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义
我小时候看过藤崎龙的漫画《封神演义》,现在再看原版小说,有些情节依然记忆犹新,而且因为心中早已有了人物形象,代入感更强,读起来有很多乐趣。
漫画做了一些必要的改动,娱乐性更强。有些改动我不太喜欢,比如说,姜子牙从一个老头变成了一个青年,这很正常,读者不喜欢老头做主角嘛,但是为什么非要把太公望设计成一个好色之徒呢,这几乎是日本少年漫画的传统了,不理解。有些地方我觉得改得比原作更好,比如武成王黄飞虎反出朝歌这一回,原文是纣王觊觎黄飞虎之妻贾氏的美貌,欲加轻薄,贾氏守贞,跳摘星楼自尽,之后纣王的妃子、黄飞虎的妹妹黄妃赶来怒斥妲己,推搡间不留神误在纣王脸上打了一拳,纣王怒将黄妃提起,掼下摘星楼。漫画里的情节是,黄氏在贾氏自尽后,并没有针对妲己,而是重重地照脸给了纣王一拳,大骂其昏君,自白兄长黄飞虎是因为自己在这禁宫之中才被束缚了手脚,为了让黄飞虎再无牵绊,自己跳下了摘星楼。

这个情节我一直难以忘怀。当然这个改动是纯粹现代的观念,漫画和原文的差异根本上是时代的差异,但其实我认为《封神演义》原著小说里的女性角色塑造就已经较同时代的作品优秀很多了(即便是误伤,黄妃打了纣王一拳就是打了一拳)。一部明代的小说,塑造了很多正面的女性人物:后妃有姜皇后黄贵妃,女将有邓婵玉高兰英,神仙术士有龙吉公主碧霄娘娘,这些都是有勇有谋有立场的女性角色。相比于同时代的厌女大作《水浒传》可是先进很多了。
《封神演义》原著小说最让人诟病的地方在于情节的重复使用,比如十天君布下了十绝阵,本来各有其精妙所在,但是破阵过程却是千篇一律的“生祭一人——高手出场——法宝破阵——天君封神”,像流水线作业一样,没劲得很。这一点在漫画里面被极大地改写了。十绝阵是绝对的高潮和各个角色的高光时刻,每一阵都是阐截二教的脑力和武力的比拼,破阵手段也一个比一个精彩。比如红水阵里玉鼎真人护着杨戬破阵,自己却阵亡封神,漫画里的神仙们比小说里用炮灰生祭再亲自用法宝破阵的高位者们有血有肉多了。

另外有一个重要角色改动比较大,那就是我最喜欢的角色黄天化,漫画里加重了他的戏份,一直到打入朝歌,败了纣王,才被一小兵刺死。读小说的时候却在第六十九回就毫不设防地读死了黄天化,此时却是未取成汤尺寸之土,一身奇才无堪大用。白瞎了这个cool boy。当然我最喜欢他也是因为漫画里的天化很帅,如果是直接看小说,怕是不会这么不甘心。

漫画最大的改动是结尾以及女娲的动机。这里比较开脑洞,和小说可以说是毫不相关了。我只想说一下两者之间表现出的对“命运”的基本态度的不同。《封神演义》小说从始至终都是一种天命至上的观点,黄飞虎姜子牙死了,但是神仙掐指一算,此人命不该绝,那就一定能被救活;而如果天数如此,那么哪怕是瑶池公主也得下嫁给手下败将,而赤精子再心怀不忍,也得把殷洪卷到太极幡里送他封神。有道是:封神台上有坐位,道术通天难脱逃。就像一个一个的填空游戏,每个人都只是被掌控的棋子。而《封神演义》漫画的结尾却是对天命的彻底反叛,是一群蝼蚁一般的凡人决绝地对历史进程进行了扭转,也包括妲己的反戈,棋子变成了布局的人。

当然我不是说漫画比小说要好,可是《封神演义》不能算作名著确实有其原因,原著小说作为文学作品来说确实硬伤很多,但是这不妨碍它对后世诸多作品的启发和奠基。《封神演义》是一个绝佳的框架,它提供了一种直到今天都依然通用的流程和规则,技能、法宝、集结队友、闯关、破阵……这些在当今的各种文化领域里早已不再新鲜,但是作为几百年之前的古典文学作品,绝对是神来之笔。封神宇宙一定会是财富密码,西岐F4完全可以对标漫威四巨头。如果真的能拍成电影,老子一气化三清、万仙阵三教大战、子牙痛陈纣王十宗罪……这些高光时刻真是让人心向往之(演黄天化的演员请一定要够酷够帅啊求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