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观DDW 有感
本周是荷兰设计周,DDW。来了三年多,第一次去看。以前一直觉得票太贵了,正好这次有赠票,就去看了。还是值得的。
上周开幕了,没咋研究,大概在市中心随便看了看。van abbe博物馆里面有一些,还有印象的,就是关于廉价航空的那个系列,尤其对地方的噪音污染衡量,以及1m3,一个关于没钱来参加设计周然后众筹一个立方的小项目。正好反应了本届的主题之一,inclusivity。
本周末又去看了一下DAE 设计学院的毕业展。确实相当可以。那么多作品里,当然有很水的,比如一个就是从深圳那边的公司买了个3D打印机来,做了个图案,一开始,我还以为那个图案是手工剪出来的,倒是高估了。还有一个,复现了一台编制机,不能说很复杂,但是确实比较没什么新意吧。自然的迭代,进入大机器时代,我们重新复现这样一台古早的手工编制机器,所为何事呢?
说说印象比较深刻的几个吧。有一个是做了个地毯,但是专门设计了图案,通过在上面放叠层来体现阿尔卑斯山脉,尤其是瑞士的冰川。这个创意蛮好的,既有实用性,又能够让人们更直观的感受和意识到山脉高处的冰川。还有一个,是关于运动发声的。通过记录两个人打乒乓球的过程中,来合成对应频率的声音,连代码都贴出来了,够用心的。
重头戏来了,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一个韩国女生的毕业设计。刚看到的时候,觉得平平无奇,不过是几个造型怪异的,连雕塑都算不上的作品。但是旁边又有平面黑白画,似乎彼此之间还存在着某种联系,这个倒勾起了兴趣。于是乎,跟作者聊了一下,才知道,她的设计,来源于生活中平凡的物体。将这些物体,利用不同角度的照明来投影,然后在纸上画下来,这是将3D投影到2D平面上。再之后,又利用这个不同角度投影出来的2D画作,重新去做了一个3D的作品。倒是很有趣了。以吾眼观物,所见何物?颇有点哲学味道在里面。
所以,设计是什么呢?服务于人,反应了人和所处世界的关系,跟环境的互动。无论这互动,是通过运动和声音,还是通过光和影,都是尝试在通过某种意象来表达什么。
现代艺术,大多数总是太过抽象,实在是无法欣赏。但不乏有一些人,通过自己的角度,观察生活,从特殊的角度切入去解读,再用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既能让人共情,同时又能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