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要恩将仇报(二)
第一个问题:报恩与马太效应 世界首富马斯克对你有救命之恩,你会对他产生敌意么。“大恩如大仇”是藤类人格的马太效应,它的真正原因并不是还不起,而是施者没有更大的利用价值了。一条冻僵的蛇苏醒之所以狂咬,是因为暖它的是农夫,如果换成翩翩少年郎,这条蛇说不定改主意以身相许了。 恩情只是一种建立关系的机会,对方愿不愿意建立进一步甚至建立长期关系,有时不取决于债务,而取决于你的后续价值。你帮了一个人,但你却不能只靠讨债留在他的世界里。 同样是救命之恩,藤类人格只倾向于偿还富豪的恩情,而吝啬于偿还穷鬼的恩情,因为报恩前者,有利可图。 所以,一个携带巨大的能量的人,比如美女帅哥,再比如富豪,这类人施恩,是考验不出受者的真正本性的,藤类受者看起来是报恩,实际上是得寸进尺物尽其用,白素贞如果长东施那样是不是就叫恩将仇报了。 地位,经济,颜值,各项指标低的人,如果做好人好事,最好别图回报,尽量跟受者少联系,或者不联系,深藏功与名,否则会产生很大几率惹得对方以仇相报。 第二个问题:施恩与投资交易的区别 从施者的角度,你只有不觉得自己在施恩,你这才叫“恩”,你只有不觉得自己在做慈善,你这才叫“善”。如果你自己认为自己在施恩在行善,那么这些恩和善就不存在了,成了一种交易和投资。 因为真正不求回报做事情,是不会认为自己在付出,在施恩,在做慈善的。 从经济学角度讲,“施恩”的本质就是自甘犯贱,因为它是慈善,它出于施者有着良好的美德而产生,所以是不能去要求受者回报的,否则那叫投资。而只要有投资,就有投资失败的可能性。 当一个施主以慈善的名义施恩,再以投资的原理索求回报,本质上这就构成了一种诈骗,不止善意荡然无存,连最基本的交易都难维系。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用来要求自己的,不是用来要求别人的。从经济学角度讲,一个人良好的美德,是用来吸引投资的,不是用来绑架别人的,否则,就成了放高利贷。 无价的只有恩情,但,是交易就得明码标价,你给了对方一碗饭,不管是在他活蹦乱跳的时候,还是在他奄奄一息的时候,这碗饭如果你需要他还,那么其价格就不能偏离市价太多,得符合市监局的标准。 一饭之恩,来日他做了王侯将相,你也不能以“我救了你一命”之名要求他回报你金山银海,除非你当初在给他这碗饭时声明为“投资”,属于股份制,按他日后成就比例分红。 这就是为什么韩信封侯拜相后以千金相赠报答浣衣老妇的一饭之恩,却不理会当年在亭长家白吃几个月,因为养食客是为了排上用场,本质是投资行为。 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最后的结论矛盾吗?不,实际上是辩证统一的,因为第一个问题讲的是藤类人格,第二个问题讲的是树型人格。正所谓“君子喻以义,小人予以利。”君子算的是政治账,小人算的是经济帐,一个有气节讲真理,另一个唯利是图,所以在面对救助时,藤类人格只选强者报答。 第三个问题:养食客心理 “斗米养恩人,升米养仇人”发出这种感慨的人,他第一不了解自己,第二不了解对方,第三在推卸责任。 ①一个明星,或一个企业家,大张旗鼓做慈善,这里面有为自己人品积分的动机,而这些人品积分是可以在市场上兑现的,需要观众知道,这本身就是一种索取和交易:今天我做慈善给你钱帮你生活,明天你为我说好话提高我声誉,互相支持,良性循环,也无可厚非。 本质上这跟古代那些有地位的人养食客是一个道理,如果明星或企业做慈善匿名,跟战国四君子养食客收孤寡老人一样,岂不成了白扔钱。 当施者以高高在上的姿态,默认弱者是没有价值的,这其实是一种侮辱。 ②你一次帮对方,他心安理得的接受了;你两次帮对方,他又心安理得的接受了,你三次四次继续帮对方……这说明你接受对方是一个不懂感恩的藤类人格,你接受这种奉养模式,你心甘情愿犯贱。 受者并不会主动把自己放在一个低位上自轻自贱,他只会怀疑自己有什么特殊的情感价值或道德价值,你需要他配合来帮你完成,或者干脆:“这个人总是白白供养我,我一定特牛逼,或许爱上了我,或许我是上帝。” 于是他为了接受你的供奉,放弃了原本可以自食其力的机会,突然有一天你说不包养就不包养了, 他感觉自己像宠物一样被抛弃,他能不恨你么。 第四个问题:大善人要不要为自己的选择买单 “我只是好心办坏事。”“我是刀子嘴,豆腐心。”这是一句话经常用于给好人们搪塞的话。一个人,你办坏事就是办坏事了,你口出恶言就是口出恶言了,好心并不是推卸责任的借口。你去扶一个摔倒老人,结果姿势不对,把对方弄骨折了,你就不如别轻举妄动,这是对受者的健康负责,也是对你的人格和智力负责。 人要为自己善良买单,人要为自己的选择买单,人要为自己的言行买单。你帮一次小人,算你倒霉,你次次帮小人,常年帮小人,是你智力有问题。 小人一半靠天生,一半靠东郭先生养,都脱不了干系。 第五个问题:恩情奴役 越是父母强调“养育之恩大如天”的社会,他们的亲子关系就越差,越剑拔弩张!反而认为人生而平等的社会,亲子关系更融洽,更轻松。 为什么呢?挟恩情,以令受者,这本质是一种奴役,用恩情制造不平等,去奴役对方。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跟“养育之恩,大如天”这两句话都来自于同样的社会文化,人们忘了它是要求自己的,常常拿它去要求受者。施主们都在放高利贷,给自己制造仇人。 助人为乐,助人为乐……如果助人让你感到痛苦,感到肉疼,觉得吃亏,就别助了,省的自虐。 一个人如果不把自己的助人为乐定义为“恩”,那么又何来“大恩如大仇”呢,一个人如果做好事不留名,又怎么有机会让对方“大恩如大仇”呢,仇往往不是因为受者放不下,而是因为施主放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