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9月,散落的小结
十一假期结束,我的9月才真正离去。三十多天,散落着许多对生活的思考,现在终于到了不得不写的时刻,在回忆中和我漫长的9月告别。
1
或许成长的一个表现就是不再在月初或周初定计划,却能做完要做的事情,也会懒散,但这种临时起意的放弃已经无法改变行为了。
2
专业和工作的相异固然会带来些许麻烦,但这种相异带来的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最直接的就是丰富自己的生命体验,就像我一直很喜欢的采访,从对谈中了解另一种生活,但采访仅仅是浮于表面的了解,工作是陷入另一种生活。正是这种深入的沉浸,我才会找到自己新的热爱。
3
上课讲到作家的基础体温,之后我自己想了一下,每个人也有基础体温,我们对刚结识的新朋友的基础体温尤其敏感。温暖、冷峻、舒服、端着、隔膜都是一种形容。
4
和基础体温很类似的,或许是基础能量吧。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基础体温应该是低的,但这不是冷峻带来的,应该是基础能量即将耗尽带来的,心中的失望将曾经热烈的希望踩在脚下,将体内的能量消耗殆尽。
人体内的能量一部分来自于食物,这是共通的;另一部分不尽相同,对“这个世界会好”的相信程度,对“自己会好”的相信程度,对外界智慧的摄入(读书、聊天)......我的基础能量来自何处,不好说,但肯定有学生在的。不可遏制的想象力(小说)、丰富各异的热爱(生活和阅读)、突兀却深刻的发问(课上或作业)、喷薄的表现欲(活动)、克制中的自由、欲望中的挣扎,这些都使我不至于堕入浮尘中,使我的基础能量不会被尽快消耗。
5
9月末,鲁迅再次走进了我的生活。恰逢鲁迅诞辰140周年,我们刚好开了鲁迅的散文。他是大众型作家,但越是广为人知,越不容易了解真知。鲁迅语录充斥在网络上,不论何种语境。
6
钱理群说鲁迅不给人提供光明的前路,而是逼着大家和他一起思考。做了老师后,才知道灌输、说教是多么容易,但只是对我来说很方便操作和实现,对学生可能没有丝毫的价值,除了记住一些一定会忘记的知识点。我在朝着不收编的方向努力,但学生可能还是有等着被收编的想法。
7
这个时代有种魔力,会把人吸进潮流,跟着一起欢呼呐喊、兴奋激动,基础能量被消耗、基础体温不稳定。我们还是要找到一些抵御的方式,培养于喧闹中稳固生长的能力。十一假期,我在读书、看节目和漫无目的的杂想中似乎找到了一点方向,在此做记录。
一本书:《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王晓明。这本书打破我们对传记的惯有想象——对人物生平的完整回忆,而是摘取鲁迅55年生命历程中的思想做传,附录部分对鲁迅小说创作的解读也很有价值。疯狂划线,不停点头赞同的阅读。
一篇报道:
《长津湖外·最后的志愿军精神病人》。一部电影《长津湖》让抗美援朝战争再次走入我们的视野,但全面的了解肯定不能只限于一部电影,更何况它还是艺术化的。这篇报道的选题很好,没有战争场面、用平静的叙述从人的生命的角度展现战争的残酷。
两部综艺:
《脱口秀大会》第四季第9期,杨笠这一期,周奇墨所有期、王勉颜怡颜悦这一期。在笑声中思考、也笑自己。
《再见爱人》这个综艺适合只看三组嘉宾的相处,不听场外解读。我看了几期后觉得,人在爱时,才会展现自己的多面,才是立体的人。相比起三位男士,三位女士在节目中表现的面向更丰富,更容易令人产生想要探索的欲望。
一个系列节目:
央视《吾家吾国》,王宁主持。宣传文案是这样写的“宝藏爷爷奶奶开讲,何以不负家国不负此生”。听这些饱含生命能量的老人们讲自己与国与家的故事,是比鸡汤文字、励志故事更能激励人前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