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得却不可得,你奈人生何
《长安客》的前言题目是“当意志与命运逆行,你一生的故事”,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时,心就被这句话触动了。人之一生,何其憾!一片痴心千万绪,人世间却没有一个实现它们的地方。对于《长安客》中的人来说,也是如此,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才子诗人,都有痴心,也都求而不得。李宗盛曾写过一首歌,其中有一句直击人心,“想得却不可得,你奈人生何”。 唐玄宗李隆基想要的很多,作为帝王,想要江山永固,作为男人,想要美人在怀,作为父亲,想要儿子孝顺。可是,命运与人心向往的方向常常背道而驰,这几乎是所有人的悲哀。 我喜欢《长安客》第一篇的结尾。 传说里肃宗是一个本不该来到世上的人。肃宗的母亲杨妃怀孕的时候,正是中宗李显的丧期。国丧期间斋戒禁欲。造出个孩子,是李隆基失德破戒。他的姑姑太平公主正权倾朝野:宰相七人,五出其门。废掉太子李隆基的阴谋层出不穷,甚至曾经与宫人合谋在送给李隆基的赤箭粉中下毒。大大小小的间谍遍布东宫,唯恐抓不住他的把柄。杨妃此时怀孕,被太平公主知道,李隆基的太子一定做不成了。 李隆基的好兄弟太子侍读张说悄悄替他买来三服打胎药。李隆基不敢假手他人,亲自熬药。奇怪的是,熬着熬着便困倦难忍,睡了过去。梦中有仙人,金甲长戈,一把打翻了正熬着的打胎药。玄宗醒来,药罐早已翻倒在地。如是者三。玄宗便知道,这孩子是上天命他降生。天意不可违背。 肃宗很愿意这个都市传说盛行于世。古来的皇帝,都要给自己安排一个有神仙与天意参与的出生,这是他们权力的正统性最好的证明。但在他们遭受的祸乱里,神仙却又保持了集体的沉默。假如我们把这些只在最无关紧要时出现的天神们剥离出这个故事,可以看见一个简单到让人心生怀疑的事实:在宫闱动辄性命相搏的缠斗中,在血亲窥伺的眼光里,年轻的李隆基想要冒一个险。他想留下这个孩子。——《长安客》 看到这个结尾时,我忽然觉得唐玄宗李隆基与寻常人没有多大的差距,他只是做了皇帝而已。都是凡人,他也有痴心未灭,不能太上忘情。 李隆基留下的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唐肃宗李亨,“天宝十五载(756年),太子(李亨)利用席卷整个国家的叛乱,把他从皇帝的位置上“请”了下来。李隆基终其一生最用力想要保留的亲情,总是最快离他而去。” “他这个仁孝恭谨的儿子知道他念旧,爱热闹,好玩乐,但依然把他一个人送进大明宫冰冷的甘露殿,旧识皆去。” 唐玄宗李隆基曾在晚年咏叹过一首诗,“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 《明皇杂录》记载:“李辅国矫制迁明皇西宫,戚戚不乐,日一蔬食,咏此诗。或云明皇所作。”一句“须臾弄罢寂无事”,点出了受命运牵制捉弄的人生实质。最后再缘上述发出感慨“还似人生一梦中”。连唐玄宗都感慨自己被命运捉弄身不由己,像我这样的普通人,还能如何?人生在世,谁可以不做命运手中的木偶? 唐玄宗爱儿子李亨,碍于父权,不能言说。而李亨在唐玄宗驾崩后十几天就逝世了。他们这一生,做了君臣便不能好好做父子。只能等来生。 “高墙华锦为君臣,来生白衣愿父子”。 王维是神童,是天才少年,他曾得意地在自己的诗作下标注“时年十五岁”、“时年十六岁”、“时年十七岁”,可是,人生多磨难,残酷的时间终究还是凿去了他年少时的轻狂,他曾经拥有的,如朝露晞,消逝无影,不能留存。 作者这样写王维,“他曾经对未来无限精彩的向往已经与过去的时间一同流逝。现在,他清晰预见自己的人生接下来的走向与结局,并冷漠地望着它以每日一步的距离不紧不慢地靠近。”多么残酷。 王维没有写过悼念亡妻的诗。但他终身没有续弦再娶。不写未必是不爱,也可能是深爱。 王维有写过悲悼好友殷遥的诗,殷遥去世,王维写下“恸哭返柴荆”。他信佛,当然知道生命的无常是必然。然而知道归知道,痛苦还是要一分不少承受。 读《长安客》,我还是最喜欢看书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情感。我在看了元白篇后,还特意搜寻了有关他们的历史痕迹。 白居易写过两首《梦微之》,他作第一首时,元稹尚在人世。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迴梦见君。——《梦微之》 白居易说不知道微之你想念我是因为什么事,我昨夜梦见了你三次。(明明是你想念他好不好?) 元稹应和白居易写下《酬乐天频梦微之》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 元稹虽然没有梦见白居易,但他却说我病糊涂了,我只梦到不相关的人,没有梦到你。这句诗要细品。 白居易还为元稹写过一首长诗。“晓来梦见君,应是君相忆。梦中握君手,问君意何如。君言苦相忆,无人可寄书。觉来未及说,叩门声冬冬。言是商州使,送君书一封。枕上忽惊起,颠倒著衣裳。” 据说是白居易有一回又又又梦见元稹,睡梦中被信使的敲门声惊醒,听到说是元稹来信,惊起著衣,却把衣服都穿反了。 现在这个微信时代,还会有如此诗意而深挚的感情吗? 白居易为元稹写过“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 白居易真的很想跟元稹在一起,就像我小时候,很想跟亲友在一起一样,我真的想今天明天天天都能看见他们,大家永远那么好。可惜这世上没有永远。唯一的不变是变化。 831年,元稹暴病而亡。白居易想留住的人,母亲、初恋湘灵、挚友元稹,一个个先他而去。 846年的初秋,元稹去世一十五年后,白居易也去了。这不仅仅是白居易的离场,也是大唐风华的日渐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