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存唐宋辽金木结构古建筑:辽·阁院寺文殊殿·河北保定涞源
阁院寺,国四。
两次到访,2017年初访的时候还在大修,在寺院旁边的文化馆和一个老同志套了半天瓷,拜托他找到庙里看门的大妈,好说歹说半天也没能进去;2021年国庆从山西回北京,心怀侥幸,特意在涞源住了一晚,第二天一早先到涞源老城的另一处国保辽代兴文塔,因为疫情关闭,不得其门而入,心中不由得大为忐忑,赶到阁院寺,趴在南边小门叫了半天,还是之前那大妈来应门,这一次漫天神佛保佑,说了几句好话大妈爽快的就给开了门,终于得偿所愿。话说涞源城大部都修得很新,唯有兴文塔和阁院寺所在的区域破旧如昔,还保留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风貌,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改造难度太大的原因。
阁院寺俗称大寺, 明之前又称为"阁子院",可能曾经是一座以阁楼为主的寺院。 据《涞源县志》,阁院寺为“汉创建,唐重修”,是文殊菩萨道场。寺院坐北朝南,现存天王殿、文殊殿和藏经楼,坐落在从南到北的中轴线上,中轴线两侧尚有东西配殿和禅房。附属文物有辽代铁钟一口,经幢二通。现存殿宇为“辽代补葺之”。从寺内文殊殿的建筑结构及其特征分析,阁院寺当为辽代建筑。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系对文殊殿进行实测考察后,认定此殿建于辽应历十六年(公元966年),是中国现存所谓八大辽构中之最古者,寺内其他建筑则为明清重修或改建。
关于阁院寺,坊间素有七绝、八最、三宝之说,固有溢美拼凑之嫌,真正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文殊殿正门上的棂花格子门窗、斗拱部位的青绿彩绘以及全国唯一的有明确铭文纪年的辽代大钟。









文殊殿正门之上有两处历经千年仍保持完好的辽代棂花格子门窗。这是中国最古老的、保存完好的、仍在使用的木窗棂之一,堪称木雕孤品,使得阁院寺又有中国窗棂博物馆之称。







文殊殿内东西北三壁上皆有大幅壁画,因其用黄泥覆盖,得以长久保存至今,查遍网上也没搞清楚黄泥是啥时候在什么背景下糊上去的,只能通过偶露峥嵘的局部想象其精美壮丽,期盼有一天能见到全貌。

斗拱用材并不甚粗大,但其上及拱眼壁等处的青绿彩绘确乎精美异常。





文殊殿东南角的大铁钟是我国现存的唯一有明确记年的辽代大钟,铸于辽天庆四年(1114年),钟高1.6米,口径1.5米,重约4000 斤。钟有六耳,象征"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能生之意。钟上共有铭文1200多字,上部文是《金刚经》,还有55个梵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