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专业地说说唱片
察觉这一行当水太深。
本想着淘几张经典的爵士 CD,发现有的唱片对应着几家发行公司,册子、底封、盘面都有差异。如果是同一家公司发行,不同版次、不同地域之间也有着很多差别。我猜想对于一张唱片的版权,所保护的可能仅仅是它的音频内容,所以在分不清的版本之间存在着五花八门的差异。
经查阅,版权保护时限对于发行公司来讲,为发行后的 50 年。对于许多老唱片,特别是 50、60 年代的爵士唱片,其实已经过了版权保护期。我看到 1960 年由 Riverside Records 发行的 Bill Evans 的《Portrait In Jazz》除了被官方复刻发行 CD 之外,在 2013 年开始被其他公司发行,Discogs 和 美亚上售卖着非常便宜的版本,Hallmark 厂牌出版的大概在 4 美刀左右。据说这种小厂牌版本音频质量极低,他们不太可能拿到母盘压制,那猜想大部分是拿数字音频刻录的。
除 CD 之外,说说我对黑胶的看法。数字时代来临之前,电气设备还都以模拟电路工作,存储的介质也必须是物理实体,不是数字芯片。对于母盘/母带的制作技术、保存保护是极其重要和有价值的,因为母盘数量有限,甚至其质量也随着复制过程不断损耗。首批压制的唱片品质往往最高,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复刻,就像树形繁衍一样,会慢慢出现物理层面的失真,质量的跌损。但是如今数字时代,歌曲的录、混、制作都由计算机完成了,原始保存的母带就是数字音频,即使是无损无压缩的 WAV 格式,仍然是 44100 赫兹的采样率,有采样率就意味着音频是断续的。现在黑胶复兴,拿到的盘难道不是数字音频在物理实物上的复制吗?黑胶是真实耳感的好听,还是由唱机设计决定?
这就让我产生了对唱片实际的收藏价值和意义的怀疑,当然除了老唱片的首版之外。我更倾向于说这有点像市场的哄骗、个人标签化、隐形消费主义。应该不像情怀。
-
快转眼球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5-10 01: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