀利。许老说,现在世界性的危机是意义危机,最大的问题是,人找不到自己的目的,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在哪里,所以无所适从,所以我们要想办法把全世界都走过的路,当作自己走过的路之一,再向前走。从那个时候起,就深深为许老的历史眼光和人文情怀折服。用许知远的话说,许老是生活在新旧两个世界的人,总是能去观照和思考更辽阔的事。 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方式,最简单的是适应当下,而更高级的则是跳出当下、审视当下后再回到当下。历史和时空造成的隔离和局限,并非简单可以突破,我们做很多决定、走很多路,都是局限的,但是要跳出这种局限却极为困难。如何用远见超越未见?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观念的突破是首位,不是一切,却又是最需要踢开的头一脚。再进一步,如果超越不了,又该如何去应对这种局限,许老说,我们都需要找到归宿。那么接下来可能要思考,你的归宿是什么? 像许倬云、陈寅恪、钱穆等这样的历史大家,既能治中国通史,又都有专精的断代史领域,比如许老就是西周史方面数一数二的专家,他的书同样来自于亲自主持或参与的考古研究,自然不可错过。个人觉得,与杨宽相比,许老的书更加容易理解,也有更多作者自己的思考,并且引用的史料和考古研究也非常丰富,解读的十分详细深入,非常值得一读。希望我能多与这样的大师交流,不至于被观念束缚太死。 关于西周史,对比不同的作者观点,其实还是有挺多不同的,比如对周王朝在历史上的真实地位,到底是诸侯尊奉并有明确隶属关系的万邦之王,还是仅只是类似于后期齐楚秦等诸侯一样,是逐个诸侯中最为强大的一个,周王的地位是否如公认的那般高?再比如,周人的发源地,到底是山西还是陕西?牧野之战商被周所灭,到底是因为周武王得民心而商纣王暴虐所致,还是因为商纣王伐东夷而兵力空虚造成?各家观点各不相同,读同一个主题的不同书籍,这种对比是很大的乐趣,也是开拓思路很好的方式。 3.《魏晋南北朝史》--王仲荦 读完西周史,我又转入了魏晋南北朝史。"三国鼎立"、"八王之乱"、"门阀政治"、"五胡乱华"、"魏晋风度",这一个个名词,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就深植在内心深处,对这部分历史有莫大的兴趣。之所以现在才正经去读,只是觉得不敢读,因为总觉得这段历史太乱太复杂,生怕自己读不懂理不清楚,所以裹足不前。好在,开始读的第一本就是上乘之选。与西周史不同,魏晋南北朝相关的史料已经比较多,史家记载也比较系统,所以这段历史虽然很混乱,但借助丰富的史料,依然不难理出清晰的框架。全书从三国分立一直讲到隋灭北周统一天下,对三国、西晋、北朝十六国、东晋以及南朝宋齐梁陈的历史按照时间序列做了纵向解读,又从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哲学思想和宗教多个方面进行了横向剖析,为整段历史绘制了一幅清晰的全景图,读起来十分过瘾。作者文风十分客观平实,故事性和画面感也很强,读起来毫无费力之感,不像读西周史,总要去猜测金文的含义,阅读体验提升了不少。如果大家对这段历史感兴趣,强烈建议先读这一本。 读完这本,我又顺道去读了吕思勉的《两晋南北朝史》,目前只看了一小部分,但是进展缓慢,主要的原因就是相比之下,吕老的文字半文半白且繁简混杂,读起来没有这一本体验好,当然这也是与作者生活的年代有关,吕老的书更加注重对历史细节做铺陈式的介绍,讲的更细,也是因为太细了,加之语言风格的关系,造成有些部分不好懂,放到这一段繁杂凌乱的历史中,对读者把握时间关系和上下文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读起来需要点耐心。 4.《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 这本应该算是了解两晋南北朝史最不可错过的一本书了。我想大部分人应该都听说过"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这句话形象的道出了东晋时期王室与门阀大族共同治理国家的政治格局。其中的王是指以王导为代表的北方世家大族,而马则是东晋立国皇帝司马睿。王导之后,实际上还有谢(安、石、玄)与马、庾(亮)与马、桓(温)与马等等,也是相同的意思。 西晋灭亡之后,五胡侵入中原,北方世家大族纷纷随王室南下,建立东晋、偏安一隅。东晋建立后,一度处在江南本土大族的包围和掣肘之下,得不到当地的拥护和认同,正是靠了北方大族的支持,才逐步在南方站稳了脚跟,并且在政治力量和经济力量的反复博弈下,逐步形成了司马氏、北方大族和江南大族彼此之间既依附又制衡的稳定共存关系,才能够维持相对较长时间的统治,同时,这也使得东晋王朝带上了鲜明的门阀政治特色,皇权衰弱、世族强势,与前朝以分封为主、以诸侯为藩屏的封建社会和后代以郡县制为基础、皇权强大的中央集权都有明显区别。当然,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局面 ,造成了东晋毫无进取之心,即便在北方混乱的局势下,也未能北伐中原完成统一,反而内部生乱,被刘裕掀翻后进入南朝时期。总之,这个历史阶段的许多历史现象和问题,都能从门阀政治中找到原因,在了解完基本的历史事实之后,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认识两晋南北朝历史发展及其成因,也与之后隋唐的历史走向有很大内在关联,非常值得一读,强烈推荐。 5.《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陈寅恪 相比之下,陈寅恪的这本讲演录就是专题式的历史解读,是对陈老在清华大学讲魏晋南北朝史的记录,从社会阶层、军事制度、民间宗教活动、胡汉分治、人口流动等不同主题对魏晋南北朝历史进行解读,提供了不同的角度,可以作为前面几本书的补充。陈老关于隋唐历史的研究更深一些,但这本书同样值得去读。 关于魏晋南北朝历史,也计划写一个小的系列梳理一下,目前只写了第一期,有兴趣的话请移步令人痴迷又抓狂的两晋南北朝史(之一)。说到这里,还要向大家推荐近期在看的一部纪录片《中国通史》,也算是央视的老片子了。大家都知道,央视的纪录片质量通常都是很高的,特别是历史类。这部《中国通史》共100集,每集40多分钟,而且每一集相对独立,所以可以随意抽取感兴趣的去看,这样相互参照着了解历史,的确是很不错的体验,B站有资源。 6.《儿童的人格教育》--阿德勒 这本书是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写的,他的另一本书可能更加有名——《自卑与超越》,这本书可以算作作者"自卑与超越"理论在儿童群体中的典型应用。书很薄,但值得读一读。作者的基本理论是,每个人都有自卑心理,但同时也有追求优越感的本能,这两种心理同时并存。为了克服与生俱来的自卑感,人类才会产生上进的动力,通过追求优越感而实现自我超越、取得成功。 具体到儿童,作者则认为,首先,我们要正视孩子的自卑心理和追求优越感的本能,但不能过分纵容这种野心,因为对孩子的成长不利,过大的野心带来的挫折感和紧张感反而会成为孩子的负担。其次,我们不能仅仅以社会统一的标准看法或者自己内心的个人看法去评判孩子的进步,换言之,对标准以外、公认以外孩子的进步要给予中肯的评价和及时的肯定,因为这可能为我们教育提供一个突破口,帮助孩子在其他方面同样取得进步和个人实现。第三,要尽量努力去理解孩子的处境,不论是他有奇怪的行为,还是在面对困难时畏首畏尾,都应该以理解的方式去安慰和鼓励他,不要让孩子觉得被孤立,这样他才会有勇气通过实践解决问题、积累经验,形成社会情感和自己处世的逻辑,这是任何人都无法代劳的。再有,要鼓励孩子自己去尝试、去试错,不要试图包办一切、兜底一切,这样孩子才会有一个相对真实的生活空间,所积累的经验也才能真正为我所用。以上在我看来,就是家长要抱着一颗平常心、怀着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允许孩子慢慢悠悠甚至曲折反复的成长过程,然后静待花开。当然,知易行难,我们都需要努力。 7.《阿勒泰的角落》《我的阿勒泰》--李娟 这段时间,先后读完了李娟的《冬牧场》、《我的阿勒泰》和《阿勒泰的角落》几本书。李娟是生活在牧区的孩子,她的书,也大多记录了自己和家人生活、放牧、开商店、与牧民交往的点点滴滴,生活很平实甚至略显普通,但李娟把它们写的平静又动人。
当现代人在钢筋森林活得焦虑又困惑的时候,李娟在一片夏季遍地牧草鲜花、冬季处处寒风冰雪的牧场里,活得兴高采烈,也正是这样的经历,造就了最能安抚人心的文字。独自一人沿着羊肠小道的远足、与十几几十公里开外牧民难得的会面、在湖畔安静躺平的一个下午,甚至在遍地冰雪中寻找牛羊的痛苦经历,都成为治愈我们的良药。 读完李娟的书,才发现,我们似乎什么都不缺,但似乎又缺很多,我们永远无法满足,但其实又很容易就被满足。我们的生活不缺少宏大,但缺乏细节。当我站在阿勒泰的草原和高山上,听着呼啸而至的风声,切身感受这一切,那一瞬间,真的是即悲伤又快乐。快乐来自于发现自己很容易就被满足,也很容易就忘记,而悲伤则来自于同样发现自己永远无法逃离的局限,可能这就是人生的常态吧。以上读过的李娟的几本书,都一并推荐,非常好看。 8.《南宋名家词选讲》--叶嘉莹 这是《迦陵讲演集》的第三本,之前这个系列已经反复推荐过,这一本继续推荐,非常好看。诗词是帮助我们体悟生活、安顿心灵的好去处,这一本中间讲到了李清照、陆游、辛弃疾、姜夔和吴文英等词家,叶先生的演讲一如既往的平实又动人。正如她自己所说"余虽不敏,然余诚矣",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情怀和自省,才成就了一代诗词大家。先生已经故去,但留下的这笔精神财富注定世代流传。借这个机会,推荐一部介绍叶先生诗词人生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可以和书一起看。 9.《春山》--何大草 王维号称"诗佛",因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被许多人喜爱。王维辞官后在辋川别业长期隐居,其间曾与同为诗人的好友裴迪一起生活。这本小书就是以这段隐居生活为背景虚构出来的。书写的很薄,把王维的经历与诗歌融进王、裴的生活琐碎和日常对话中,试图勾勒一副充满余味的亦诗亦佛、亦生亦灭的图景,书写的不算太成功,但成功的勾起了我对王维特别是辋川别业的浓厚兴趣。查了一下,辋川别业旧址在陕西蓝田县,离我不远,是一片依山而建的园林,后人曾多次以此为题进行创作绘画。如今古迹虽已不存,但当地政府似乎有在原址复兴景点之意,便想有机会去看看,这和看完罗马史后,想要去北非触摸罗马古道的厚重砖石,或者去残破的神庙或竞技场中静坐遐想片刻,是同一种心理。 10.《秋园》--杨本芬 这是最近读到的另外一本比较好的文学作品,作者杨本芬,已经八十高龄,从汽车运输公司退休后,于花甲之年开始写作。本书以作者母亲的名字秋园为题,讲述了母亲从民国开始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在命运的巨轮下,一家人即颠沛流离又奋斗挣扎,而她的女儿,在生命的尾声,把母亲普通的故事,点点滴滴讲给读者听。这样一个小故事,因为作者厚重的生命记忆显得珍贵而动人。我总觉得,人与人的经历和痛苦虽然并不相同,但剥离表象之下,悲欢离合却在以相同的方式和路径一再上演。所以,网抑云才会如此流行,因为它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你心底最柔软和不堪一击的地方。正如赫尔曼黑塞的《在轮下》、余华的《活着》、莫言的《丰乳肥臀》和路遥的《人生》等等书中向我们传递的,命运之轮一直存在,遵循自己的规律运转,我们可以抗争,却不能跳出独存,也不知道这是幸运还是不幸。想多了,这本书写得很好,真实又打动人,推荐。 不负热爱,奔赴山海,我是延子乔,以上文章发布在个人公众号:延子乔的人生养成记,欢迎关注,感谢耐心阅读!
-
缓小七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1-22 01:08:12
-
꯭做꯭个꯭俗꯭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1-20 13:24:24
-
童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1-16 23:55:31
-
豆友245186767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1-07 17:24:09
-
六月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1-07 13:32:11
-
找不到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1-04 13:07:31
-
玩玩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1-02 14:39:37
-
岁月沉醉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1-01 20:07:05
-
静海垂澜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1-01 18:59:05
-
许久许久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1-01 18: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