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1936年6月,本书作者埃德加斯诺只身来到当时的苏区(陕北保安、甘肃一带),当时在国民党政府统治下,对苏区进行了新联封锁。埃德加来到苏区后,前后见到了周恩来、贺龙、毛泽东、彭德怀等人,对他们进行了采访,最后总结成一本书。这本书在西方出版,叫《Red Star Over China》,当时为了更方便的在中国出版,更名为《西行漫记》。全书的政治远见,如果不是事先知道是1937年出版的书,我一定不敢相信。
全书分十一个章节,以下我按章节作了阅读笔记。
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
第一篇的第一节就很有意思,红色中国,作者很好奇,提出了很多问题,如:成千上万的农民、工人、学生、士兵参加了红军,同南京政府的军事独裁进行武装斗争。这是为什么?有什么不可动摇的力量推动他们豁出性命去拥护这种政见呢?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基本争论究竟是什么?共产党倡议在中国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停止内战,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种提问的方式一下子就吸引了读者,怀着这种冒险的心情,作者出发了。此时的时间大约是1936年,红军结束了长征,国民政府统治下的言论并不自由,对共产党也实施了新闻封锁。
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
本章讲了作者对于共产党的初步印象,最开始见到了周恩来,其次见到了贺龙,对他们两人的生平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周恩来是书生出身,留学法国的时候,在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下,在巴黎帮助组织中国国产党,是党的创建人之一。
而贺龙不同于周恩来,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在1928年八一南昌起义后参加共产党。可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虽阶级不同,但因为共产主义,走到了一起。
第三篇 在保安
作者在保安见到了毛泽东和林彪,对于毛泽东的生平,后续还会花段落介绍。本章对于抗日战争的段落简直精彩,毛泽东对于世界的格局把握、国共统一抗日战线,怎样打败日本,作了精确的判断。如果说本书是1937年英文初版,那简直是明文抗战。从现在眼光来看,当初的一些决策,是何等的精确。
以下是作者对毛泽东的采访摘录:
你认为在什么条件下,中国人民才能够消耗和打败日本的军队?”我问。
他回答说:“三个条件可以保证我们的成功:第一,中国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二,全世界结成反日统一战线;第三,目前在日本帝国主义势力下受苦的被压迫各国人民采取革命行动。在这三个条件中,主要条件是中国人民自己的团结。”
可是,为什么红军还能节节获胜,它不仅能够存在到今天,而且还能增加它的力量?
“答案就是,红军和苏维埃政府已在他们区域内的全体人民中,造成了一种磐石般的团结,因为苏区中的每一个人,都准备为他的政府反抗压迫者而战,因为每一个人都是志愿的、自觉的,为着他本身的利益和他认为正确的信仰而战。第二,在苏区的斗争中,人民是由有能力、有力量和有决心的人领导的,他们对于自己在战略上、政治上、经济上以及军事上的需要,都有着深切的了解。
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国家,只要还有一寸的土地没有在侵略者刺刀的下面,它就不能说是被征服。就算日本占领了一大部分中国,一块有一万万,或者甚至二万万人口的地方,要打败我们,也还差得很远。我们仍旧有很大的力量来抵抗日本军阀,而且在整个战争中,他们还得不断打一场激烈的后卫战。
“共产党对于这样合作的交换条件是什么?”
答:“那就是坚决地、断然地坚持对日本侵略进行抗战。
问:“在这次‘解放战争’中,你看应该主要采取怎样的战略和战术?”
答:“战略应该是一种在一条很长、流动的、不定的战线上进行运动战的战略,战略的成功完全要靠在地形险阻的地方保持高度机动性,其特点是进攻和退却都要迅速,集中和分散都要迅速。这将是一种大规模的运动战,而不是深壕、重兵和坚垒的单纯阵地战。我们的战略和战术必须依作战的地形来决定,而这就决定了运动战。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本篇围绕毛泽东的生平,讲述他的童年、求学经历(迷茫过,努力过),到后面参加革命……
有两件事情让我觉得很逗,第一件事发生在长沙求学过程中,那时候的学堂经常以一种广告的形式招收队员,而毛泽东常常被这些广告打动,以致于在师范读了五年书,形容自己抵住了后来一切广告的引诱。十分有趣~
第二件事是第二次党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毛本想参加,可是忘记了开会的地点,又找不到任何同志,结果没有能出席。哈哈哈哈,虽然很惨,但也很搞笑~
往后的中国共产党,纠正了很多问题,摸索了很多道路,是以城市发展为中心呢,还是结合工农发展农村根据地。著名的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里有句话,我觉得讲的特别好,“你要相信,大海有自我净化和调节的能力。”正如大海一般,共产党也一样。
正如书中所说的,本章后面的叙述,已经脱离了毛泽东的个人事迹,转而变成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因为人称的关系(用的是毛泽东的第一人称叙事),所以有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对于为什么要长征,也交待的比较清楚,因为国民党先后进行5次反围剿,第5次后党决定将主要的活动场所迁移到西北去。这就是著名的长征了。下一章有重点讲述长征这一历史壮举。
第五篇 长征
如标题所写,本章节讲了长征,B站上有个up主——沙盘上的战争,讲的特别好。另一个up主——1900影剧室也出过两期关于长征的,我当时看哭了。关于长征,都可以写成一本厚厚的书了,每一场战役都很重要,每一个战士都拼尽全力。
书中本章结尾引用了毛泽东的诗《七律·长征》作为结尾: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第六篇 红星在西北
本章主要讲了陕西苏维埃是怎么组织的,货币是怎样的,介绍了两个开路人,一是刘志丹同志(1936年牺牲,苏区把红色中国的一个县份改名志丹县来纪念他),另一个是徐特立,延安五老之一。令我佩服的是徐老先生是50岁那一年,辞掉长沙一所师范的校长一职,只身投入共产事业,信仰的力量!
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
在长征的路上居然还带着一些机器,以备到了目的地可以发展工业,长远的眼光看发展,并不是简单的占山为王,而是有着一整套的发展逻辑。前方打仗有战士,后方发展也不可或缺,大多数工人是18~25岁或30岁的年轻妇女——妇女也顶半边天!
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
作者来到甘肃和宁夏红军一方面军所在地,在这里见到了司令员彭德怀和指挥员徐海东,也介绍了两个人的生平事迹(主要是当事人自己描述,比起别人转述,更亲切和真实)。
彭总的身世在现在看来,算是很差很差了。9岁时因为一些小事继母想要溺死他,而他的父亲对此没有意见,最终被舅舅救下。长大后和表妹定了婚约,兵荒马乱年代,当兵,再回来,表妹已经病死。参加革命期间还被军阀抓获,被严刑拷打了一个多月。对于红军,彭德怀总结道:“红军是人民的军队,它所以壮大是因为人民帮助我们。”
军红队伍的日常,还有政治课,这确保了每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战,心中的理想是什么,所以,红军有一样东西是白军没法仿效的,就是他们的“革命觉悟”——那是红军维系斗志的主要支柱。
这章有一段对共产党围剿的描述,已经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描述,原文如下:
我们必须记住,现在大家都已知道,在第五次反共围剿中,国民党将领在许多地方下令要杀光全部老百姓。这被认为是军事上的必需,因为蒋总司令在一次演讲中谈到,凡是苏维埃政权久已确立的地方,“是分不清赤匪和老百姓的”。这种杀光的办法在鄂豫皖共和国执行得特别凶残,主要是因为有些负责剿共的国民党将领是本地人,是被共产党没收了土地的地主的儿子,因此报仇心切。在第五次围剿结束时,苏区人口减少了六十万人。
第九篇 战争与和平
作者并没有直接见到朱德,但也绕不开要提到这位伟大的军事家。对于朱德的名字,作者说在中文里刚好是“红色的品德”的意思,挺有意思的。对于朱德的生平,和无产阶级出生的贺龙、徐海东还是很不一样的。朱德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在加入共产党之前就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并且还当过云南省警察厅长。后来想要加入共产党,说来也很神奇,在上海、北京都没有找到,最后的最后在德国碰到了周恩来和别的同志,终于加入了共产党!那一年(即1922年),朱德36岁左右。
后来,就如同毛泽东的个人生平一样,加入共产党之后的人生,就不再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朱德的故事也是如此,井冈山、新四军、红军……
第十篇 回到保安
本章节主要讲了中国共产党与国际共产主义的关系,无不看出在最初国际共产组织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之深远。但随着革命的进行,中国共产党也逐渐摸索出了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比如对宗教的处理态度,即可见共产党的办法措施,是实践检验然后作出更加完善的改变:
在江西苏区进行了普遍的“反神”宣传。所有寺庙、教堂、教会产业都被没收为国家财产,和尚、尼姑、神父、牧师、外国传教士都被剥夺了公民权利,但是在西北实行了容忍宗教的政策。事实上,做礼拜自由是个基本的保证。所有外国教会的财产受到了保护,外逃传教士被请回去到他们的教民那里去工作。共产党保留了进行自己的反宗教宣传的权利,认为“反对做礼拜的自由”同做礼拜的自由一样是一种民主权利。
作者也结束了苏区之旅,即将回到西安国民党势力范围内,这时候日本侵略越来越严重,很多爱国人士都在讨论国共合作的可能性、必要性。
第十一篇 又是白色世界
本章节前半段重点讲了西安事变的经过。介绍了促成西安事变的前提,比如东北军方面的支持、共产党对抗日的积极态度。同时也交待了国民党政府蒋介石的态度:不抵抗,不联共,即攘外必先安内。
正如毛泽东所说的:“对于一个被剥夺民族自由的人民,革命的任务不是立即实现社会主义,而是争取独立。如果我们被剥夺了一个实践共产主义的国家,共产主义就无从谈起。”
所以在西安事变蒋介石被俘后,共产党并不想扣留他,而是继续要求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后半段讲了国共合作后,会友诅天长地久吗?即如果抗日成功后,会顺利组建联合政府吗?作者花了两小节讲述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本质问题,对此作者的看法是:
这种团结由于它的内在矛盾,不是稳定的、不是永久的;只要国内的矛盾超过了目前对外的矛盾,它就可能破裂。但是这种团结的实现,肯定结束了革命战争的时代,而揭开了一个新的时代。
不得不说作者不仅仅是一名新闻工作者,其政治远见可谓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