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流浪记&读书会大漂流1
写在开头:图书馆流浪记和读书会大漂流实际上是两篇,但是我懒得分两次写,就一次写了。而且都是和书📖相关的,也不是强行关联(对吧对吧)。这两个我应该都会写成一个系列,不过这样说感觉又怪怪的,明明是写日记,怎么就写成了那种连载杂志和畅销书的感觉。不过这不重要,主要是这方面有很多想表达的东西,想表达,那就写吧!
一、图书馆流浪记
图书馆流浪记是我非常偶然的一个想法💡。上周五在图书馆自习,学逻辑学吐了,于是开始在图书馆里面瞎逛。(“瞎逛”的意思就是指在各个楼层各个房间乱窜)偶然在三楼看到了一个港台藏书室。台版书,没咋见过,想看看对岸人咋写书的,就窜进去溜达了。一进去就看到了好多那种大部头的书,像xx史这种。比较记得全名就是《四库全书全集》了,貌似还有好几个版本。我一向对这种书怀有敬意和疏远,感觉这些书很难读懂,而且那么大那么厚的一本本,读完得到猴年马月了吧。于是火速前往一些我能读懂的分区。从abcd排序来看,首先是B区的哲学。看到了好多中国哲学和佛学的书,不知道是幸存者偏差,还是其他啥的,但感觉港台还蛮多搞儒释道、国学这种的。印象比较深的是,下面看到一本关于康德思想注解的书,作者还是牟宗三先生。

然后四处瞎逛了一下,我现在也不太记得周五逛了些啥,看我拍的照片来看。好像还去了教育区,看到了好多教育哲学的书。随便找一本翻了翻,看到了把哲学解释为“爱智之学”和“规范性价值学科”的解释。虽然这些解释早就听说过很多次了,但是第一次看到繁体竖排地描述,还是有些神奇。(原来对岸也是这么认为的!)


上面这本《朱熹人文教育思想研究》我有点想看,本来想码进书单的,但是书单里面书太多惹。
后面看到了很多中国近代史的东西,还有一些一手史料!

看到了抗日战争胜利后,记录日本军官的认罪书。有点难过,虽然记录的都是一些数字。但是数字背后都是鲜血淋漓的事实。真的难以想象战争年代,人民所受的困难。突然想到了张纯如那本《南京大屠杀》,有空了一定要拜读一下。

还看到了当时记载高等教育的一些文档,当时抗战大学西迁真的损失了好多宝贵的资料和文献哦😭。
最后给大家分享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叫《新人文主义》。我翻了翻,大概意思是讲,经历了如此大的科学变革之后,我们如何去理解“人”,所以叫“新人文主义”。感觉这种跨学科色彩的书好有意思!我猜想这是一本stem和人文相结合的一本书,希望它不要让我失望!(已加入书单)

二、读书会大漂流
最近参加了好几个读书会,每个读书会都风格各异。(真的完全不一样!没想到读个书都丰富人生体验了)我先来盘点一下,最近参加的读书会。最近参加了一个《诗经》读书会、一个《论语》读书会、一个《孟子》读书会和一个逻辑学读书会。一个个来说吧:
1.《诗经》读书会
《诗经》读书会是哲学系一个学术性社团举办的,结果真的就是非常学术。也真的大开了我的眼界,原来《诗经》还能这样读?!大概的流程是会有领读人,领读人会先带大家诵读,然后疏通词义,然后讨论义理。我觉得诵读是好的,《诗经》这种文本本来就需要读出来,而且有个领读人好贴心,给注了音。(让我这种拼音废物感动不已)后面就开始讲解词义了,有一些讨论和辨析的环节。大家真的是大佬,训诂学和版本学这种blabla的专业知识学的真的很好,而且真的读了好多相关方面的书。我刚开始的情绪是羞愧,然后是崇拜,后面感觉有点不太对劲了。怎么大家讨论来讨论去,快一个半小时了,还在搞字词字义方面的工作。我有些犯困了,也有些无聊,说话的就那几个人,有些问题我确实也并不关心。梁老师也来参加读书会了,他说的那句话特别好。“我们这个读书会最重要的目的是将自己在《诗经》中感受到的美好分享给大家。”嗯,我很认同,不过我第一次来,着实没咋感受到《诗经》的美好。可能我还是比较希望做义理方面的诠释和讨论吧,虽然词义很重要,是基础,不过我觉得词义背后的义理才是我非常关心的问题。最后,社团送了一本朱子的《诗集传》给我,希望有时间可以翻一翻!下次有时间或许还会再来吧,希望下次能够感受到《诗经》的美好!
2.《论语》读书会
《论语》读书会听说是一个哲学系师兄举办的,针对的也都是些已经工作的朋友。这个读书会的基调也不是那种学术式的,而是从生活的经验入手,来讨论和共读经典。我真的很喜欢这种进路,实际上我觉得这是一种读经典非常好的方法。只有将自己个人的经验与遭遇,与经典相结合,你才能够很好地理解,彼时的那些圣人、智者为何在那样一种情境下做出那种选择,说出那种话。私以为经典是鲜活的和情境化,用读死书的方法不适合用来读铸就人类灵魂的作品,而且我觉得情境带入法真的是个很有趣的读书方法。带读的师兄是个儒学修养还挺不错的人,有时候阐发的道理颇令人受启发。不过他每次的“这有点扯了”,我觉得说的有些过早了,道理是那个道理,就是感觉没有那么流畅。感觉自己在说理的时候,要注意一下,什么时候要继续深入,什么时候点到为止,还是一门艺术,我现在觉得说理不是要把所有道理都讲清楚。
刚刚说了,这个读书会是面向普罗大众的,虽然可以听到大家丰富多彩的社会经历,但是还是有些喜欢在读书会上大谈国是和历史的人。我觉得没必要,而且在挤占其他人的表达空间。我觉得切己的学问还是要回到自己身上来。不知道是不是老了,我现在最害怕自己成为那种,口头呼吁各种政治主张,而实际行为截然相反的人,所谓满口仁义道德的禽兽。这个读书会虽然是从经验入手,我很喜欢,不过它设计的有些问题和大纲我觉得有些尬了。我觉得有时候的设问奇奇怪怪的。不过瑕不掩瑜,还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读书会。祝越来越好!
3.《孟子》读书会
《孟子》读书会是我实习机构的内部共学,由于机构人少,加上早上7点多就开始读,所以每次参加共读的人都是个位数,不过不妨碍,读书会又不是菜市场,不是人越多越好。《孟子》读书会的步骤和其他中国经典读书会差不多,都是先诵读,然后解释,再是讨论义理。不过这个读书会讨论的部分特别多,我很喜欢,加上我们机构老大是个精通儒学的人,所以每次都能把发问引到精妙之处,所以我觉得这个读书会氛围特别好。不过经常因为早上起不来,咕咕咕(没错,我就是鸽子精🐦)。我觉得《孟子》是本很精妙的书,它里面的事例和说理真的很富有张力,就是它会把那种伦理情境的复杂性刻画出来,比如说最为经典的义利之辩。没读《孟子》之前,我还真没想到它是一本思辨性这么强的书。和《论语》真的有很大的不同,《论语》个人的感觉就是大道至简。所以我觉得读《论语》和读《孟子》的读法真的不同,《论语》是可以那种锱铢必较的读法,因为它字本来就少。我觉得《孟子》比较重要的则是感受孟子所描绘的那种情境。为什么在那样的情境下是不仁,这样的情境下是仁,都是值得好好思考的。我觉得孟子放到现在,肯定是个大辩论家,不过他肯定不屑于这样的一个称号。
4.逻辑学读书会
逻辑学读书会是个很神奇的读书会,上面说的读书会都是有明确文本作为依托的,但是逻辑学读书会呢,也有文本作为依托,不过是本教材,是徐明老师编的《符号逻辑讲义》。而且逻辑学读书会说是读书会,不如说是上课,就是一个很厉害的逻辑学大佬(大佬是同学,不是老师)在讲这本教材,也就是全程基本上都是他一个人在说话。不过我并不反感这样的形式,还有点喜欢。喜欢的理由并不是我喜欢读书会全程都是一个人说话,而是这个读书会让我看到了一种非常有生命力的朋辈教育,或者是同伴教育。我个人是个很相信同伴影响力和社会网络力量的人,而且这种没有权力关系的教学相长活动实在是迷人。我相信主讲同学在给我们讲课的时候,是有收获的,如果没有,那希望他能从这样一种教学活动中获得收获。
除了同伴教育这个原因,还有一个理由就是,其他同学的逻辑学基础都太薄弱了。相互讨论的氛围当然是大家都想要追求的,不过当彼此之间差距悬殊之时,很能有讨论的空间。希望这个学校会有越来越多的懂逻辑学,也喜欢这种同伴教育的氛围能够传递到其他专业。我觉得一个大学,要是能如雨后春笋般自发地涌现很多这样的“读书会”,那这样的大学是很有学术生机与活力的。希望大家少干点无聊事,多多感受知识的魅力。(我之前访谈资料里面一个访谈对象说过这样一句话“感觉知识在发光”,希望这样的moment能够再多一些)
最后说了那么多别人的读书会,来说说我最近一个口嗨的想法。我想整个“非主流读书会”,为什么是“非主流读书会”呢?因为就很非主流啊
首先这个读书会读的书或者论文都是关于非主流人群的,比如艾滋病患者、性工作者、精神病患者等等这些所谓被边缘化或者很难被理解的群体。或者读一些非主流文章,比如说关于sex、gender、queer theory相关方面的文章。反正乱七八糟的奇葩文章都读一点。
其次参加这个读书会的我们是非主流的,我们在这里通过叙述自身的非主流经历来获得彼此之间的理解。我们希望一起读书的目的也是非主流的,没有什么高雅的精神追求和世俗目的,就是单纯获得快乐和满足好奇。
最后我们读书的方法也是非主流的,我觉得场地和方式都是可以随时切换。酒吧、茶馆、公园还是街道上,都可以成为我们开读书会的地方。方式的话也不仅仅局限于讨论,是不是的整点表演、整点cosplay都是可以的。不必受限、不必受限,在不违法的情况下,创造力拉满。
当然非主流并不意味着随意,正因为非主流,我们在其他一些方面要求更严格。比如说你是否能够心平气和地说话,而不是用富有攻击性的话语针对别人;你是否更能够用理解的视角而并非是评判的视角看待人类行为;你是否能够接受异见和容纳异己;你是否有基本的道德良知和对于人的关怀理解等等blabla的要求。(主要是我们这些非主流都很玻璃心的🥺)
还是说个正经版本,主要就是想在一起读一些有趣文章和书(比如说像《脏话文化史》这种书我们就很爱😍),然后我本人比较想做的事情是,想去讨论主流和非主流的伦理情境问题。具体一点,就是一个行为或者一个现象是非主流,是不是意味着它就是错的。在具体一点,人群中杀人犯很少,杀人是不是错的,人群中同性恋很少,同性恋是不是错的。这里不是想要刻意显化一些非主流人群和情境与伦理难题之间的关系。只是主流人群和主流情境时常被关注和讨论,而非主流是隐性的,不被关注的,只是想把一些东西搬到台面上来说。当然也不是台面上,作为非主流,我们有圈地自萌的自觉的🥺。
最后说句话防杠,这里面的“非主流”是个经验概念,也就是会随着社会文化背景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我们只是说我们生活情境中的非主流。如果你的经验和我们不符合,可以分享,但不要杠。
最后,以上所有内容都是口嗨👆,实现进度为0。然后如果各位在成都的家人们,有什么好玩的读书会、书店或者图书馆可以随时dd我,本人可以随时出动。(这样就又可以更新了呢🥺)
-
芒果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27 00:08:32
-
艾舒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1-22 07:05:53
-
💙💙💙💙💙💙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1-21 19:53:55
-
hyukoh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1-20 21:13:51
-
鱼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1-18 07:58:12
-
最后一页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1-17 11:36:20
-
豆友248122401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1-13 16:08:12
-
叛逆的男孩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1-08 00:14:10
-
tracy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1-07 23:41:39
-
木春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30 20:14:49
-
OOoreo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30 20:12:39
-
寒山。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30 18:56:59
-
豆友248937418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29 21:22:24
-
风浦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28 13:18:46
-
碳化胡桃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27 17:54:42
-
Δ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25 22:0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