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年过去了,扫地机器人摆脱“人工智障”的名号了吗?
双十一快到了,你今年的购物车里有扫地机器人的选项吗?
“每天都要加班,回家还要打扫家里的卫生,感觉太累了,感觉只有扫地机器人才能为我解放双手。”
“想买一款扫地机器人,但又担心买回来用不到几次就闲置。”
聊起扫地机器人,大家对其评价两极分化极其严重,一部分人觉得它是解放双手,摆脱繁琐家务的重要选择;另一部分人却觉得它是不靠谱的人工智能产品,脏的地方去不到,干净的地方反复扫。甚至在早期,扫地机器人被赋予了“人工智障”的外号,成为很多人对扫地机器人的初印象。
经过这么些年的发展和迭代,现在的扫地机器人到底有没有摆脱“人工智障”的名号?
扫地机器人“人工智障”名号之始末
关于“人工智障”的名号,大批量盛行于2017年网友们对扫地机器人的使用经历分享,在很多用户视角下,扫地机器人在扫地时经常会被卡在奇怪的角落,导致清扫中断,再加上厂家设置的“地宝悬空啦”等提示配音,让很多用户对扫地机器人的清扫作业能力产生了强烈的质疑。


随着用户将质疑发到网络上更是引发了诸多共鸣的声音,形成了一定的舆论效应,使得很多人在此时期形成了扫地机器人“人工智障”的初印象。
在这些吐槽声中,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扫地机器人的痛点,早期流行的扫地机器人规划路径大多是随机碰撞模式,主要依据的是红外传感器和高精度的程序算法,就算算法足够精确,但它清扫时碰来碰去的样子就会让人直观感觉“很蠢”。
痛点暴露加快扫地机器人升级迭代
尽管扫地机器人的痛点很明显,但这也无法磨灭用户自动清扫需求的逐日上涨,尤其是随着近年城市用户养宠物风潮的盛行,更是激发扫地机器人行业的快速发展,面对日益增长的需求与技术痛点的现状,各大品牌逐渐加快了技术创新的脚步。
在2018-2020年间,随着AI技术以及激光和视觉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完善,智能扫地机器人与AI技术、激光和视觉技术相融合也成为了行业的主流发展方向之一。比如行业第一梯队品牌科沃斯,通过在扫地机器人产品上开发应用自主建图、移动导航系统,三维避障,AI环境语义识别等先进智能技术,极大地减少扫地机器人碰撞的概率。
而小米则在今年10月15日正式发布首款免洗扫拖机器人Pro,除了拥有出色的激光雷达,建图、路线规划能力,这款产品还实现了可自动清洗拖布的功能,此外,官方表示,这款扫地机器人可以实现吸尘、洗拖、烘干一体化。
除此之外,行业内代表科技还有云鲸的极致自动化技术等,各大扫地机器人品牌产品一致朝着更便捷、更智能的方向升级,满足消费者解放双手需求的同时,也是扫地机器人达成产品自身使命的进一步进阶。
多重因素构建巨大发展空间
技术的快速迭代,品牌的不断涌现,也推动了行业的快速发展。根据奥维云网的数据,2016-2020年,中国扫地机器人零售量由274万台增长至654万台,扫地机器人的市场规模由38亿元增长至94亿元。相关权威机构预计我国扫地机器人行业的供给与需求将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到2026年,中国扫地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281亿元。
一个以清扫为核心功能的细分品类,能够达到百亿级市场估值,这里面或多或少都有一点资本推动的痕迹,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这背后更多的是用户需求的驱使,加上城市化、消费升级以及品质生活等理念的驱动,未来用户对扫地机器人的需求只增不减。
对于起步较晚的我国扫地机器人产业而言,真正的“内卷”才刚刚开始。根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国内扫地机器人在城市家庭的普及率不到8%,与我国45.68%城镇化率相比,扫地机器人依旧有着庞大的市场空间。巨大的市场空间就意味着还有更多的企业将加入扫地机器人这个行列。
目前,扫地机器人正处于创新阶段,各大品牌也正通过技术升级帮助扫地机器人逐步摆脱“人工智障”的名号,推动着其成为现代生活的家庭科技因素。未来谁能在这场角逐中拔得头筹?军哥认为,技术依旧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