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音乐市场:主流之外的边缘地带
地下、艺术、创造力、独立等词汇经常被用来描述中国DIY音乐人的工作生活,这源于音乐产业传统的二元化结构,即主流与独立的对立,或者体现为商业主义-创造力,艺术-商业之间的对立。
本文也按照这种二元结构将音乐产业分为了宏观的主流音乐市场及微观的原始市场 ,需要指出的是这两层市场是相互重叠并且相互作用。
人们在谈论中国音乐产业时,往往关注的是主流音乐市场,它是音乐产业的第一层。
主流音乐市场是一个高度商品化的市场,为实现最大产值,唱片公司、数字音乐平台将音乐人培养成头部艺人,将其推向市场赚取大量利润,这是音乐产业经常采用的“格式化(formatting)”策略。格式化的一种主要方法就是明星机制,通过大规模的市场营销将其培养成新星,以弥补文化生产所花费的成本。同时,音乐产业具有强烈的“受众最大化”倾向,为了让更多人购买,会选择推出最流行最受欢迎的商品。但是商品化意味着生产性和破坏性并存,这个过程具有一定的排外性,并且掩盖了不被人注意的文化劳动。
在主流音乐市场之外,还存在着一种边缘的市场,音乐产业研究学者Toynbee将它定义为原始市场(proto-markets),DIY音乐人、微型独立厂牌构成了原始市场的核心。
原始市场中音乐的生产和消费依托于本地的独立音乐场景[1](indie music scene),DIY音乐人、独立乐队和小型独立厂牌进行音乐生产,livehouse、独立唱片店等辅助性机构帮助推广,交易也在原始市场中进行,人们买卖唱片、购票看演出。
与主流音乐市场的“逐利”性不同,尽管原始市场中的生产活动涉及到商业需求,但并不能仅仅从经济的角度来解释。
Toynbee提出,音乐人和小型厂牌工作者并非以利润作为首要目的,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是他们维持音乐创作和演出的原因。这是因为原始市场中的音乐生产是小规模的,他们只需要考虑利基市场中的少数受众,这保证了极大的自主性。在非完全商业化的原始市场中,观众和音乐人对产业和销售行为都充满厌恶,通过区别与主流商业运作的界限,DIY音乐人会采取了更有创造力的、更DIY的方式进行创意活动的管理和营销。
原始市场的形成依赖于本地的独立音乐场景,而独立场景则离不开独立厂牌和DIY音乐的实践活动。原始市场是创意和创新的舞台, DIY音乐人则处在舞台最中央的位置。DIY音乐人可以通过自主运营的方式掌握自主权,也可以选择与厂牌合作。蚊型独立厂牌更尊重音乐人的创意和需求,为DIY音乐人提供发行、演出和推广的服务。但相比大型唱片公司,蚊型厂牌多属于非正式组织,内部工作人员很少,制作预算紧缺且推广宣传资源有限。厂牌在帮助朋友发行唱片外,也会挖掘一些年轻的音乐人。
曾有乐迷总结“南方的独立音乐场景是围绕武汉野生唱片、广州琪琪音像、深圳无聊制造、上海生煎唱片等厂牌建立的泛独立流行场景[2]”。他们受八十年代的英美独立音乐、九十年代末至今的日本流行音乐影响,审美偏向于独立流行、盯鞋、EMO等风格。
笔者的访谈对象(创办琪琪音像的小吉、创办无聊制造厂牌的atta girl,野生唱片旗下乐队的ChineseFootball及生煎唱片旗下乐队的动物园钉子户)正是南方独立音乐场景中的活跃分子,也是推动独立场景形成的部分代表人物。
2016年小吉与朋友们创办了DIY厂牌琪琪音像(QiiiSnacksRecords),发行了自己乐队yourboyfriendsucks的首张EP《Episode》,之后他们帮助厦门盯鞋乐队the white tulips、福州独立流行乐队The 尺口MP、厦门Cheesemind、施妙力吸尘器等8支DIY乐队发行唱片、办演出、分销。
与琪琪音像相似,2016年AttaGirl的jovi为了发行首张专辑《Everyone Loves You When You Still A Kid》,自己创办了DIY厂牌“无聊制造(BoringProduction)”,并帮助珠海盯鞋乐队chestnut bakery、上海独立流行音乐人The cheers cheers、Thin City等发行唱片。
近年来这些微型厂牌已经积累了一定口碑,当提到南中国的独立音乐时,生煎、琪琪音像、无聊制造成为独立乐迷口中呼之欲出的名字。
Toynbee还指出,越来越多的原始市场采用虚拟形式,通过上传到互联网分发音乐,如Pitchfork、Altered Zones等音乐网站、博客、线上唱片店、音乐平台构成了独立音乐传播的虚拟网络。
在中国,原始市场的音乐推广和分发依赖于社交媒体和线上商店。DIY音乐人可以在网易云音乐等流媒体平台进行线上发行,并通过社交媒体曝光推广作品;独立厂牌公众号、独立音乐自媒体则成为乐迷的资讯入口,如微博50万粉丝的毒蘑菇音乐现场,它作为独立音乐的意见领袖起到了科普和推广作用;同时,无聊制造等小厂牌,及门唱片、肥脸唱片等独立唱片店也通过淘宝、微店开设了线上店铺,它们在发行实体唱片的同时也为中国独立乐迷引入了更新的独立音乐。
需要注意的是,原始市场仍然与主流音乐市场保持着外围的联结。
DIY音乐人游离在二者的边界,他们可以一边在原始市场中进行音乐生产活动,同时也可以“伺机而动”,寻求进入主流音乐市场的机会。例如和平和浪乐队(受访者),2019年他们参加了爱奇艺平台制作的音乐综艺《乐队的夏天》,这是一次地下独立乐队进入主流视野的好机会。
随着各大流媒体平台音乐人扶持计划的推出、音乐综艺对独立音乐的关注,越来越多的音乐人选择网络平台为自己争取机会,不过音乐产业本就是“二八定律”,成功者仅在少数。
原始市场与主流市场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规模和目的的不同。主流市场以利润为目的的大规模音乐生产,是高度商品化的市场,而原型市场则追求艺术和创造力,遵循小规模生产,经济并不构成DIY活动的主要目的。原始市场是由个体的DIY音乐人和非正式的组织构成,其优势更加灵活、音乐人可以自行负担。
原始市场的概念有助于我们理解DIY音乐人的实践活动,学术界以往对于音乐产业的关注多集中在宏观的音乐产业结构中,把独立音乐视作产业的“版权源头”,但却忽视了更为微观的原始市场。我们需要重新认识音乐产业,才能合理分析DIY音乐人的实践活动和动机。
[1] 独立音乐场景基于本地的独立音乐活动形成,独立厂牌、独立乐队、独立演出场地、独立唱片店、独立媒体、音乐节、以及相同音乐取向的乐迷构成了一座城市的独立音乐场景版图。这里的独立音乐主要是指indie rock和indie pop及其衍生出的风格分支。独立场景区别于主流音乐而建立,具有DIY、反商业的价值取向,本地场景可能会形成不同的音乐风格,甚至影响到音乐流派的发展,如70年代纽约的独立场景发展起来的NoWave风格,用噪音、和尖锐吉他声表达对音乐工业的反抗。
[2] 由乐迷林艾舒发布于知乎专栏《南方来信:关于独立音乐厂牌的一些事》https://zhuanlan.zhihu.com/p/79178235
[3]Toynbee, Jason. "Fingers to the bone or spaced out on creativity? Labor process and ideology in the production of pop." Cultural work. Routledge, 2005. 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