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音乐谱写“诗情画意” | 德彪西《小组曲》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1862.8.22-1918.3.25),法国作曲家,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音乐界颇具影响的音乐家,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先驱代表,在欧洲音乐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德彪西的音乐和古典主义音乐相去甚远。在他的作品中已看不到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结构、深刻的思想性和 逻辑性,也看不到浪漫主义音乐的丰富情感,取而代之的则是奇异的幻想因素、朦胧的感觉和神奇莫测的色彩。他的和声细腻、繁复,配器新奇而富有色彩,旋律略带冷漠飘忽的感觉,这都是古典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所不具备的。
德彪西《小组曲》
德彪西的《小组曲》原是一部钢琴四手联弹作品,作于1889年。作品经过海里-布赛尔(Herri Busser)的帮助改编成管弦乐曲。这部作品还被誉为是底里比斯的灵感再度主宰着德彪西的天才。
1. 泛舟,G大调,6/8拍,小行板。精致的分解和弦的伴奏声部上方流动着一条旋律,这种二重奏的技巧与福雷的《洋娃娃组曲》中的第一首《摇篮曲》相近似,但福雷的这一作品早在前几年即已完成。中间乐段结尾处有一段不长的经过句,预示着两种方法:第一是全音音阶的用法;第二是由十六分音符组成的小音型由第二钢琴担任,这与他后来惯用于象征水中的波纹、漩涡以及急流式的手法十分相似。
2. 游行,E大调,4/4拍,中板。曲中有着优美的摇摆节奏,甚至以少许管乐的吹奏架势不时予以渲染,有些地方则运用声部的重叠增加气氛,一些转调也处理得很出色,特别是表现在中间乐段的结尾处。
3. 小步舞曲,G大调,3/4拍,中板。可以看作是这部作品的精华所在。指法优美、轻快,声部安排得十分紧凑,内声部尤为显著。全曲精致、完整,在德彪西这一时期的钢琴音乐中是很罕见的。此曲一开始以精灵般的笛音与号声作为暗示,乐曲运用力度从P减弱到PPPP的手法,使具有魔术般的变幻消失在结束处,仙境般的号角召唤回声,微弱地围绕着主导旋律,多少暗示着德彪西钢琴音乐在他奇异的幻梦世界里已经寻找到了归宿。
4. 芭蕾舞曲,D大调,2/4拍。作品中不带夸张手法,令人回想起他的《幻想风格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