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则断想
一、山的一边
我始终相信,人生路上的每一步都有着冥冥之中的指引,而只有当我们历尽千帆回望之时,才能发觉此中的妙趣。你不知道山的那边是什么,是大海,是桃源,还是密林?所以只能向前走,不要想,只要走。你只需坚信:只要出发,就能抵达。
二、小径分岔
我几乎是在五分钟之内做了选择,一个足以改变命运的选择。由于个人性格的拖沓,总是希望权衡多方利弊得失,再做出臻于完美的决定,而当时间紧迫时,也许凭直觉做的决定反而是无比正确。
或许世上的选择本无对错而言,既然选择了一条路,那就要走下去,也许会开出更多分叉。就像走进博尔赫斯那小径分叉的花园。
三、陌异的风景
进入未知的领域,走出自己的舒适圈,陌生的风景一方面给人带来陌异感,但另一方面,也蕴含了诸多新的可能。过去的一年里曾有过欣喜的片刻,但更多的是这种未知带来的不确定感,孤独、焦虑和自我怀疑无数次在脑中盘旋,无数个辗转反侧的夜晚问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做学术,是不是缺乏严格的学术训练,是不是因为跨专业导致根基不牢,是不是才华配不上野心。
四、志业的重量
在上学期的一节课上,老师区分了专业、职业和志业三个概念,马克思·韦伯将学术作为志业,作为毕生的追求, 而在当今学科体系分化越来越细致,学术共同体制度日臻完善的时刻,学术似乎已经变成一项活计,一项技术。身边也不断有很多人向我咨询考博事宜和经验,极少数的人是真正因为有一个问题非做不可,选择读博的。为了获得一个大学的教职或者说考博试试看的人不在少数。
五、众生喧哗之间
众声喧哗之中,还是需要重新面对自己,倾听自己心底的声音。不要在意别人怎么做,怎么说,怎么想,而要真正面对自己的内心。读博就是一个不断打碎自己,再重建的过程。不畏惧这个过程,就会获得很多成长。这听起来不过是常识或老生常谈,但却是我阵痛中的生命体验。我大概花了很长时间,才重新想清楚自己要走怎样的路。
六、山的另一边
其实,山的那边还是山,但只有到过的人,才可以说。
就像里尔克的自然之谜,世界很大,但它在我们心中深似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