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忘录 读后感
在摘抄之前记录一些阅读时的想法,首先在读这本书的一开始,我认为这是一部短篇小说集,一共七篇。但是读到失落的信,以及反复出现的交响乐章和变奏曲,发觉此书的结构远不是我想的那么简单。为了怕大家读不懂,作者也特意在本书的第六部天使们的第八小节做了如下解释:
“整个这本书就是变奏形式的一部小说。相互连续的各个部分就像是一次旅行的各个阶段,这旅行贯穿着一个内在主题,一个内在思想,一种独一无二的内在情境,其中的真义以迷失在广袤无际之中,不复为我所辩。
这是关于塔米娜的一部小说,而当塔米娜不在幕前的时候,这就是为了塔米娜而写的一部小说。他是主要人物也是主要听众,所有其他的故事都是她自己这一故事的变奏,他们聚合到她的生命之中,宛如出现在一面镜子里一样。
这是一部关于笑和忘的小说,关于遗忘和布拉格,关于布拉格和天使们,此外......”
以上为作者为此书写作目的和结构的解释,米兰昆德拉从不吝啬自己形象在作品中和观众见面,这是他的小说世界,所有的故事都指向自己的思想。在成为作家之前,他首先是一名哲学家,所有的故事都是为了说明哲思而存在,那些穿插在故事中的箴言,是故事诞生的家园。仿佛叙述就是为了传教,他是自己的宗教的圣经。
在故事的缝隙中出现的作者的观点,那些观点往往是跳脱情境本身的,正如主人公是亲历着故事的提线木偶,而作者是纵观木偶戏的上帝。他的观点往往不偏袒任何一方,但是却又能将两方的演化历史优劣势全部摊开展现给读者。
其中最让我感到震撼的一部便是边界,最后一部。这里的边界有着几种情景下的解释,虽然情景不同,但都表明了一种临界的状态。
对于生命意义的探寻,对于改革与进步的审视:我们必须死守在“这一切都有意义”的边界的一端,一旦碰触到边界,一旦落入无意义的深渊,那么一切我们如今所重视的:爱情、信念、信仰、历史就全部化为泡沫。再继续追问和坠落下去就是生存欲望的消逝,我们所谈论的一切相对意义在绝对的死亡面前,不值一提。很快便落入虚无主义的深渊。
对于那些如今依然炙手可热的社会议题,男与女,胸罩的革命,物化与物的凝视,都根植在我们必须坚守的意义之上,边界的一端。尽管我们往往在守护一种不先锋的“文明”,甚至是一种媚俗。但是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相呼应的是,媚俗是死亡的遮羞布,裸体是一块裹尸布。文明既是牢笼又是温床,褪去了“文明”的外衣,我们的生命赤裸地面对着来自无意义的死亡的凝视,我们承受不了这样的沉重的轻。
尽管作为个体反思发达的现代社会中的一员,反抗与独立的精神是我们一直引以为傲的。但是反抗到尽头,或许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一直反抗下去,一定会接触到生命的最深处,那就是对存在的否定,但是当我们的思想都不存在的时候,死亡就将我们收入囊中。
而幸运的同时也是一种不幸,哪怕是持有相反观点的个体在对话时,也能在某种程度上面达成共识,“每个人以自己的方式解释对方的话,他们两个之间有种奇妙的契合,一种奇妙的建立在不理解基础上的契合。他很清楚这一点,几乎乐此不疲。” 当我自以为理解了作者的观念的时候,自以为和作者在精神上面开始对话的同时,是否也是一种单方面的理解。或许我们能够达成共识的部分,仅剩下我们不能真正理解彼此。读到这里,无论理解也好,不理解也罢。作者已经剖析了对于一本书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无数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