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ary]20211006 人际金融交易
前几日读一本关于金融知识科普类的书,《金融的逻辑》。序言简单阐述了作者的核心观点之一:金融市场落后的传统社会里,子女是人格化了的保险品、信贷品和养老投资品。
这个角度很有意思。金融是跨时间跨地域的价值交换。亲友间的”礼尚往来“也是这样一种金融交易,只不过是以隐形的”人情“记录下来的,而不是显性的金融合约。而养育子女一种实现跨时间价值转移的最主要方式。此时,对风险的规避和养老的境况就完全由子女的数量和质量决定,因此”多子多福“。血缘这种稳定且不可选择的关系,对于落后的传统社会来说是最有利于维护诚信的,血缘关系的永恒就是信用。”三纲五常“所规范的”名分等级"就是支持这种交易体系的文化制度保障。甚至朝廷也明文规定不孝子该杀。因此这种人际间的隐性金融交易非常安全,父母不必担心在子女身上的投资没有回报。
但在这个体系下,人作为投资、保险和信贷交易的载体,首先是经济工具,因此人性价值、个人权利和个人自由都被牺牲太多。
金融市场是可以将家庭从这种利益交换解放出来的,信贷保险和投资都可以由金融市场来承担。“文化价值的目的是第一使人活下去的概率最大化,第二是使个人自由最大化。也就是说,当生产能力低下、金融交易拱极不发达的时候,人们会为了生存而愿意牺牲一些个人自由。但是,一旦物质生产能力足够高、金融市场足够发达,继续牺牲个人自由、个人权利就没有必要,社会文化必然会做相应的调整,这也是中国今天的经历。
当我读完这个序言之后,我的第一感觉是释然。很多堆积许久的情绪和朦胧的认知好像终于找到了源头。
我跟咨询师说,我之前一直有一种模糊的感受,总是觉得自己被物化,好像一件商品,所以我才会觉得对社会的贡献越大,我才越有价值。因为我一直以来确实是被当成了一件商品,一件保险品。
一件商品如果没有用,它就是没有价值的,是次品。一件保险品如果不能给出回馈,那它就是失败的。而这正是我常常觉得(或者害怕)自己没有”出息“的缘由。我努力去相信父母对我的爱是无条件的爱,但是我的潜意识里就是感觉那种爱好似是有条件的。我原以为那是因为他们表达的问题,但现在看来,却是因为他们潜意识里我就是一件保险品或者投资品。
我感受不到自己是个人,所以一直看不到自己作为人的人性价值。
我说,我之前不愿意承认我父母是那样看待我的,直到我读了这篇序言,好似得到了某种证明,才敢告诉自己,他们确实做错了,即使不是他们有意识这么做的,即使这是时代局限。
咨询师说:很遗憾,你的父母确实有做错的地方。当我之前跟你说到”那是你母亲的错“时,你总会有一瞬间的皱眉。因为你不由自主地要去维护她,即便受到困扰和伤害地是你自己。现在你可以接受我说”你父母做错了“吗?
我说,现在可以了。但是我还是想问,可是他们已经在我身上投资了那么多,我要怎么办呢?我得有所回报才行。
咨询师说:为什么?为社么他们投资了就一定要有回报?
我说:这不是很正常的吗?你投了一只公司的股票,自然是要期望公司对股东负责。
咨询师说:哪个公司不想对股东负责吗?哪个公司是故意要赔光股东的钱吗?你的每一笔投资都是稳赚不赔的吗?那大家都去买股票好了。
咨询师说:投资者理应知晓他们要承担的风险的。
我:……
咨询师说:你会把你所有的钱都拿去买一只股票吗?
我:当然不会。有一部分存银行,一部分买低风险的,少部分拿去买高风险的。(我忽然明白过来了)
咨询师说:对啊。他们的投资策略失误,怎么是你的问题?当他们把大部分的积蓄都投到你身上的时候,就好比一场豪赌,本身就是要承担血本无归的风险的。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我说:我会至少留一部分钱在银行保底……
咨询师说:对吧。所以,就算你父母投资巨多,而你无法给出他们期待的回报时,这又怎么会是你的问题?你是个人呐,不是真的商品。
跟格里沙打电话的时候,我提到了我读到的序言里的观点。
格里沙说这个观点对他来说也很新颖。不过确实,他的父母虽然给了他一笔钱帮他凑了买房的首付,但是他们已经留好了养老的钱。
格里沙说他的父母已经在四处了解养老院的情况了。现在他们身体还好,还能互相照顾,等到需要人照顾的时候就会搬到养老院里去住。
我说我第一次听到提起他们在找养老院的事情时,我是觉得很不可思议的。在中国,如果你把父母送到养老院里的话,你就会被人当作不孝子。
格里沙觉得不可思议。
在金融工具更发达的欧洲,很多父母仍然会支付孩子的学费,有时候也会供到硕士,有些父母也会帮孩子付首付,但是那是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是在不必担心养老问题的前提下。因此他们不会把养老的期望如此多地寄托在儿女身上。
瑞士更是如此。从你工作拿到第一笔钱开始,银行就会提示你要为养老做计划。
不是说我不愿意为父母养老,而只是当你能感受到自己被当成一件保险品来期待的时候,当父母跟你说”我养老就靠你了“的时候,仍然会觉得很难受。他们在我身上投入的金钱很容易计算,就算要”还“也不是那么难的。能用钱解决的问题不是问题,要买什么都可以。但你知道他们期待的不是那笔钱,或者说不仅仅是那笔钱。既然是投资了,那必然期待获得更多,也就是他们对你的控制权,终身的。
”因为我给了你钱读书,所以你要听我的。“
我想要你陪在身边,不陪你就是不孝。
我想要你嫁个什么样的人,你不嫁就是不孝。
我想要你给我生个外孙,你不生就是不孝。
我跟咨询师说,我父母似乎没有想过他们究竟投资的是什么。他们投资了我的教育,但好像只期望我去学一些谋生的本领,而不要拓展对世界的认知,不要接触现代社会里的先进思想。我妈妈现在常常说,当初不该送我去读那么多书,把脑子学坏了,都把传统丢了。而他们的这种想法和说法,就更像把我当成一件商品了:我把你送进工厂,是为了让你变成更好用的机器人,而不是让你变成拥有了独立思想的机器人。
陆荷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Diary]20250428 回国杂想 (9人喜欢)
- [Diary] 20250330 sense of control (6人喜欢)
- [Diary]20250206 过年、缝纫、出门走走 (11人喜欢)
- [Diary]20250109 某爆综观后感 (4人喜欢)
- [Diary]20241227 衰老 (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