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吴哥之美》
1.一些青年义工学习压腿,撇手指,手肘外弯,让肢体关节柔软。柔软是智慧,能柔软就有包容,能柔软就有慈悲。
2. 金边的计划结束,我们去了吴哥,那是第一次到吴哥窟。许多地雷还没有清除完毕,游客被限制走在红线牵引的安全范围。每到一个寺庙神殿废墟,蜂拥而来上百名难民,他们都是乡下农民,因误触地雷,断手缺足,脸上大片烧灼伤疤,没有眼瞳的空洞眼眶看着游客,张口乞讨.... 向往伟大艺术的游客,在文明的废墟里被现实如地狱的惨状吓惨....
美的意义何在?文明的意义何在?人存活的意义何在?
“斯陀含名一往来, 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看到废墟角落默默流泪的受伤的游客,能够安静我的仍然是《金刚经》的句子。
3.我仿佛了解,自己所执着的人间情谊的关系之断裂,似乎没那么痛了,宛若吴哥,宛若红楼一梦,渡劫过后、幻化之中,虬结的大树还是从是风中生长出来,在死绝中复有生机。
4.印度教信仰中,宇宙的中心是须弥山,须弥山上住着湿婆神,“山”成为中心,稳定的象征。
5.帝国其实是会消逝的,繁华也时时在幻灭中,但是,帝国在繁华时不容易有领悟。我们走到巴芳寺,树下静坐片刻,会有少许憬悟的可能吗?
6. 周达观《真腊风土记》的《争讼》一章留下可贵的记录:“ 两家争讼,莫辨曲直;国宫之对岸有小石塔十二座,令二人各坐一塔中,其外,两家自以亲属互相提防。或坐一二日,或三四日,其无理者必获症候而出;或身上生疮疖,或咳嗽发热之类,有理者略无纤事。以此剖判曲直,谓之‘天狱’。” 现代人的司法观念,大概很难了解“ 天狱”。“天狱”是相信上天有一种公平的审判,所以双方有诉讼,无法判断对错,就把原告、被告各自关进皇宫对面的小塔中。由对方的亲属监视,不准出来,直关到其中一方生病,或生脓疮,或发烧咳嗽,便说明此人有罪,已得上天惩罚。
周达观的记录虽然神奇,但现在“象台”东西广场上还留有着12座小塔,原本都不知道功能,因为周达观的记录,留给后人一条思索的线索,颇为真实。
7. 吴哥寺沉静在水里,背后的天光透露出浅浅的红。红,像淡淡血渍,从灰黑夜色的薄纱里渗透出来。红逐渐加深,愈来愈浓重,逼出吴哥更鲜明的轮廓。吴哥寺是吴哥王朝鼎盛时期的建筑,黎明的曙红像是要重新回忆昔日的辉煌。红,像深深嵌入血肉的记忆,血渍的红里闪出了金色的光,金色在水波里跳跃,像贵重的织锦。红莲慢慢绽放,水池四边的鸟雀鸣叫啁啾。黎明开始了,黎明浩大的光宣告生命苏醒,一轮金红色的太阳从建筑背后升起。
8. Ming,我想象自己在废墟里沐浴,我想象自己是在千万病痛者中祈求痊愈和平静的一人。我坐在看来干涸的水池边缘,看飞马扬波而起,水里拯救起濒死的溺者。我看到寺塔门龛上犹自站立的菩萨,看着数百年的岁月过去,看着人世间不曾改变的病苦、战争、各式各样的惊惧恐慌,颠倒梦想。这个看来残败荒废的所在,这个饱含着信仰意义的空间,却使我徘徊不去。
水池或许并未干涸,苦难使泪水汨汨泉涌,也就是沐浴的开始吧! 沐浴之后,可以“不惊、不怖、不畏”......
9.Ming,我想,文明正是在宇宙天地山川之间,寻找人的定位吧!
10.如果不是肤浅的观光,不只是在吴哥,走到世界任何一片曾经繁华的废墟,我们都似乎是再一次重新经历了自己好几世几劫的一切吧?自己的爱,自己的恨,自己的眷恋,自己的不舍,自己的狂喜与沮丧,自己对繁华永恒永不停止的狂热,以及繁华过后那么致死的寂寞与荒凉。
11.美无法掠夺,美无法霸占,美只是愈来愈淡的夕阳余光里一片历史的废墟。帝国和我们自己,有一天都一样要成为废墟;吴哥使每一个人走到废墟的现场,看到了存在的荒谬,或许惨然一笑。
斤斤计较艺术种种,其实看不到真正动人心魄的美。
美,总是走向废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