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想
读书是乐事吗?应该是。读书可以让人从烦恼中解脱吗?不一定,至少我就因为读书,生出过两种烦恼。
第一种烦恼,是买了一本自己不喜欢的书。不喜欢一词有很多种解释方式:一本塞满专业名词的学术书会让人不喜欢;一本翻译糟糕的外语书会让人不喜欢。但最让人不能接受的的书:是既没有晦涩的专有名词,翻译也看不出毛病的,用英语来说就是“notbad”的书籍。尤其是当人刚读完一本高水平的名著后,翻开这样的一本书,就像是餐后甜点的蛋糕里出现了一只蟑螂,下意识让人作呕。假如这本书从封面到简介都透露出一股“纯娱乐”的气息,读者倒不会反应那么大,就像是在街头的苍蝇小馆里吃饭,动筷子前总要看看食材有没有问题。偏偏是一些书,明明资质一般,却被出版社包装成什么新时代名著,在书封上打上“XX名人大赞,”“超越XX名著”等等哗众取宠的宣传词。还是用原来那个比方,就像是你在米其林餐厅的蛋糕里发现一只蟑螂,结果厨师说这是特意用糖果做的,吃下去无害。我不知道别人会怎么做,我反正是无法下咽。
第二种烦恼,是硬皮书和各种封皮。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的书籍都要做成“俄罗斯套娃”一样的设计——大封皮里套着小封皮。以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窗帘布”系列为例,就是一个彩色封皮内套着硬皮精装书。我是一个容易出汗的人,读书时间一长,封皮就会因为汗水逐渐与书本身脱离,等到放下书,硬皮书已经在封皮下端露出了一大截,稍微抖一下,封皮和书就完全脱离了。而我又不能丢弃那个彩色封皮,一来是我有在网络上卖二手书的习惯,倘若丢掉封皮,也就丢掉了能证明书身份的条形码,书就不能在平台上售卖;二来是上海译文出版社这个系列的书虽然封皮上有各种设计,但精装本自身设计却很朴实——所谓的朴实,就是没有任何可以看出书内容的标识,连一个书名都没有,书一多,就要一本本翻开确认其内容,实在是有点麻烦。我知道精装书的设计是收藏大于阅读,但如今连平装书都开始玩这种“套娃”的把戏——一层纸外面套上另一层纸,翻开某些流行读物,书签、明信片、海报一类的附赠物纷纷落下……当然,我知道,有人喜欢这些,但对我来说就只是芜杂而已。
然而以上两种烦恼,和最后一点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我最大的烦恼,也是最不能忍受的关于书的问题,就是印刷问题。书的设计和内容,用料理作比喻,就是菜的摆盘和口味,我虽然可能不能接受厨师的风格,但心里知道做菜所用的原料是没问题的。然而印刷出了问题,就和做菜原料出现腐败一样,触碰到了底线。最近几年买了很多书,又翻了很多以前买而没读的老书,无不发现其中有印刷问题:像是一幅油画上,突然被刷上了灰蒙蒙的染料,虽然费一点劲也能看清字体原来的形态,但在沉浸式阅读的过程中,类似的印刷问题很容易让人“出戏”——用一个新颖的名词,就是打断了“心流”。一开始我还以为是灯光问题,于是把书放到更暗的光线下,发现确实有一些字是相对模糊的,还有一些书是一面油墨深,另一面油墨浅,或许这背后有我不了解的技术原因。
提到这几个问题,是因为前不久我读了一本几乎集齐所有以上问题的书:不仅内容引不起我的兴趣,其广告语也是浮夸,当然还有少不了的印刷问题:一些地方的字体十分模糊,就好像印刷工人和机械都着急下班一样。我顿时心生火气,将过去我所买的书全部翻了出来,发现许多书都有类似的毛病。有的书是我当初贪图便宜购买的盗版书,还有很多是年轻幼稚冲动消费买下的书;但也有一些书,是大牌出版社,严肃题材的经典读物,却依然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联想到出版业的低迷和我从网络上看到的各种有关版权、编辑和书号的“罗生门”,我一脑子的火气泄了大半。我将那些自己或不满意,或不再感兴趣的书打包在一起,卖给了线上二手书平台。至于那些书最终的结局如何,就不是我能掌控的了。
记于2021.7.31
公众号:罐头企鹅九九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