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德游记】(一)一个夏天的童话
1843年冬和1844秋,旅居法国的海涅回德国探亲,途径亚琛、科隆、哈根、汉诺威、汉堡等地,有感于国内停滞沉闷的状况,写下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当时的德国相比于法国、英国,就像游离于世界近代进程之外,仍然是一个个与外界联系不大的地方性公国,遵循传统的模式独自过活,只是在平静中萌动着渴望变革与争取更合理社会的潜流。
2010年7月,当我们踏上这个经历了19世纪后半叶的民族国家统一、20世纪上半叶的两次毁灭性战争、下半叶的重建及重新统一的国度时,眼前面对的也像一个童话:人口密度低,自然植被丰茂,社会制度合理,经济状况良好。同时,传统的建筑、信仰、习俗并未被现代生活抛弃,而是像这里的植物一样安详地扎根在它们的土壤里。触目所及(法兰克福除外),并没有太多高层现代建筑,也从未见到国内那么多花花绿绿的商业广告,但它却是欧盟里发展最好的国家,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合情合理。
作为观光客,我们此行应该算组团的个人游,历时十一天(6.30—7.11),一行十二人,在雪枫的组织下被冠名为“浪漫音乐之旅”,沿途经过慕尼黑、奥格斯堡、诺德林根、罗滕堡、安斯巴赫、纽伦堡、拜罗伊特、班贝格、茨维考、德累斯顿、莱比锡、魏玛、埃森纳赫、科布伦茨、美因茨,最后从法兰克福返航,在德国的版图上画下一个大大的问号。这条路线经雪枫精心设计,自然与音乐有关,一路上我们探访莫扎特、巴赫、瓦格纳、李斯特、舒曼、舒伯特、门德尔松的故居旧址,分别在慕尼黑巴伐利亚歌剧院、嘉斯台爱乐大厅和纽伦堡国家歌剧院欣赏了芭蕾、交响乐、歌剧三场演出,顺道参观博物馆,瞻仰了丢勒、克拉纳赫以及歌德和席勒。不过我个人更感兴趣的还是在这里看到的历史与现实。
(一) 抵达慕尼黑
【推荐阅读】老许(我们同行的朋友,颇为资深的爱乐者)的博文:
德国行记1:慕尼黑的早晨与夜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355b6f0100k8w1.html
德国行记2:新旧天鹅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355b6f0100kayh.html
德国行记5:有一种震撼,来自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355b6f0100khn7.html
德国行记6:在慕尼黑纪念俄罗斯芭蕾百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355b6f0100kpog.html
兴致勃勃聊了十个小时的天,飞机于傍晚抵达了号称德国第二大的慕尼黑机场。还没来得及欣赏德国制造的建筑细节,首先遇到的是语言问题,它们这里喜欢用Deutsche而不是Germany,大多数指示牌上只能看到德语。还好机场其实一点不大,很快就到了入关口,单独面对检查员时有点紧张,她嘀里咕噜说了一大堆,我还在努力辨别她究竟在说哪种语言,因为我不可能像海涅一样“听到母语连心脏都好像在舒适地溢血”,只会脑子发懵,最后只好把行程表掏给她看,总算顺利过关。一出机场,那叫一个空旷,除了肚皮圆滚滚的土耳其裔出租司机,就很少再见到其他人。抽空瞅了眼公交站牌,同样密密麻麻满是德语,果然是到了人家的地盘。
坐上接站的大巴,也开始了我们对这个城市的初步认识。机场离市区很远,路两边满是成片一望无尽兼有绿色和黄色的田地,可能是尚未成熟的麦子,也可能是啤酒花,或者干脆就是野草,总之就像无人照管一样,充满野趣但又平整规律地生长着,毫无人车拥挤、城市过度发展的迹象。以后才发现,不止慕尼黑,在沿途各处,随处都能领略到典型的德国田园及自然风光,由此理解了很多诗歌小说中的场景,以及为什么绿党能率先在德国为一种政治力量。插播一段导游介绍:德国处于欧亚大陆腹地,南部界限为阿尔卑斯山,北部濒临北海和波罗的海(所以它们这儿的河水是从南往北流),温度适宜,雨量充沛,自然灾害少,可耕种面积多,实属被上帝眷顾之地。尤为难得的是,在汽车、电器制造业已经非常发达的今日,这里仍保留了很高的森林覆盖率,农业也同样发达,虽然只占全国人口的2%,却在欧洲生产出除法国外最多粮食。
接近城区,眼前出现行行参天大树,到达我们的首站驻地Holiday Inn。这里位于“英式花园”附近。公园种植的大多是英国树种,沿着伊萨尔河绵延数公里,是德国最古老也是欧洲最大的城市公园。在这里散步与晨练,才算是真正的有氧运动吧。喜欢这里未经修饰的样子,仿佛自然与城市长在一起,不用刻意去划分出生活的界限。小动物也不怕人,近在咫尺的松鼠悠闲地啃食着它的果实,鸽子、喜鹊、麻雀、天鹅恨不得追到你脚边来找吃的。狗是最幸福的,可以陪着主人到任何地方,见到清清的小溪,就一头扎进去打个凉爽的滚儿。
由于纬度原因,德国夏季的白天格外长,临晨4点天亮,晚上10点才黑,人们可以好好享受这一天的时光。我们也得益于此,在放下行李后,还有时间趁着暮色赶到老城区去逛一逛。绕过一座凯旋门就是老城了,这里的建筑式样保持着原始的面貌,就像从历史中一路走来。很难想象,在1944年二战结束前,经过盟军60多次地毯式轰炸,慕尼黑市中心只剩下3%的建筑。如今这些建筑又奇迹般地从地上矗立起来,几乎看不出创伤。出国前正好看完一部书稿《记忆的毁灭:战争中的建筑》,其中谈到德国战后重建方案的选择。一种是恢复战前的模样(希特勒作为古典文化的爱好者在执政期间排斥现代派,修建了很多新古典主义建筑);一种是恢复更古老的德国传统民族式样;一种是干脆在焦土废墟上另起高效便捷的现代建筑。结果大多数公民投票选取了第二种方案,从此展开艰苦的战后重建工作,至今仍有不少中世纪的教堂尚在修复过程中,但他们的历史以及认同感也得以保存。即使有所准备,在亲眼面对这些精美的城市建筑时,心中还是升起由衷的感叹和敬佩。
晚餐是在希特勒发表演讲的HB皇家啤酒屋度过的,如今,这里和皇家、希特勒都扯不上什么关系,而是一家颇受游客和当地人欢迎的聚会场所。乐手们底气十足地即兴吹奏熟悉的旋律,使走进来的人不由得心情放松,一下子融入到这浓浓的啤酒氛围中。听说过了午夜,酒兴正高的人们会站在桌子上跳舞,可惜我们旅途疲倦,无缘目睹这一幕。回旅馆路上,大家挤在一起打了辆奔驰面的,这种车是合法运营的,与轿车一样的里程费用却可以多载好几个人,比较划算。可能因为性能好,车子在路上行驶飞快。路边灯光则调得很幽暗,也根本看不到万家灯火的密集住宅区。入夜了,周围一切都黑下来,没有什么会让人觉得晃眼,可以静静地享受这份安宁。
2010年7月,当我们踏上这个经历了19世纪后半叶的民族国家统一、20世纪上半叶的两次毁灭性战争、下半叶的重建及重新统一的国度时,眼前面对的也像一个童话:人口密度低,自然植被丰茂,社会制度合理,经济状况良好。同时,传统的建筑、信仰、习俗并未被现代生活抛弃,而是像这里的植物一样安详地扎根在它们的土壤里。触目所及(法兰克福除外),并没有太多高层现代建筑,也从未见到国内那么多花花绿绿的商业广告,但它却是欧盟里发展最好的国家,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合情合理。
作为观光客,我们此行应该算组团的个人游,历时十一天(6.30—7.11),一行十二人,在雪枫的组织下被冠名为“浪漫音乐之旅”,沿途经过慕尼黑、奥格斯堡、诺德林根、罗滕堡、安斯巴赫、纽伦堡、拜罗伊特、班贝格、茨维考、德累斯顿、莱比锡、魏玛、埃森纳赫、科布伦茨、美因茨,最后从法兰克福返航,在德国的版图上画下一个大大的问号。这条路线经雪枫精心设计,自然与音乐有关,一路上我们探访莫扎特、巴赫、瓦格纳、李斯特、舒曼、舒伯特、门德尔松的故居旧址,分别在慕尼黑巴伐利亚歌剧院、嘉斯台爱乐大厅和纽伦堡国家歌剧院欣赏了芭蕾、交响乐、歌剧三场演出,顺道参观博物馆,瞻仰了丢勒、克拉纳赫以及歌德和席勒。不过我个人更感兴趣的还是在这里看到的历史与现实。
(一) 抵达慕尼黑
【推荐阅读】老许(我们同行的朋友,颇为资深的爱乐者)的博文:
德国行记1:慕尼黑的早晨与夜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355b6f0100k8w1.html
德国行记2:新旧天鹅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355b6f0100kayh.html
德国行记5:有一种震撼,来自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355b6f0100khn7.html
德国行记6:在慕尼黑纪念俄罗斯芭蕾百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355b6f0100kpog.html
兴致勃勃聊了十个小时的天,飞机于傍晚抵达了号称德国第二大的慕尼黑机场。还没来得及欣赏德国制造的建筑细节,首先遇到的是语言问题,它们这里喜欢用Deutsche而不是Germany,大多数指示牌上只能看到德语。还好机场其实一点不大,很快就到了入关口,单独面对检查员时有点紧张,她嘀里咕噜说了一大堆,我还在努力辨别她究竟在说哪种语言,因为我不可能像海涅一样“听到母语连心脏都好像在舒适地溢血”,只会脑子发懵,最后只好把行程表掏给她看,总算顺利过关。一出机场,那叫一个空旷,除了肚皮圆滚滚的土耳其裔出租司机,就很少再见到其他人。抽空瞅了眼公交站牌,同样密密麻麻满是德语,果然是到了人家的地盘。
![]() |
机场沿途所见 |
坐上接站的大巴,也开始了我们对这个城市的初步认识。机场离市区很远,路两边满是成片一望无尽兼有绿色和黄色的田地,可能是尚未成熟的麦子,也可能是啤酒花,或者干脆就是野草,总之就像无人照管一样,充满野趣但又平整规律地生长着,毫无人车拥挤、城市过度发展的迹象。以后才发现,不止慕尼黑,在沿途各处,随处都能领略到典型的德国田园及自然风光,由此理解了很多诗歌小说中的场景,以及为什么绿党能率先在德国为一种政治力量。插播一段导游介绍:德国处于欧亚大陆腹地,南部界限为阿尔卑斯山,北部濒临北海和波罗的海(所以它们这儿的河水是从南往北流),温度适宜,雨量充沛,自然灾害少,可耕种面积多,实属被上帝眷顾之地。尤为难得的是,在汽车、电器制造业已经非常发达的今日,这里仍保留了很高的森林覆盖率,农业也同样发达,虽然只占全国人口的2%,却在欧洲生产出除法国外最多粮食。
![]() |
酒店附近的英式花园 |
接近城区,眼前出现行行参天大树,到达我们的首站驻地Holiday Inn。这里位于“英式花园”附近。公园种植的大多是英国树种,沿着伊萨尔河绵延数公里,是德国最古老也是欧洲最大的城市公园。在这里散步与晨练,才算是真正的有氧运动吧。喜欢这里未经修饰的样子,仿佛自然与城市长在一起,不用刻意去划分出生活的界限。小动物也不怕人,近在咫尺的松鼠悠闲地啃食着它的果实,鸽子、喜鹊、麻雀、天鹅恨不得追到你脚边来找吃的。狗是最幸福的,可以陪着主人到任何地方,见到清清的小溪,就一头扎进去打个凉爽的滚儿。
![]() |
市政厅和圣母教堂。“二战”时,市政厅的尖顶被炸毁了,发白的部分都是后来补修的。 |
由于纬度原因,德国夏季的白天格外长,临晨4点天亮,晚上10点才黑,人们可以好好享受这一天的时光。我们也得益于此,在放下行李后,还有时间趁着暮色赶到老城区去逛一逛。绕过一座凯旋门就是老城了,这里的建筑式样保持着原始的面貌,就像从历史中一路走来。很难想象,在1944年二战结束前,经过盟军60多次地毯式轰炸,慕尼黑市中心只剩下3%的建筑。如今这些建筑又奇迹般地从地上矗立起来,几乎看不出创伤。出国前正好看完一部书稿《记忆的毁灭:战争中的建筑》,其中谈到德国战后重建方案的选择。一种是恢复战前的模样(希特勒作为古典文化的爱好者在执政期间排斥现代派,修建了很多新古典主义建筑);一种是恢复更古老的德国传统民族式样;一种是干脆在焦土废墟上另起高效便捷的现代建筑。结果大多数公民投票选取了第二种方案,从此展开艰苦的战后重建工作,至今仍有不少中世纪的教堂尚在修复过程中,但他们的历史以及认同感也得以保存。即使有所准备,在亲眼面对这些精美的城市建筑时,心中还是升起由衷的感叹和敬佩。
![]() |
HB |
晚餐是在希特勒发表演讲的HB皇家啤酒屋度过的,如今,这里和皇家、希特勒都扯不上什么关系,而是一家颇受游客和当地人欢迎的聚会场所。乐手们底气十足地即兴吹奏熟悉的旋律,使走进来的人不由得心情放松,一下子融入到这浓浓的啤酒氛围中。听说过了午夜,酒兴正高的人们会站在桌子上跳舞,可惜我们旅途疲倦,无缘目睹这一幕。回旅馆路上,大家挤在一起打了辆奔驰面的,这种车是合法运营的,与轿车一样的里程费用却可以多载好几个人,比较划算。可能因为性能好,车子在路上行驶飞快。路边灯光则调得很幽暗,也根本看不到万家灯火的密集住宅区。入夜了,周围一切都黑下来,没有什么会让人觉得晃眼,可以静静地享受这份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