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各位被我推荐粤语话题骚扰或对此看法有所保留的朋友
近日对粤语保护的话题沸沸扬扬,可能对于您来说这件事情非常微不足道,甚至或许您会认为这样做法是不对的,如此高调的推荐也会令人生厌,当然,也可能你根本不会这样想,而只是把这当成豆瓣每日里刷到上千次的无聊话题之一。
特别在这里写下这些,是希望能对一些可能潜在的误会做出解释,尽管我并不一定能想到所有朋友你们的想法。首先第一点我想说的是,我并不抗拒所有以普通话为母语的朋友,也并不以为粤语在现阶段应该取代普通话的地位。大家可能都不会很理解,为什么广东人会对自己的语言如此看重呢?我想,或许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天生就以官方语言为母语的朋友会比较难理解。
或许我该从历史说起,中国人自古是安土重迁的,一直的传统也比较轻视商业行为,故此在由今上溯的漫长岁月里,粤语一直是广府地区(除主要位于东部和北部的潮汕和客家语区外)的主要而且唯一语言(其在岭南的地位有类似于今日的普通话,所不同的事,这种地位的形成更多是出于人们对交流语的自然选择,行政上并无强制,譬如在潮汕和客家地区粤语并不通用)。问题一直到了49年以后仍无大的变化,即使随林南下的四野部队也没能改变当地的语言格局。反而是融合进了当地语言,而他们的子女更是成为了今天土生土长的广州人,无论从语言到文化习惯都是。
以下论述的区域仅限于广州。问题的真正开始,是在80年代。当时由于广东作为试点,成为当时改革的重地,尝试对外开放交流,这是广东的幸运,可同时也是广东的不幸。当时广东得到了极好的政策支持,也借助优越的沿海地理以及毗邻港澳的优势,广东经济发展很快。人总是趋利避害的,当时的广州于是慢慢出现了很多外地的朋友,他们来自于五湖四海,甚至于当时有流星语说“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老实说,当时的广州人不论从文化或者个人文明方面来说都并不一定就比这些外地的朋友高尚。可是毕竟是老于城市的生活了,对很多方面都会稍微更为注意,譬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之类的行为是有一部分人不做会的。
当时到广州的外地朋友的心态,我已经无法揣度,可是我怀疑会不会是因为他们习惯了乡村的生活,于是把一些习惯也带来了呢?(譬如说假如在村落间没有沟渠的地方,人既不密集,也无处寻觅垃圾桶等,那么有某些行为是非常可以理解的)。还有的猜测就是,会不会因为大家都是抱着发财的心态来到广州,所以并没有把这里当成家来看,故此会特别的不爱惜呢?当然这都只是我无知的个人猜测。可是结果就是,很多的北方朋友来到广东后,并不如大众中流传的那么好赚钱,当然也会有不少人流落街头的。当时广州人的心态普遍是认为大家都是一国的,能帮就帮吧,当然,也会有很多人由于不理解,或说文化上的差异,而主观地歧视北方的朋友,这也是相当普遍的,我不愿隐瞒。可是我认为这也不是某个地方的人的问题,请各位试想想,如果千百年的家乡宁静突然被一伙不知其根底的操外来语的神秘人打破,会不会也会有种被侵入的恐慌呢?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希望自己的家乡是一个值得回忆,有自己文化印记的地方的。
对于很多生活困难的朋友,不得已便做起了非法的勾当,偷抢的事时有发生。之前广州人也很喜欢摆阔的,但凡去喝喜酒或者参加什么重要场合都会穿金戴银,毕竟也是穷了几十年的啊~可是在很多偷抢事故后,广州人学得很世故了,个个都低调,父母教儿子也总说钱财不可露眼之类的话。如果大家不信,可以去翻查当时的广州报纸,例如广州日报和羊城晚报。不过当时也有不少偷抢是广州人做的,不过由于当时广州人首先家在此地,同时生活相对宽裕,也羞于在家乡作恶,所以为数不算多,也因此造成了广州人认为外地人都是无文化低素质的看法。这点我后来用了很多时间去改正。其实当时还不像今天物欲横流,大家都有廉耻之心,若不是被逼得走投无路谁又会做这种事情?所以这不是谁的错,而是因为我们的ZF以前犯了太多的错,仓禀足,知荣辱,我们才从一场毁灭传统道德和文化的浩劫中出来,这样也是能理解的。可是对于持普通话的人,从此大家就多了一分戒心,固然大家都知道哪里都有好人坏人,可是出于便于分辨的考虑,也同样是无可奈何之举。
另一个根源是来自于广州人的优越感,经济的发展使广州人的经济都相对全国要好,可是大家的修养并没有跟上,于是对于外来人口便有了看不起,这点是最最不对的,可是这点也在近年来随着全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广州本地人素质的提高有了变化。
最后一个是文化差异,广州人自古僻居南粤,古时文化程度不高,一直少有文人,不如江南诸省,古时做官要靠读书,加上岭南有五岭的天然阻隔,俗话说山高皇帝远,真正的是帝力何有于我载,故此粤人也就并不热心政治了。古时海外并无什么文明,不像今天那样,最多就是有些远航船,所以商业也成不了粤人的重心(这点在近代对外通关贸易后彻底改变。)所以粤人向来注重生活而不太重视工作,在今天看来这是很懒了,可是中国的传统倒也是如此,向来认为商业不足取的,效率也不足取的,关键是个人的生活和修养。这些习惯一直延伸到今天,在80年后普遍生活水平较高的情况下更为严重。而来到广州的外地朋友,生活条件相对艰苦,也更有动力去改变自己命运,于是工作很拼命,也很勤奋,渐渐所有本地人所不愿意做的工作他们都做下了,可以说广州有今天发展当年这些外地朋友功不可没,但是渐渐随着人口密集,本地人认为外来的朋友占据了本来他们的工作岗位。起先并不这样,后来确实本地人找工作不容易,这是实情,可是固然跟本地人不愿弃生活质量而工作和本来就不多的工作岗位有关,其时粤人并无全国的观念与心态,所以就认定了是自己工作被抢走了……这点是很愚昧的,我无意辩护,只想尽力还原。
语言的问题渐渐出现了,因为外来人口越发增多,到了今天的1500万人口中只有700万是本地人口。或许数字并不能说明,只是我也无法再说到了什么境地了。
今天的形势。今天,在广州的局面是这样,在幼儿园和小学中,假如说粤语是很容易被认为是不文明的,而且甚至有学校会要求学生在课余也必须说普通话。其结果就是,首先失去了粤语课堂上的教学,现在的孩子们对于一些粤语字的读音并不正确,甚至不会读,一旦遇到这种情况,便都转成了只能用普通话交流,由此可见粤语今天并不是大家轻轻松松的认为的一回事,而是确确实实在数十年后就可能被湮灭的语言。我或许是出于过去经历的缘故,向来认为每种语言都是平等的,在一个年代里,广州话和普通话是和平共处的,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常常可以见到街上一位北方人士说一口京腔,而回答则会是一句字正腔圆的粤语。大家都能听懂对方,何必迎合呢?入乡随俗是对当地文化的尊重,如果连入乡随俗都做不到,那跟强盗有何不同呢?而粤人希望的并不是外来人都讲起粤语来,只是希望至少能听懂,并在我们说粤语的时候不要一脸鄙夷加义正词严地说“请说普通话”。且看哪个地方的人是希望在自己生长的地方被要求说其他语言的?而且还就差没有加一句“请做文明人”。其实说粤语有什么不文明的呢?方言自生自有,岂有政治权力说不文明就不文明的道理?这点我一直想不通透。
或许粤人是值得反省的,因为很多人并不热心于让人学习我们的语言,也有很多人用鄙夷的语气对试图用粤语跟我们沟通却很吃力说得不好的外地朋友冷嘲热讽,一点都不明白作为一个融入者的脆弱心理和敏感的自尊。
中国人向来是有大一统思想的,更是喜欢党同伐异,可是请保留一点吧,把各地的方言都保留下来吧,残差多态乃幸福之本源,只有一种声音又怎能奏出美好的和谐音韵?这也是我不遗余力发声的理由,当然,作为一个粤人,我是更责无旁贷的。
或许会对各位造成滋扰,让各位以为我是一个狭隘的排外主义者,其实,没有内外之分,却有文明高下之别,我反对的是不文明的人而不是外来人。特此说明,并无他意。
特别在这里写下这些,是希望能对一些可能潜在的误会做出解释,尽管我并不一定能想到所有朋友你们的想法。首先第一点我想说的是,我并不抗拒所有以普通话为母语的朋友,也并不以为粤语在现阶段应该取代普通话的地位。大家可能都不会很理解,为什么广东人会对自己的语言如此看重呢?我想,或许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天生就以官方语言为母语的朋友会比较难理解。
或许我该从历史说起,中国人自古是安土重迁的,一直的传统也比较轻视商业行为,故此在由今上溯的漫长岁月里,粤语一直是广府地区(除主要位于东部和北部的潮汕和客家语区外)的主要而且唯一语言(其在岭南的地位有类似于今日的普通话,所不同的事,这种地位的形成更多是出于人们对交流语的自然选择,行政上并无强制,譬如在潮汕和客家地区粤语并不通用)。问题一直到了49年以后仍无大的变化,即使随林南下的四野部队也没能改变当地的语言格局。反而是融合进了当地语言,而他们的子女更是成为了今天土生土长的广州人,无论从语言到文化习惯都是。
以下论述的区域仅限于广州。问题的真正开始,是在80年代。当时由于广东作为试点,成为当时改革的重地,尝试对外开放交流,这是广东的幸运,可同时也是广东的不幸。当时广东得到了极好的政策支持,也借助优越的沿海地理以及毗邻港澳的优势,广东经济发展很快。人总是趋利避害的,当时的广州于是慢慢出现了很多外地的朋友,他们来自于五湖四海,甚至于当时有流星语说“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老实说,当时的广州人不论从文化或者个人文明方面来说都并不一定就比这些外地的朋友高尚。可是毕竟是老于城市的生活了,对很多方面都会稍微更为注意,譬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之类的行为是有一部分人不做会的。
当时到广州的外地朋友的心态,我已经无法揣度,可是我怀疑会不会是因为他们习惯了乡村的生活,于是把一些习惯也带来了呢?(譬如说假如在村落间没有沟渠的地方,人既不密集,也无处寻觅垃圾桶等,那么有某些行为是非常可以理解的)。还有的猜测就是,会不会因为大家都是抱着发财的心态来到广州,所以并没有把这里当成家来看,故此会特别的不爱惜呢?当然这都只是我无知的个人猜测。可是结果就是,很多的北方朋友来到广东后,并不如大众中流传的那么好赚钱,当然也会有不少人流落街头的。当时广州人的心态普遍是认为大家都是一国的,能帮就帮吧,当然,也会有很多人由于不理解,或说文化上的差异,而主观地歧视北方的朋友,这也是相当普遍的,我不愿隐瞒。可是我认为这也不是某个地方的人的问题,请各位试想想,如果千百年的家乡宁静突然被一伙不知其根底的操外来语的神秘人打破,会不会也会有种被侵入的恐慌呢?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希望自己的家乡是一个值得回忆,有自己文化印记的地方的。
对于很多生活困难的朋友,不得已便做起了非法的勾当,偷抢的事时有发生。之前广州人也很喜欢摆阔的,但凡去喝喜酒或者参加什么重要场合都会穿金戴银,毕竟也是穷了几十年的啊~可是在很多偷抢事故后,广州人学得很世故了,个个都低调,父母教儿子也总说钱财不可露眼之类的话。如果大家不信,可以去翻查当时的广州报纸,例如广州日报和羊城晚报。不过当时也有不少偷抢是广州人做的,不过由于当时广州人首先家在此地,同时生活相对宽裕,也羞于在家乡作恶,所以为数不算多,也因此造成了广州人认为外地人都是无文化低素质的看法。这点我后来用了很多时间去改正。其实当时还不像今天物欲横流,大家都有廉耻之心,若不是被逼得走投无路谁又会做这种事情?所以这不是谁的错,而是因为我们的ZF以前犯了太多的错,仓禀足,知荣辱,我们才从一场毁灭传统道德和文化的浩劫中出来,这样也是能理解的。可是对于持普通话的人,从此大家就多了一分戒心,固然大家都知道哪里都有好人坏人,可是出于便于分辨的考虑,也同样是无可奈何之举。
另一个根源是来自于广州人的优越感,经济的发展使广州人的经济都相对全国要好,可是大家的修养并没有跟上,于是对于外来人口便有了看不起,这点是最最不对的,可是这点也在近年来随着全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广州本地人素质的提高有了变化。
最后一个是文化差异,广州人自古僻居南粤,古时文化程度不高,一直少有文人,不如江南诸省,古时做官要靠读书,加上岭南有五岭的天然阻隔,俗话说山高皇帝远,真正的是帝力何有于我载,故此粤人也就并不热心政治了。古时海外并无什么文明,不像今天那样,最多就是有些远航船,所以商业也成不了粤人的重心(这点在近代对外通关贸易后彻底改变。)所以粤人向来注重生活而不太重视工作,在今天看来这是很懒了,可是中国的传统倒也是如此,向来认为商业不足取的,效率也不足取的,关键是个人的生活和修养。这些习惯一直延伸到今天,在80年后普遍生活水平较高的情况下更为严重。而来到广州的外地朋友,生活条件相对艰苦,也更有动力去改变自己命运,于是工作很拼命,也很勤奋,渐渐所有本地人所不愿意做的工作他们都做下了,可以说广州有今天发展当年这些外地朋友功不可没,但是渐渐随着人口密集,本地人认为外来的朋友占据了本来他们的工作岗位。起先并不这样,后来确实本地人找工作不容易,这是实情,可是固然跟本地人不愿弃生活质量而工作和本来就不多的工作岗位有关,其时粤人并无全国的观念与心态,所以就认定了是自己工作被抢走了……这点是很愚昧的,我无意辩护,只想尽力还原。
语言的问题渐渐出现了,因为外来人口越发增多,到了今天的1500万人口中只有700万是本地人口。或许数字并不能说明,只是我也无法再说到了什么境地了。
今天的形势。今天,在广州的局面是这样,在幼儿园和小学中,假如说粤语是很容易被认为是不文明的,而且甚至有学校会要求学生在课余也必须说普通话。其结果就是,首先失去了粤语课堂上的教学,现在的孩子们对于一些粤语字的读音并不正确,甚至不会读,一旦遇到这种情况,便都转成了只能用普通话交流,由此可见粤语今天并不是大家轻轻松松的认为的一回事,而是确确实实在数十年后就可能被湮灭的语言。我或许是出于过去经历的缘故,向来认为每种语言都是平等的,在一个年代里,广州话和普通话是和平共处的,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常常可以见到街上一位北方人士说一口京腔,而回答则会是一句字正腔圆的粤语。大家都能听懂对方,何必迎合呢?入乡随俗是对当地文化的尊重,如果连入乡随俗都做不到,那跟强盗有何不同呢?而粤人希望的并不是外来人都讲起粤语来,只是希望至少能听懂,并在我们说粤语的时候不要一脸鄙夷加义正词严地说“请说普通话”。且看哪个地方的人是希望在自己生长的地方被要求说其他语言的?而且还就差没有加一句“请做文明人”。其实说粤语有什么不文明的呢?方言自生自有,岂有政治权力说不文明就不文明的道理?这点我一直想不通透。
或许粤人是值得反省的,因为很多人并不热心于让人学习我们的语言,也有很多人用鄙夷的语气对试图用粤语跟我们沟通却很吃力说得不好的外地朋友冷嘲热讽,一点都不明白作为一个融入者的脆弱心理和敏感的自尊。
中国人向来是有大一统思想的,更是喜欢党同伐异,可是请保留一点吧,把各地的方言都保留下来吧,残差多态乃幸福之本源,只有一种声音又怎能奏出美好的和谐音韵?这也是我不遗余力发声的理由,当然,作为一个粤人,我是更责无旁贷的。
或许会对各位造成滋扰,让各位以为我是一个狭隘的排外主义者,其实,没有内外之分,却有文明高下之别,我反对的是不文明的人而不是外来人。特此说明,并无他意。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