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切莫慕虚名而处实祸
虚名,是指和实际情况不相符的名声。贪图虚名,是虚荣心与功利心作祟的表现。追求华而不实,必然会凌空蹈虚,多半栽跟头。东汉末年曹操在其《十二月己亥令》中有一句名言:“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寓意为不要贪图莫名的虚荣,这样会让你陷入灾难当中。人如果贪图虚荣,真的会带来灾祸吗?古往今来无数个人间悲剧,早已作出肯定的回答。 古往今来,几乎大部分人都是看重名气的。三国时期,东吴大将军诸葛恪名重位高但功绩不多,为此,他常常担心别人看不起他。为了让虚名变成实名,诸葛恪经常在实力相差悬殊、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带兵攻打魏国,结果频频以失败告终。诸葛恪为了防止别人议论贬毁,对可能在背后谤损自己的官员进行大肆捕杀。后来,有一名大臣设计杀死了诸葛恪,并灭其三族。为了身上的光环,诸葛恪不仅害死了自己,还连累了整个家族,虚名成了害己杀人的工具。此教训极为深刻,应引起重视,谨记“慕虚名而处实祸”的古训,自觉做到不慕虚名,避免“实祸”。 要克服攀比心理。
有慕虚名的行为,必然是受虚荣心的驱使,这种虚荣心往往是由于不当攀比造成的。总在自觉不自觉拿自己跟生活条件、工作环境、家庭状况等比自己优越的人进行比较,越比越感到憋屈,越比越感到沮丧,觉得别人永远是幸福的,而自己永远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别人永远是充满阳光的,而自己永远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倒霉透顶。
凡看到别人比自己强,心里就不舒坦,就感到压抑、不爽,哪怕是自己的工作、收入、家庭条件都已经很好,只要认识的人中有超越自己的,就会产生很强烈的己不如人心理。凡事都要进行比较,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心态,不能正确看待得与失,多与少,高与低,贫与富,就不可避免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若是由此导致心情郁闷,时间久了会伤身体;如果为图虚荣而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来,灾祸临头不可避免。 要防治嫉妒心理。
嫉妒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嫉妒是有条件的,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才会产生,是指向一定对象的。换句话说,不是任何人在某些方面超过自己都会产生嫉妒。
妒嫉这种感情一般容易在朋友、同学、同事等比较亲近或者很熟的人之间产生。有超强虚荣心的人,通常还会伴有非常强烈的嫉妒心理。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上,只要看到有比自己生活过得舒坦或在事业上比自己前景更为广阔的同事,精神上就会莫名其妙地产生出强烈的嫉妒心理。要么愤愤不平、要么落井下石、要么自以为是,七个不含糊,八个不在乎,事事能耐梗,处处充好汉;或者自高自大,目中无人,不知天高地厚,好大喜功,谎话连篇,喜招摇;或者扮酷装大款,炫富、晒酷,丑态百出,甚至违法乱纪。
存有嫉妒心的人,通常都会在表面上表现出不屑一顾,其实,在心里无法熄灭着的正是嫉妒之火。假如这种嫉妒大到无法控制的程度,很有可能发生极端的事情。因此,要注意防治嫉妒心理。可主动沟通,赢得理解,即“我”不容易;适时鼓励,不吝相助,即“你”也可以,我会帮你;以情感人,以爱化妒;适度示弱调和,以让息争;内强素质,以德服人等等。 要戒掉贪婪心理。
虚荣心强的人,也最在乎自己的得失,而不去顾及别人的感受。只要对自己有利,就会不计后果,动用一切手段争取自己最大的利益。由此可见,贪婪自私是爱慕虚名、贪图享受的罪魁祸首。这种心理危害极大,必须加以戒除。在《山海经》中早就有“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在屈原的《天问》中也有“一蛇吞象,厥大何如?”的描述和感叹,把“人心不足蛇吞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人不能贪得无厌,私心太盛,把名利或金钱看得太重,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要戒掉贪婪自私心理,不仅要有知足常乐的心态,更要弘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传美统德。“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这些都是我们珍贵的品质。这种思想不仅物质不富裕的时候需要,走向繁荣昌盛之时也需要。我们要传承传统美德,“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智者务其实,愚者争虚名。我们应该力戒虚名、空言,而推崇实学,实干才能修身兴邦。 即便做事出发点和用意是好的,但是由于理论与实践没有相结合的缘故,在面对纷繁人事时就会手足无措,进退维谷,难以有效地解决问题。之所以被空言理论虚名所害,归根到底有迎合他人与爱惜“羽毛”之嫌,同时在立身行事上缺乏足够的实干历练,不够实事求是。 康熙年间,山东布政使卫既齐即将赴鲁上任,在乾清门向皇帝陛辞,康熙帝告诫他说:“尔到地方,但当实意爱民,尽心任事,不可博取虚名。”地方上有些自欺欺人的弊政,你到任后要大力革除,不要做“掩饰耳目之事”。
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敢教日月换新天”,孔繁森“把自己一颗火热的心献给了西藏高原”,杨善洲提倡“共产党员不要躲在机关里做盆景,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当雪松”,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不慕虚荣,不图虚名,一心为党为民做实事、谋实绩。也正因如此,他们才成就了“大我”,干出一番事业,成为受人崇敬的楷模。
诗人马蒂有句名言:“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慕虚荣、图虚名的人注定跳不出“小我”的拘囿;淡泊名利、求真务实的人才会拥有宏阔的人生。在如何对待名利的问题上,我们当学习革命前辈不图虚名、不务虚功的作风,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事业观、价值观,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在强军事业中成就大写人生。 通达而不偏执是真正有才干的表现,对事情熟悉并有预见性,而非事到临头不知所措是处事练达的真正体现。政论家徐幹在《中论》中列举了王莽在政治上“徒张设虚名以夸海内”,最终导致身死国灭的结局,认为王莽是务虚名而处实祸的典型。其实,明末不少士人都染上了这种空疏的习气。在国家面临内忧外患的时候,他们拿不出理财的措施和平叛的方略,而只是振振有词地要皇帝减税,停止诏狱,正心诚意。这些人不过是“平时袖手谈心性,临难一死报君王”,还有一些昨天还义正词严地在朝堂上放言高论,第二天就转身投降。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坚持认为,士人的这种空疏学风是明代亡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论语》有言:“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读书人立身行事,不为取悦别人,只求对自己身心有益。在正己修身上下功夫,内功做足了,个人生命圆满了,然后发之于事业,措之于行政,百姓也会沾得实惠,立德、立功、立言也自然水到渠成,这就是“困则安贫乐道修善其身,达则无为而治兼济天下”。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三纲领、八条目中修身是根本,以恭敬谨慎的态度修养身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前提。若只从追求外在名声虚荣出发,以炫耀知识取悦于人或与人争胜,不仅迷失自我还招致灾难,而且有缘木求鱼之大弊。 有志于用世、立功业之人应该推崇实学。“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学问要从根本实际上去着手实干,实践同时结合要在内心修养上下功夫,不被虚名所迷惑,不被物欲利益所牵累,不逞好胜之心,以实心自利利他干实事,如此方可根深叶茂,硕果累累。
摘自
《戒虚名,崇实学》作者:赵萌萌
《切莫慕虚名而处实祸》作者:刘旭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