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孩子的名著导读系列
写给孩子的名著导读
序
我受了小时候没有好好读书的苦,以至于我现在都没有养成坚持阅读的习惯,若不是为了上好一堂堂导读课或者组织好一场场读书分享会,我认为我是没办法把这些名著读下来,更不必说读出点什么东西,感谢职业让寡淡的我有了丰盈自己的机会。
《写给孩子的名著导读》是一个系列,至于是怎样的一个系列,至少在动笔之时我并没有想好,我实在害怕等我想明白的时候早就没了写作的热情,因此趁热打铁,写哪算哪,后续再编辑。
所谓导读,不过是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一点点主观的思考,没有那么学术的高度,我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没有那个能力,再者,我认为也没有那个必要,既然是写给孩子,那些文学史价值就不必生硬地讲给孩子,就像我学文学史的时候,老师说不可能脱离文学文本讲文学史,同样,名著也不能脱离文本讲价值。
所有写的内容都是我的讲稿,我尽可能的参照一些经典的学术著作,也尽可能讲得通俗有趣,我想初稿一定有许多错漏,现在没时间改了,留待以后。
《朝花夕拾》
前言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其重要的文学意义在《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已经做了详细的论述,仅凭语文教材反复出现鲁迅的篇章也知道他的价值。我并不想从这一点去谈我对本书的理解,而是从一个普通的读者去说说我看到的《朝花夕拾》大体分为三部分:童年、冷峻的少年、冰冷世界里的温情。
《阿长与<山海经>》——童年真情
但凡看完这篇文章,我想各位看官必然能梳理一条清晰的情感脉络,那就是鲁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大体分为三部分,用原文的话表述那就是:
讨厌、厌烦、麻烦——充满“敬意”、“伟大的神力”——充满敬意、伟大的神力
为何会产生如此的情感?第一部分很容易判断,长妈妈是一个“切切察察”,喜欢用手指人,喜欢告状,睡觉摆“大”字,有许多麻烦规矩的,谋死我最喜欢的隐鼠的粗俗的保姆。第三部分也容易判断,我的一句不经意的话,没想到长妈妈记在心上,并且在告假归来时给我惊喜,一个幼小孩童天真的愿望被重视被满足的喜悦足以让“我”震悚,以至于后来我得到书越来越精美,越来越容易,但是永远都觉得第一本粗糙的《山海经》是最好的,毕竟这已经不单纯是一本书,更是一段美好的记忆、一段情。
唯独不好理解的是第二部分,为什么说充满“敬意”,觉得她有“伟大的神力”呢?这恐怕是鲁迅幽默文风的展现,说白了,就是说反语。毕竟脱下裤子站在城墙上就能阻挡长毛的大炮,让城免受战火的蹂躏,这怎能不是“伟大的神力”呢?只不过这神力是长妈妈的自我臆想罢了,“我”想来荒诞,但又不好拆穿什么,只好用这样的表述来表达我曾经对她的情感。
话说这部分是真的巧妙,看似闲笔一处,但其实为下文扎扎实实地铺垫一把,反复出现“神力”“敬意”前后呼应又形成对比,更显出这无知村妇的伟大,一个胸无点墨的人,连“山海经”三个字都记不对,但却给我买到一本对的书,可想要不然就是她太了解我,要不然就是在买书的过程中下了好大的功夫,至于什么样的功夫,迅翁没说,我也不知道,但仅仅脑补便能想到种种不易,既然不易,又只是主仆,长妈妈又为何如此?这样一想,恐怕长妈妈早就把年幼的迅翁当成了儿,而支撑她做这件事的便是为娘对儿的那份心意,想到这里,心头一暖,这种超越主仆的情迅翁只字未提,但是仅仅这个细节,仿佛道尽一切。
有一次,一个娃问我为什么结尾迅翁会表现出对长妈妈那么深的感情?我想上面那段文字恐怕就是答案。
其实,还有一处细节会常常被忽略,就是“长妈妈”名字的来历,大体来说,就是沿袭了上一个人的外号,可怜!长妈妈连这刻骨铭心的名字都是别人的。她这个普通到连自己名字都没有的女佣,在死后三十多年里一直是迅翁心中的暖、心中的光,这也是一种补偿了。
我认为情感应该是交互的,就像长妈妈和迅哥这样,你心里有我,我一直记得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童趣
上学的时候,真没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好,不过是一篇又一篇文章中的一个,但今天读来却发现,迅翁童年最大的趣便全在这两方天地中。
百草园的趣实在太容易捕捉,大体分为夏天多彩缤纷的动物世界,冬天琉璃世界中绳子一拉带来的捕鸟乐趣,最不可思议的便是长草的地方,是这儿让迅哥人生头一回意识到“做人之险”。这长长的草便联想到“美女蛇”,由“美女蛇”得出“做人之险”的结论,这脑回路看似大如黑洞且不可捉摸,但仔细一想,既然是胡思乱想,又何必寻什么逻辑?这样一来倒真的佩服迅哥的想象力,或许物质匮乏的时代,正式这种大量的“脑补”活动,才让年幼的灵魂积淀太多纯粹,以致成年也没那么多俗气,而这份脑回路也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有那么点志怪小说鬼魅离奇的味道,也正是这鬼魅离奇才让迅哥念念不忘。
但要说起来三味书屋,批判它的人就多了,说什么寿镜吾先生扼杀孩子探求未知的天性,什么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对比,突出三味书屋的枯燥无聊乏味……我认为这些解读大体犯了主题先行的错误。我认为寿镜吾老先生迅哥对他的是敬爱的,迅翁笔下骂人是不留情面的,但看当年京沪文学之争你来我往的架势,便知道真的惹迅翁不痛快那真是能在文章里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才不能出现“极方正、质朴、博学”这样敦厚的形容词;其次,先生明明有戒尺,明明能罚跪,但是他却只“瞪几眼,大声道”,这明明就是严厉师长外表下疼爱孩子的体现啊,小孩子的灵魂是敏锐的,魏巍在《我的老师》里也曾用“狡猾的眼光”察觉到老师严厉外表下的爱意,迅哥怎会感受不到?第三,想为寿镜吾先生说句公道话,迅哥想问问题,老先生用“不知道”打发了,这一点被人诟病太多,但细想想,“博学”的老先生不应该不知道,顺着这个思路推理,那他为何不说?后来才知道,古时读书,有的老师就负责“小学”类似于今天教学生识文断字,有的老师就负责“传道受业”,而寿镜吾老师干的就是“小学”的活儿,“传道受业”已非他职责,他不说并非不愿说,而是没这资格,既然没资格就别误人子弟,以上内容是大学期间某节课老师所说,我没有去求证真伪,但我愿意相信是真的。
百草园的趣和三味书屋的趣是不同的,一个是原始的欢乐,一个是成为人过程中的欢乐,三味书屋不是鲁迅童年的桎梏,三味书屋不过是他必须经历的生活而已。
《五猖会》——童年未必全欢乐
《朝花夕拾》的真实还体现在对情感的把控是丰富的,就比如《五猖会》人的童年未必全然是欢乐,也总是会伴随着未必能顺意的遗憾。
《五猖会》的故事十分简单,“我”十分向往赛会,特别是五猖会,然而正当我满心期待准备好出行的时候,偏偏父亲“不识趣”地出现,让我背什么天杀的《鉴略》当我强度强记在父亲面前“梦似的”背完后,父亲允许我出门看会,可是我早已没有了当时的心情。
我觉得仅凭结尾那份遗失的心情,便应该引起父母的重视,孩子虽小,但在人类悲欢上面是相同的,当时得不到的东西,日后哪怕有机会弥补,若没了当时的心境,便索然无味。这份童心童趣若是被大大地伤害,便是日后再多的东西也难补万一,或许这就是每一个有趣的孩子最后索然无味的重要原因吧。
故事没什么曲折,曲折的是对这篇文章的解读,我认为有时真的有拔高的嫌疑,返璞归真再看这篇文章,我觉得回归人性去看这篇文章。曾经有解读说是这篇文章表达了“对封建家长专制和僵化旧教育的批判”,纵观全文,不过是父亲要求“我”背诵《鉴略》,又没有涉及什么人生选择、婚姻爱情等重大人生命题,作为父亲,难道让孩子背一本书的权利都被宏达的主题剥夺了吗?不应该是这样。再者,僵化的旧教育这一提法,先不说文章里几乎没有,更遑论批判呢?我认为,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只是把自己童年里记忆最深的一件事拿出来,毕竟这种临出门的扫兴任谁也难以忘记,并没有赋予父亲和《鉴略》太深的含义,真没必要为了解读而解读。
我很赞同温儒敏老师的提法,《五猖会》说到底就是“成长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代隔’”,家长们恐怕自己也未必会细致地意识到尽力呵护孩子的心灵世界,或许意识到了但在真实的生活中无法全然有意识地做到,如果父母与孩子间的关系已经需要这种小心翼翼,那亲情还真的索然无味。我建议家长拿出时间读读这篇文章,能够有维护孩子心灵世界的意识且能落实一点点便已足够。
《父亲的病》——直面生死,看尽人间假丑恶
比起童年系列,《父亲的病》和《琐记》就悲苦了许多,也从这两篇中看到鲁迅拧巴的少年时期,而《父亲的病》我十分动容,想想一个15岁少年直面死亡,在这份沉重的痛苦面前还要看身边的假丑恶。
题为《父亲的病》全篇却运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两位庸医的行医过程,如不加思考,这篇文章的大半韵味就消散了。这两个名医,说到底都是披着悬壶济世的皮,一个干着坑蒙骗,一个庸庸碌碌、故弄玄虚,胸中了无医者仁心,可以说鲁迅父亲的病多半是坏在这两个人手里,这也是鲁迅留学期间一开始选择学医的重要原因,再仔细一推敲,这篇散文又与《藤野先生》不仅在时间上前后相连,更在逻辑上铺垫与呼应,十分巧妙。
S城的郎中,何止平庸,简直是”恶“,怎么”恶“?医术平庸却还收费高昂;毫无医者仁心,只想着钱;最可恨的是连人死了还要榨出最后一丝价值,且毫无愧怍之心,不知这样毫无医德底线的人是怎么成为名医的?
陈莲河本名何廉臣,鲁迅把他的名字颠倒着写一方面是为了省些不必要的“麻烦”,另一方面,也暗戳戳地把对这位“庸医”的态度表达出来,且极尽讽刺之能事。先说”蟋蟀一对,要“原配”,即便毫无医学底蕴的人看到这里也不禁哑然失笑,笑的背后就是两个字——荒唐!这鲁迅先生自然不能放过这细节,便写道“似乎昆虫也要贞节”可谓是伤害不大,侮辱性极强!其次,这医生似乎犯了不会说人话的病,明明一个普通草药,却非要故弄玄虚,写什么不常见的名字,要不是周家有读书人,这恐怕又是更大的一番折腾,读到这里,我就想,这读书人家尚且如此,那普普通通百姓更要如何?还有巫医不分的“败鼓皮丸”以及迷信的“罪愆”都让人觉得可笑,不知自己导演自己演绎这闹剧的越中名医每个深夜会不会良心发现而后背一冷?
这是鲁迅看到的第一假,便害了父亲的性命,也难怪会有下面这一段文字:
凡国手,都能够起死回生的,我们走过医生的门前,常可以看见这样的扁额。现在是让步一点了,连医生自己也说道:“西医长于外科,中医长于内科。”但是S城那时不但没有西医,并且谁也还没有想到天下有所谓西医,因此无论什么,都只能由轩辕岐伯的嫡派门徒包办。轩辕时候是巫医不分的,所以直到现在,他的门徒就还见鬼,而且觉得“舌乃心之灵苗”。这就是中国人的“命”,连名医也无从医治的。
这段文字很容易被忽略,大体读者都能看到这说的是鲁迅对中医的一点看法,大体是不满,但这背后对当时医疗环境的无奈是不是被忽略了呢?再仔细想,这段文字简直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这部也成为日后留学学医的动机?
其次的假更深刻,这一方面揭露孝子“假仁假孝”的丑恶,也表达自己的生死观。所谓“孝子”为除“罪孽深重祸延父母”的孽”哪管父母活着是否痛苦,即使勉强也要留得父母半日姓名。迅翁是扯下来千百年“孝子”的遮羞布,钓的是名钓的是心里的一份安慰,哪里是什么真“孝”。
我一直不明白为何文章最后鲁迅对父亲有那么深的愧疚,总觉得前后合不上,但直到父亲的一句“喊什么”我一下子明白,迅哥的喊声恐怕是打破了父亲最后一刻想要寻求的安宁。
这是谁让做的呢?衍太太。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借他人手让迅哥的父亲死得快一点,为何如此?也许和《琐记》里是一个原因,占人家财吧。这份深藏的“恶”真让人觉得可怕。
《藤野先生》——冰冷世界里的温情
我上学的时候,真的没有体会到这篇文章的情味,也是在这几年开始接手人事工作,很大一块时间要和即将离职的老师谈话,在一次又一次的敞开心扉中才发现于冷峻的困境中有一双温暖的手不是常态,而多数时候多数人都要独自对抗现实的冰冷,从这个角度说,鲁迅是幸运的。
说是冰冷世界,多数读者能立即想到的就是”作弊门”又或者是“电影门”了,但鲁迅遭遇到的冰冷不止于此。带着“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对未来的迷茫,十几岁的鲁迅踏上异国他乡日本求学,想想当时他的处境,没钱是肯定的,早在《琐记》里就可窥一二,上学还要找学费低或不收学费的,再者鲁迅初来日本所住的地方着实简陋,吃的更是惨淡……
鲁迅没有刻意去描述自己这一段艰难的经历,仅仅是说了几个小细节,但文字的妙处就是于无言之外的意义,想想彼时十几岁的孩子,父亲死了没多久,兜里也没有什么钱,孤身来到异国他乡,住得差,吃得差,读来才觉得凄凄惶惶……
每每读到这里我都想到一位同事,家境极为一般,某年十一他长途归家,到县城已经是后半夜,他家人丁稀少,没有人也没有人有能力去县城车站接他,后半夜静得就像凝固起来,想了想他就在车站的长椅上凑合的一夜……我不知道那一夜他睡着了没有,也不知道他孤身一人面对无边无际的黑夜是什么心情,大抵就和鲁迅是一样的吧,只是我的同事没有鲁迅那么幸运。
为什么鲁迅幸运呢?冰冷的生活环境里“还有几个职员为食宿操心”,我认为这是他冰冷生活中的一小点温暖。
藤野先生如何照顾鲁迅自不必说,鲁迅也在文章里交代得清清楚楚,但二人离别处我现如今是感到无尽的凄凉。鲁迅开口先说了安慰藤野先生的话,我是感动的,藤野先生在鲁迅身上倾注了不少心血,但鲁迅却半途转业,对藤野先生来说,这怎么也算得上是个打击,此刻话中的安慰是考虑到老师的心情的,让我心头一暖,接着又冷了起来,那是因为藤野先生叹息着拆穿了鲁迅安慰的话,为什么叹息,除了打击之外,恐怕藤野先生也预感到此去经年是永别吧,否则为什么离开前要把自己的照片赠与鲁迅且背面写着“惜别”,并且索要一张鲁迅的相片,只可惜年轻的孩子总以为漫长的岁月里还有许许多多的机会能重逢,而长者对这个问题就看得更透彻。
时机也不巧,年轻的鲁迅也没有把寄照片的话放在心上,多年以后,当鲁迅到了藤野先生的岁数才明白当年老师那些举动的深意,然而因为自己的年轻,最终只能是“杳无消息”了。
我不知道此刻看到这段繁乱文字的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受,曾经认为未来还远,即使分离日后也还有大把的机会相遇,因此年轻时候的分别固然悲伤,但少不了豪情壮志和亘古的誓言,但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才发现相见是遥遥无期,尘世中的我们总是有太多比相见更重要的事,再者,再相见还能有彼时的心境吗?未必如此,所以留下的就是怀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