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用
如果世界能够改变,那一定是因为人类拥有梦想。还记得在过去畅想未来会发生的变化时就有“在家上课”这一项,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新冠疫情的骤然爆发,全民“在家上课”真正的实现了,感谢互联网科技缩短了时空的距离,让我们在特殊时期能够“停教不停学”。
科技依靠人才,人才决定未来。 那么如何培养人才呢?读书必不可少。书籍,能够超越时间的限制,沟通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打破地域的壁垒,连接中西方的文明传承,书籍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放眼看世界。 读书有“用”,是我们学习的基础。但是很多家长和同学会对读书有一些误解,认为读书仅仅对语文有帮助,为了写好作文,为了做好阅读题。当然,读书对语文学科的确非常重要,但是我们也需要了解读书对其他学科的重要性,读书能带给我们的最重要的一点是理解力,理解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我们的学习能力的强弱,理解能力越强,学习能力就越强。 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数学的解决问题模块让很多同学头疼,在这一模块中是否能够读懂题干直接决定这道题的正确与否。透过表面的文字,理解文字背后的联系是解题的基础。学会审题,明白题目的要求才能准确的写出出题人想要的答案,才会得高分。审题伴随着我们整个学习生涯,更涵盖着我们要接触的所有学科。学习离不开理解力,生活中的日常交际也离不开理解力。
读书的方法也有很多,不同的方法锻炼不同的技能。大声朗读能够锻炼我们的口语表达;无声默读能够锻炼我们的注意力;快速浏览和跳读能够锻炼我们抓住主要信息的能力。所以读书不只是知识的积累,也是能力的提高。 读书不仅关系着我们的学习,也影响着我们的是非观,价值观,世界观。著名主持人董卿也曾说:读书的“用”不仅仅在眼前、在当下,他像甘霖滋润万物之后,万物所呈现的那种清新、新鲜,那种生机勃勃,是看不见和摸不着的。它是一种无形之用,是一种潜移默化,他能融进你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悄悄的对你的生活、环境发生作用,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你的人生轨迹。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多学一点知识,就少说一句求人的话。读书,失去的是过眼云烟,得到的确是一双飞翔的翅膀,最终获得的是一份无与伦比的人生。 读杜甫学习他“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无私;读范仲淹 品味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读李白,感受他“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乐观;读苏轼,体会他“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然。
读书塑造品格,书籍滋养灵魂,在斗室之间畅游书海,在方寸之地品百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