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的新戏开机了
三月底开始写一个30集的抗日题材电视连续剧《水上游击队》,一直到六月二十八号完成第一稿。七月份改了两次,七月二十日开机,我的编剧工作历时三个半月。
签合约的时候信心满满,答应人家两个月完成,拖了十八天。因为其间干了很多杂七杂八的事儿。这三个月体力和脑力严重透支,平均每天写八千字,最后几天被制作人所逼,开始冲刺,最高纪录,一天写了一集,一万六千字,写到晚上眼睛痛,真是个体力活啊。最后十集最难熬,每天都在盼,还剩九集了,八集了……一集。终于解放了!
这个戏写的是白洋淀雁翎队的故事,大家知道的《小兵张嘎》说的就是那里的事儿,不过《水上游击队》的主人公是游击队的队长魏光明和副队长丁水妹,嘎子在里面晃了一眼,只是一个很小的配角,按照现代的人性观念,我觉得让一个小孩子去打打杀杀是不太人道的。
男女主角是虚构的,雁翎队里其实没有女同志,因为需要长期在野外潜伏,女同志不方便。这是我在白洋淀采访老雁翎队员听到的。女同志可以参加妇救会,一般担任通风报信,给雁翎队送饭的功能。
这个戏是个演义,完全遵循意淫的思路,和真实的状况出入很大,比如,雁翎队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消灭的日军总数是个位数,俘虏过四个日军,后来教育教育就给放了,而我们的戏里至少搞死了好几百鬼子,其实,当时在安新县的日本驻军非常少,总数大约只有一个中队,标准的步兵中队是180人,大部分是伪军,在正式的记载中,雁翎队发动了大小战斗70多次,歼敌、俘虏日伪军近千人,假如这个记录没有水分,那么大部分被歼灭的应该是伪军、还乡团、土匪、汉奸。同样的,雁翎队在战斗中基本采用偷袭的策略,所以伤亡人数也很少,根据老雁翎队员回忆,最大的一次牺牲是三个人。我们的戏里,雁翎队的牺牲人数基本和日军相当,这么想来,咱们算扯平了,意淫的还算成比例。
完全没有对雁翎队不敬的意思,其实,当时的严酷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雁翎队长年在野外潜伏,没有一个稳定的根据地,光是天气因素就很够呛,补给没着落,武器很原始。而且,日本人在当地的势力其实非常大,老百姓对他们是很恐惧的,有一个小鬼子在淀里洗澡,被雁翎队袭击,然后他就光着屁股从白洋淀一路跑回了新安城,沿途的老百姓都避之唯恐不及。能在这样的环境下抗日,能坚持下来就相当可敬了。
真实的战争是残酷的、枯燥的、恐惧的、混乱的,肯定不像文艺作品中那么曲折离奇、悬念迭出、激动人心。为了让戏好看,正邪双方的力量和对抗都加强了很多,而且,本剧中的各方都足够聪明,因而对杀起来就更加扑朔迷离、惨烈异常,看过剧本的同志评价,这个戏的节奏和对抗性都很“美剧”。另外,在创作剧本的时候还保留了一点私心,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大背景,比如并没有刻意丑化日军,对于我军“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尽量去除水分,做客观描述,对国军在抗战中的贡献有所交代,还特意安排了一个前国军的营长参加雁翎队,做教官。
而本剧最大的诉求,其实是战火中的青春,一群年轻人在战争岁月的爱情、成长、希望、快乐和毁灭,导演说,希望这部戏像《美丽人生》一样,在残酷的战争中,体现人性的美、对生命的乐观态度。借主人公的话说,就算再艰苦,我们也要过得轰轰烈烈,谈情说爱、结婚生子,我们生活得越绚烂,就是对这个黑暗世界越有力的反击。
不过有的时候,现实会比影视剧更精彩,只是因为各种原因的限制,有些东西审不过,不能拍。比如雁翎队的队长郑少臣就是一个很精彩的人物,他是一个神枪手,这一点在戏里有所体现,更重要的是在日本投降之后,老郑就觉得自己的历史使命完成了,撂了挑子去天津做买卖,完全不顾我党还要解放全中国,因此,郑少臣在后来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都被媒体冷藏,不做宣传。这个素材非常符合好莱坞的价值取向,要是拍成电影的话,就是中国版的史诗巨制《冷山》。
剧本修改过程中,监制付东育老师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他本职工作其实是导演,这也是本次剧本创作的最大收获,让我从中学习到很多东西。
《水上游击队》由陕西海润出品,导演龚朝,男一号于小伟,女一号白冰,女二号小李琳。
签合约的时候信心满满,答应人家两个月完成,拖了十八天。因为其间干了很多杂七杂八的事儿。这三个月体力和脑力严重透支,平均每天写八千字,最后几天被制作人所逼,开始冲刺,最高纪录,一天写了一集,一万六千字,写到晚上眼睛痛,真是个体力活啊。最后十集最难熬,每天都在盼,还剩九集了,八集了……一集。终于解放了!
这个戏写的是白洋淀雁翎队的故事,大家知道的《小兵张嘎》说的就是那里的事儿,不过《水上游击队》的主人公是游击队的队长魏光明和副队长丁水妹,嘎子在里面晃了一眼,只是一个很小的配角,按照现代的人性观念,我觉得让一个小孩子去打打杀杀是不太人道的。
男女主角是虚构的,雁翎队里其实没有女同志,因为需要长期在野外潜伏,女同志不方便。这是我在白洋淀采访老雁翎队员听到的。女同志可以参加妇救会,一般担任通风报信,给雁翎队送饭的功能。
这个戏是个演义,完全遵循意淫的思路,和真实的状况出入很大,比如,雁翎队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消灭的日军总数是个位数,俘虏过四个日军,后来教育教育就给放了,而我们的戏里至少搞死了好几百鬼子,其实,当时在安新县的日本驻军非常少,总数大约只有一个中队,标准的步兵中队是180人,大部分是伪军,在正式的记载中,雁翎队发动了大小战斗70多次,歼敌、俘虏日伪军近千人,假如这个记录没有水分,那么大部分被歼灭的应该是伪军、还乡团、土匪、汉奸。同样的,雁翎队在战斗中基本采用偷袭的策略,所以伤亡人数也很少,根据老雁翎队员回忆,最大的一次牺牲是三个人。我们的戏里,雁翎队的牺牲人数基本和日军相当,这么想来,咱们算扯平了,意淫的还算成比例。
完全没有对雁翎队不敬的意思,其实,当时的严酷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雁翎队长年在野外潜伏,没有一个稳定的根据地,光是天气因素就很够呛,补给没着落,武器很原始。而且,日本人在当地的势力其实非常大,老百姓对他们是很恐惧的,有一个小鬼子在淀里洗澡,被雁翎队袭击,然后他就光着屁股从白洋淀一路跑回了新安城,沿途的老百姓都避之唯恐不及。能在这样的环境下抗日,能坚持下来就相当可敬了。
真实的战争是残酷的、枯燥的、恐惧的、混乱的,肯定不像文艺作品中那么曲折离奇、悬念迭出、激动人心。为了让戏好看,正邪双方的力量和对抗都加强了很多,而且,本剧中的各方都足够聪明,因而对杀起来就更加扑朔迷离、惨烈异常,看过剧本的同志评价,这个戏的节奏和对抗性都很“美剧”。另外,在创作剧本的时候还保留了一点私心,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大背景,比如并没有刻意丑化日军,对于我军“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尽量去除水分,做客观描述,对国军在抗战中的贡献有所交代,还特意安排了一个前国军的营长参加雁翎队,做教官。
而本剧最大的诉求,其实是战火中的青春,一群年轻人在战争岁月的爱情、成长、希望、快乐和毁灭,导演说,希望这部戏像《美丽人生》一样,在残酷的战争中,体现人性的美、对生命的乐观态度。借主人公的话说,就算再艰苦,我们也要过得轰轰烈烈,谈情说爱、结婚生子,我们生活得越绚烂,就是对这个黑暗世界越有力的反击。
不过有的时候,现实会比影视剧更精彩,只是因为各种原因的限制,有些东西审不过,不能拍。比如雁翎队的队长郑少臣就是一个很精彩的人物,他是一个神枪手,这一点在戏里有所体现,更重要的是在日本投降之后,老郑就觉得自己的历史使命完成了,撂了挑子去天津做买卖,完全不顾我党还要解放全中国,因此,郑少臣在后来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都被媒体冷藏,不做宣传。这个素材非常符合好莱坞的价值取向,要是拍成电影的话,就是中国版的史诗巨制《冷山》。
剧本修改过程中,监制付东育老师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他本职工作其实是导演,这也是本次剧本创作的最大收获,让我从中学习到很多东西。
《水上游击队》由陕西海润出品,导演龚朝,男一号于小伟,女一号白冰,女二号小李琳。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