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大麓山南路风物志及访书记
诸位,请随我从东方红广场踱步南行。麓山南路绿树成荫,车流不息,若是赶上上下课时间,则可观学生流浩浩汤汤,漫下了人行道。莘莘学子,风华正茂。
现在您的左、右两边分别是湖大的原、现办公楼。名“原”而实更新,建于解放后,21世纪之前曾作为办公楼,现为外语学院。红中透着粉,或者说是桃红色,且式样微显园林之雅致,如大家闺秀般端庄。其后面还有栋教学北楼,建于解放前后,简约的现代风格,墙面的拐角是弧形,很有特点,解放前的这类现代建筑一般只在上海等大城市才多见。其与大礼堂、老图书馆联袂出现于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的图册上。湖大校园可谓南派建筑大师老校长柳士英先生的“建筑作品展”,他设计的各种形状的小窗堪称一绝。过去建筑教育界有北梁(思成)南柳(士英)之称,犹如北协和、南湘雅。右侧的现办公楼建于三十年代初,第三层是抗战胜利后加建的,楼层较高,堂皇,砖红色,饱受战火洗礼,名气来自曾作为长衡地区日军受降地。
左前方是复临舍教学楼,名字有来头:抗战胜利后,湖大由湘西的辰溪县迁回,木料也拆回来重装,是为“复临”。困苦条件下的读书是赏心乐事,比如文革时期对书的饥渴者,现在许多已成著名学者。而如今读书则常寡味,“看电影、玩网游不更好吗”?感官的刺激在升级。
路的右边是环境馆,“馆”字极有清末、民国的味道,如商务印书馆、京师同文馆等,环境馆的门坊也有民国风格,且遒劲有力。前面厚实的草地上,有座雕塑:一掌击穿的两层石壁。含义莫衷一是,这也正是现代雕塑所要追求的:“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看把它读解作“薪火相传”比较靠谱。上次自主招生考试在复临舍进行,家长们散于草皮上守候,或站或坐,看那景象,颇有感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前面与逸夫楼相连的朝街的部分是一栋灰砖楼,没有开过门,里面其实空空然,像个礼堂或走廊。别看它现在不起眼,但在三十年代,它可是湖大很现代的男生宿舍,门口还有个小池塘,不知当时是否在那里漱口洗菜洗衣洗澡。那时周围比较空旷,自远处眺望,显得比现在的宏伟多了,亦如北京永定门之今昔。顺便提两句,湖大幼儿园曾是解放前的女生宿舍,湖大新化工楼则神似清华新图书馆。
走过以楼抱老樟、细竹而闻名的工管院楼,再往前就是民主村。过去湖大教员的公寓称为“斋”、“舍”,岳麓书院里就有个“半学斋”,毛主席求学时期暑假还曾借住过。解放后,教师的家属小区则称为“村”,民主村、建设村、科教新村,由“斋”到“村”,这名字一改,便“克服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情趣,走上了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而且还有野趣。当然这是玩笑,但以前的河西确实是村镇,师生们去河东则戏称“进城”。
民主村的临街部分因地制宜,开出两三家小铺,好像刚升二本的地市级院校开出了MBA课程,很不容易。有家店好像叫“Up”或“Upset”,“Upset”大意是“搞乱了”,卖女生喜欢的小东西。从旁边一两个里弄似的门进去,是小院子,有眼镜店,有水果铺,还有一个旧书店,在那买过钟叔河编的人人袖珍文库之《曾国藩家书》。有一次见那水果铺边有人玩牌,就像成都的茶馆里的那些人,旁边小树杈上停只鹩哥或是八哥,到底是哪一种,我分不清、记不明,就像牡丹与芍药、水仙与大蒜一样。那好鸟在一位五十多岁妇人的逗引下学舌,为牌桌助兴。想来那不辍的狗吠蛙鸣蝉噪,若换成是人力,则早就喊哑了。我走近时,她还教它来了句鸭嗓似的“欢迎光临”。
建设村食堂的故址还是围着,不知在建什么。旁边有个所谓的“申情园”,就像那些立交桥下边角的草皮空地。有些小树在春天开过花,有的说是樱花,但花朵较大。见过有人在园里便溺,把那身子一转,“屙尿不看人,看人屙不出”。
前面路边有几家店铺在阶石之上,有个理发店的玻璃门上写有“洗剪吹5元”,其实是6元,可能是跟着猪肉价上涨的那阵子涨上去的,上去了就断无再下来之故事。剪得如何不好说。
再前面一点,上台阶往里有家旧书店。店主的年纪与我相当,姑且称为女生老板,而其它书店则多为大妈老板。最里面有些闲散书,在那买过一些旧书,傅雷译巴尔扎克著《欧也妮·葛朗台》,李青崖译莫泊桑著《俊友》,张天翼《金鸭帝国》等。买《俊友》时,老板“觉得这本书就该要卖5块,好有名的,莫泊桑写的”,觉得“不卖这个价钱心里便不舒服”。我感受到了少女的偏执。其讲“你们也不靠这一块钱”,似乎是女生在告诫男生不要小气。我指指《欧也妮·葛朗台》,这本更有名哩,莫泊桑最有名的是短篇小说。好嘛!她又得到一点知识点了。
天马山位于路的东侧,听说有古墓群,那两个相连的小山,隐隐似马鞍(不要再联想下去了),又像陕西的武则天夫妇合葬的乾陵。山下有一栋庞大的将要完工的楼,讲是软件学院,都能看出来,和法学院是一个系列的。墙面的质感让人联想到耶鲁大学艺术与建筑馆,方整的外形和窗户则令人想到美国迪斯尼乐园总部。想来这种建筑经得旧。
大学校园附近的街道有些什么店能大概猜到。餐馆、小吃摊、面包房、小旅店、衣饰店、理发店、鲜花店、水果店、药店、眼镜店、移动联通手机店、数码冲印店、打印复印店等。有家小旅馆打出“商务旅馆”的旗号,我们学生哪担得起“商务”二字,商务车、商务舱那都是VIP。《围城》中,方鸿渐他们在去三闾大学的小路上还进过一家“欧亚大旅店”。
麓山南路湖大段的书店都是旧书店,“白马亦是马”。但也有特例:有家卖新书的考研书店;还有个所谓“清大书苑”,店员小姑娘挺活泼,卖新书,后来关门了,书四折八扣地处理了,十块钱买了五本。
过计通院以后旧书店便更多起来。院门口的路中央有株大家熟视无睹的老树,亭亭华盖,车辆要让它三分,犹如村口。
院旁有个水果店,每天早上运来水果一车,顾客自然女生居多。常放歌曲,听熟了那句“不要在我寂寞的时候说爱我”,有时晚上还有男腔嗲调的喇叭吆喝声。旁边上坡有家旧书店,前不久毕业生离校期间,曾见搬了一汽车的书上去,小伙子累得嘿咻嘿咻。计通院内,有家“勤工助学旧书店”不知何时开张,价位如何。能开起来不容易。刚上大学时我就想我们的学生组织,应该拥有一家属于自己的旧书店,贩售旧教材兼其它二手货。并不断延续下去。
从院旁的小巷进去,有家偏老年夫妇开的旧书店,北方口音。讨价还价时那大妈有如撒切尔夫人之强硬,但我达不到小平同志的水准。她有时听听广播,说她儿子在中南大学学法律专业。你问她某本旧闲书的价格,她会一边接过书来戴上老花镜细看,一边浅笑,从眼镜片上面看你,并讲“现在有些人在收藏旧书了,这些书值得收藏的”。也是借以捧我,抬高市价。后来基本不去了。我一介穷书生,嗜书,好读书不求甚解,买的都是想读的,只求便宜,不问盗版正版,谈不上收藏。想来书也和钱一样,“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再往小巷里面走一点,有个废纸收购站,我去挑过几本薄旧书和笔记本,好像是两块钱一斤。但一般是捆好的,不便检阅。老板娘把它们卖给旧书店。
从小巷出来,往前走一段路,从一个小入口进去,有三家小书店,前两家的空间较为局促。第一家经常是个中年男老板坐那看书,要讲价的话,得和他磨一下。现在已经堆了很多毕业生们处理掉的书。中间那家店还有名号,不像许多店就叫“湖大旧书店”那样没有想法。在我们刚才来的路上还有家它的“分号”,在一家店铺的楼上,是因为有一阵子店主听说原来的店面要拆掉而新租来的,后又获悉消息不确。在那买过不少书,78年重印周扬译托尔斯泰著《安娜·卡列尼娜》等,老板还晓得比照网上的旧书价格,可能是孔夫子旧书网。有本远方出版社的《源氏物语》,翻译模仿丰子恺的译本。老板娘颇为看重,告诉我“这书里有日本文化,是好书”,看来是日语专业的同学把她教出来了,呵呵,搞得火眼金睛,与我们顾客为难。丰子恺译人文版的那套是三册,携带不便,也贵,无奈买了这本。第三家旧书店进门一目毕见,左边闲书,右边教材。在那买过丁聪插图《百喻图》,鲁迅《呐喊》、《彷徨》、《朝花夕拾》(文革版),郭沫若《女神》(78年版),曹禺《雷雨》等。
前方不远处,在路边走上台阶到二楼,也是个书店,是夫妻店,老板娘的小孩还小。书摆得还不够精细,也不够多。你一问书价,老板娘便会堆起羞涩的笑容。和气生财,理当如是。在那买过《世界文学历程》(下)、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三)、湖南师大刘重德老先生译的《爱玛》(下)等等,都没有成套。还有掉了封套的周克希译人文版《三剑客》,Keiser的《光纤通信》等等。
当然前面还有一些旧书店,有些规模还更大。但想来众看官恐早已眼疲神倦,就此打住。方家雅正。
现在您的左、右两边分别是湖大的原、现办公楼。名“原”而实更新,建于解放后,21世纪之前曾作为办公楼,现为外语学院。红中透着粉,或者说是桃红色,且式样微显园林之雅致,如大家闺秀般端庄。其后面还有栋教学北楼,建于解放前后,简约的现代风格,墙面的拐角是弧形,很有特点,解放前的这类现代建筑一般只在上海等大城市才多见。其与大礼堂、老图书馆联袂出现于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的图册上。湖大校园可谓南派建筑大师老校长柳士英先生的“建筑作品展”,他设计的各种形状的小窗堪称一绝。过去建筑教育界有北梁(思成)南柳(士英)之称,犹如北协和、南湘雅。右侧的现办公楼建于三十年代初,第三层是抗战胜利后加建的,楼层较高,堂皇,砖红色,饱受战火洗礼,名气来自曾作为长衡地区日军受降地。
左前方是复临舍教学楼,名字有来头:抗战胜利后,湖大由湘西的辰溪县迁回,木料也拆回来重装,是为“复临”。困苦条件下的读书是赏心乐事,比如文革时期对书的饥渴者,现在许多已成著名学者。而如今读书则常寡味,“看电影、玩网游不更好吗”?感官的刺激在升级。
路的右边是环境馆,“馆”字极有清末、民国的味道,如商务印书馆、京师同文馆等,环境馆的门坊也有民国风格,且遒劲有力。前面厚实的草地上,有座雕塑:一掌击穿的两层石壁。含义莫衷一是,这也正是现代雕塑所要追求的:“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看把它读解作“薪火相传”比较靠谱。上次自主招生考试在复临舍进行,家长们散于草皮上守候,或站或坐,看那景象,颇有感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前面与逸夫楼相连的朝街的部分是一栋灰砖楼,没有开过门,里面其实空空然,像个礼堂或走廊。别看它现在不起眼,但在三十年代,它可是湖大很现代的男生宿舍,门口还有个小池塘,不知当时是否在那里漱口洗菜洗衣洗澡。那时周围比较空旷,自远处眺望,显得比现在的宏伟多了,亦如北京永定门之今昔。顺便提两句,湖大幼儿园曾是解放前的女生宿舍,湖大新化工楼则神似清华新图书馆。
走过以楼抱老樟、细竹而闻名的工管院楼,再往前就是民主村。过去湖大教员的公寓称为“斋”、“舍”,岳麓书院里就有个“半学斋”,毛主席求学时期暑假还曾借住过。解放后,教师的家属小区则称为“村”,民主村、建设村、科教新村,由“斋”到“村”,这名字一改,便“克服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情趣,走上了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而且还有野趣。当然这是玩笑,但以前的河西确实是村镇,师生们去河东则戏称“进城”。
民主村的临街部分因地制宜,开出两三家小铺,好像刚升二本的地市级院校开出了MBA课程,很不容易。有家店好像叫“Up”或“Upset”,“Upset”大意是“搞乱了”,卖女生喜欢的小东西。从旁边一两个里弄似的门进去,是小院子,有眼镜店,有水果铺,还有一个旧书店,在那买过钟叔河编的人人袖珍文库之《曾国藩家书》。有一次见那水果铺边有人玩牌,就像成都的茶馆里的那些人,旁边小树杈上停只鹩哥或是八哥,到底是哪一种,我分不清、记不明,就像牡丹与芍药、水仙与大蒜一样。那好鸟在一位五十多岁妇人的逗引下学舌,为牌桌助兴。想来那不辍的狗吠蛙鸣蝉噪,若换成是人力,则早就喊哑了。我走近时,她还教它来了句鸭嗓似的“欢迎光临”。
建设村食堂的故址还是围着,不知在建什么。旁边有个所谓的“申情园”,就像那些立交桥下边角的草皮空地。有些小树在春天开过花,有的说是樱花,但花朵较大。见过有人在园里便溺,把那身子一转,“屙尿不看人,看人屙不出”。
前面路边有几家店铺在阶石之上,有个理发店的玻璃门上写有“洗剪吹5元”,其实是6元,可能是跟着猪肉价上涨的那阵子涨上去的,上去了就断无再下来之故事。剪得如何不好说。
再前面一点,上台阶往里有家旧书店。店主的年纪与我相当,姑且称为女生老板,而其它书店则多为大妈老板。最里面有些闲散书,在那买过一些旧书,傅雷译巴尔扎克著《欧也妮·葛朗台》,李青崖译莫泊桑著《俊友》,张天翼《金鸭帝国》等。买《俊友》时,老板“觉得这本书就该要卖5块,好有名的,莫泊桑写的”,觉得“不卖这个价钱心里便不舒服”。我感受到了少女的偏执。其讲“你们也不靠这一块钱”,似乎是女生在告诫男生不要小气。我指指《欧也妮·葛朗台》,这本更有名哩,莫泊桑最有名的是短篇小说。好嘛!她又得到一点知识点了。
天马山位于路的东侧,听说有古墓群,那两个相连的小山,隐隐似马鞍(不要再联想下去了),又像陕西的武则天夫妇合葬的乾陵。山下有一栋庞大的将要完工的楼,讲是软件学院,都能看出来,和法学院是一个系列的。墙面的质感让人联想到耶鲁大学艺术与建筑馆,方整的外形和窗户则令人想到美国迪斯尼乐园总部。想来这种建筑经得旧。
大学校园附近的街道有些什么店能大概猜到。餐馆、小吃摊、面包房、小旅店、衣饰店、理发店、鲜花店、水果店、药店、眼镜店、移动联通手机店、数码冲印店、打印复印店等。有家小旅馆打出“商务旅馆”的旗号,我们学生哪担得起“商务”二字,商务车、商务舱那都是VIP。《围城》中,方鸿渐他们在去三闾大学的小路上还进过一家“欧亚大旅店”。
麓山南路湖大段的书店都是旧书店,“白马亦是马”。但也有特例:有家卖新书的考研书店;还有个所谓“清大书苑”,店员小姑娘挺活泼,卖新书,后来关门了,书四折八扣地处理了,十块钱买了五本。
过计通院以后旧书店便更多起来。院门口的路中央有株大家熟视无睹的老树,亭亭华盖,车辆要让它三分,犹如村口。
院旁有个水果店,每天早上运来水果一车,顾客自然女生居多。常放歌曲,听熟了那句“不要在我寂寞的时候说爱我”,有时晚上还有男腔嗲调的喇叭吆喝声。旁边上坡有家旧书店,前不久毕业生离校期间,曾见搬了一汽车的书上去,小伙子累得嘿咻嘿咻。计通院内,有家“勤工助学旧书店”不知何时开张,价位如何。能开起来不容易。刚上大学时我就想我们的学生组织,应该拥有一家属于自己的旧书店,贩售旧教材兼其它二手货。并不断延续下去。
从院旁的小巷进去,有家偏老年夫妇开的旧书店,北方口音。讨价还价时那大妈有如撒切尔夫人之强硬,但我达不到小平同志的水准。她有时听听广播,说她儿子在中南大学学法律专业。你问她某本旧闲书的价格,她会一边接过书来戴上老花镜细看,一边浅笑,从眼镜片上面看你,并讲“现在有些人在收藏旧书了,这些书值得收藏的”。也是借以捧我,抬高市价。后来基本不去了。我一介穷书生,嗜书,好读书不求甚解,买的都是想读的,只求便宜,不问盗版正版,谈不上收藏。想来书也和钱一样,“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再往小巷里面走一点,有个废纸收购站,我去挑过几本薄旧书和笔记本,好像是两块钱一斤。但一般是捆好的,不便检阅。老板娘把它们卖给旧书店。
从小巷出来,往前走一段路,从一个小入口进去,有三家小书店,前两家的空间较为局促。第一家经常是个中年男老板坐那看书,要讲价的话,得和他磨一下。现在已经堆了很多毕业生们处理掉的书。中间那家店还有名号,不像许多店就叫“湖大旧书店”那样没有想法。在我们刚才来的路上还有家它的“分号”,在一家店铺的楼上,是因为有一阵子店主听说原来的店面要拆掉而新租来的,后又获悉消息不确。在那买过不少书,78年重印周扬译托尔斯泰著《安娜·卡列尼娜》等,老板还晓得比照网上的旧书价格,可能是孔夫子旧书网。有本远方出版社的《源氏物语》,翻译模仿丰子恺的译本。老板娘颇为看重,告诉我“这书里有日本文化,是好书”,看来是日语专业的同学把她教出来了,呵呵,搞得火眼金睛,与我们顾客为难。丰子恺译人文版的那套是三册,携带不便,也贵,无奈买了这本。第三家旧书店进门一目毕见,左边闲书,右边教材。在那买过丁聪插图《百喻图》,鲁迅《呐喊》、《彷徨》、《朝花夕拾》(文革版),郭沫若《女神》(78年版),曹禺《雷雨》等。
前方不远处,在路边走上台阶到二楼,也是个书店,是夫妻店,老板娘的小孩还小。书摆得还不够精细,也不够多。你一问书价,老板娘便会堆起羞涩的笑容。和气生财,理当如是。在那买过《世界文学历程》(下)、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三)、湖南师大刘重德老先生译的《爱玛》(下)等等,都没有成套。还有掉了封套的周克希译人文版《三剑客》,Keiser的《光纤通信》等等。
当然前面还有一些旧书店,有些规模还更大。但想来众看官恐早已眼疲神倦,就此打住。方家雅正。
-
rhythm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5-28 20:5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