锔瓷 | 从街头手艺,到非遗匠心
锔 瓷
「中国的 · 锔活儿」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知道金缮的,比知道锔瓷的要多,其实,锔瓷与金缮异曲同工,也是一门古老的瓷器修复技艺。锔瓷的历史起源已难考证,但至少有1500年的历史。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对金刚石的介绍「其砂可钻玉补瓷,故谓之钻」,以及民间俗语「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其中的「补瓷」、「瓷器活」,皆是指的锔瓷。


▲锡补 | 锔银钉
我们小时候,还有挑着扁担的锔匠走街串巷,留下「锔锅锔碗锔大缸」的吆喝声。
在清朝乾隆时期,这类锔活儿叫做「常活」,用于修补民间生活用品,修补形式单一,多为粗糙的铁钉,却是当时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技艺。

另一种被称为「行活」,在当时专门服务达官贵人的,工艺更加精细,经过艺术加工后,使破碎修复的瓷器更显独特精美。
如今,锔瓷的行当渐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消失,但作为一门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艺术价值的技艺,锔瓷已成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银錾刻镶嵌 | 锔银钉
另一种风度
如果说金缮以灿烂的金色纹路而引人注目,锔瓷则更加内敛、朴素,是另一种风度的美。
它包含丰富多变的技法,因器而定,令器物呈现不尽相同的韵味,既注重实用主义,也不失审美价值。

▲银錾刻镶嵌

▲黄铜镶嵌 | 锔铜钉


▲接壶把
惜物保福
和金缮的「侘寂」美学有所不同,锔瓷所承载的,是地道的中国传统文化——「惜物保福」。
过去,人们如果不小心打碎了瓷器,必会念一声「碎碎平安」,是为「保福」。对器物的爱惜,可上升为一种传统的生活哲学。瓷器易碎,随意扔弃也未免可惜,锔瓷修补的不仅是器物,也是人们的惜物之心。

▲锔银钉

▲接壶钮

▲锔壶盖


▲锡补

▲锔壶盖 | 锡补

▲做壶嘴

▲接壶钮 | 银包壶盖 | 锡补 | 做藤壶把 | 锔银钉
匠心
锔瓷修复一件器物,需要十几道工序,更需要长时间的专注,精确,以及对审美的追求。
尽管这意味着缓慢,少量,与消费浪潮格格不入。但是时代更迭变换,人们对美的需求不会变,坚守精益求精的匠心,或许正是传承古老技艺的恒久之道。

公众号:瑞玲I一格艺术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