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的自我修养
前阵子一直在听欧丽娟老师讲红楼梦,自觉获益匪浅。老师讲的内容实在是太过丰富,从红楼梦延伸出的各种神话解码、传统思想文化、文学批评理论等等不一而足。
文学需要读者,今天我想先通过笔记和自己的理解,总结一下如何将自己锻炼成一个好读者。
一、放下成见
“一切诸经,皆是敲门砖。”敲开门,出来的人即是你内在的自我。你是什么人就会看到什么样的红楼梦,那就是未被发现的真正的你自己。
但,不要停留在这个层面。
我们连“他”都不了解,凭什么可以对 “他”下判断?
一部伟大的小说不应该只有一种价值观, 一个小说的作者也不应该成为某一种价值观的代言人 。
而身为读者的我们如果仅仅用单一维度去评价里面的人物 ,未免也过于浅薄。
正好联想到前几天看的认识论,人看到的一切,都是透过自己的认知方式才被大脑接受,所以你只能看到符合你认知的东西 。
围观者们常常把自己的生活投射到了别人的房子里 。
“可我们读书不就是为了看到我们原来看不到的东西吗?这不就是成长吗?我们读书居然是为了印证我们读书前就已经知道的东西——这是荒谬的。”
欧丽娟老师在课堂里反复提到“一个人要勇于缩小自己,他才能够伟大”。这不仅仅是对作者的要求,也是对读者的要求。小说家要从作品背后消失,读者也要尽量摒弃自己的主观想法。
因为如果不缩小自己,你就被那个“我”限制住了,而任何一个“我”一定都是非常狭小的,所以只有“舍我”才能看到更大的世界。
所以我们务必要严格地自我控制,不要让成见主宰,不要让你的情绪去干扰,不要被你的时代阻碍,然后好好的去了解书中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才能真正体会到书里所包含的各种内容 。
二、关注细节
细节里面有魔鬼。
“要说某些情节在本质上比别的情节重要得多,这话听上去几乎显得幼稚。”——《小说的艺术》
亨利詹姆斯认为,所有情节都是同样重要的,因为“一部小说是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像任何一个别的有机体一样,它是一个整体,并且连续不断。它越富于生命,你就越会发现,在它的每一个部分里都包含着每一个别的部分里的某些东西。”
别林斯基:“在论断中,你必须避免各种极端。这些极端仅仅是从事物中抽出的一个方面而已。只有包括这个事物的各个方面的思想才会是完整的真理。而这种思想的优点在于它能够掌握自己,不让自己专门沉溺于某一方面。我们要努力做的是,要从它们具体的统一当中看到全体。”
米兰昆德拉:“我小说中的人物是我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诸种可能性。正因为如此,作为一个创作者,他事实上对于他笔下赋予生命的那些万物,我对他们都一样喜爱,他们也都同样地让我感到惊讶。”——《小说的艺术》
伟大的小说家不会随便把某一个人物缩小。
对于伟大的小说家而言只有灵魂里面非写不可的东西 ,才会有价值 ,所以每一个细节都非常重要。
《红楼梦》算是我从小读到大的小说了,不知道看了多少遍,里面的很多诗歌谶语我甚至可以脱口而出,但是听了欧丽娟老师的讲解发现自己还是有很多细节没有注意到 ,自然也无法发现这些细节背后的东西。所以,关注每一个细节,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三、好书可以用一生来读
小说的故事仅需要勾起读者的好奇心就够了,支撑故事背后的因果关系的则是情节。
“故事”想上升到“情节”,需要作者有很高的功力和对人情世故的了解 。所以我们平常读一些快餐小说,往往一开始脑洞很大,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让人看得欲罢不能,但是看完后却发现里面漏洞百出:人物的性格前后矛盾,智商忽高忽低,故事发展像是被作者强行推着走,而没有合理的逻辑支撑。而好的小说中的情节则经得起推敲,人物的行为合乎情理,最后的结局往往有其命运的必然性,让人感慨“果然如此、果然如此”。
但是要想真正读懂小说的情节设计一方面诉诸到读者的记忆力 ,另一方面也要求读者有智慧读懂作者的情节设计。
“这两者当然都很难呐,记忆要付出时间,智慧呢,可能就要有人生历练:你要受到一些打击,你要有重大的失落,你要领略到人生许多的无可奈何……然后你可能才看得出来:啊!原来小说的这个部分是这个意思,而不是我们以前所以为的那样。就因为如此,《红楼梦》可以一读再读 。”
好多书,小时候看和长大了再看的体会是完全不同的。不止是文化积淀的缘故,很多事情只有经历过才会懂,到那时也许才能看懂故事背后的一些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