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学导论》第8卷简评!
各位老师们短篇写得都很不错!之后马不停蹄地又看完了大家写的长评,发现都有在很认真地在写评价!那么我也要尽力啦。
对了,如果在评论的时候误伤了某些人的话真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1、推理小说的形骸化——《序》《愚者之死》《母女》《黄道塔的阴影》
《序》中陆秋槎老师提出的“形骸化”并没有解释得很详细,所以只能擅自解读。的确,推理小说发展到目前已经出现了可以称之为“量产”的创作方法——当然不是指创作有多么轻松简便,而是指一些小说在结构、形式上完全继承从前的推理作品,形成相同或类似的风格。
拿社刊中的作品举例,《母女》中无论是布局还是女儿的形象,乃至那一大段“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黄道塔的阴影》叫人很难不联想到绫辻行人。感觉就像作者想到了一点什么具有独创性的东西,就把小说的其他部件往经典作品上靠,最终呈现的就是别人的东西了……
固然这样能使作品显得更加成熟,但拥有强烈的风格的小说会更加吸引我。从这一点上来说凌小灵老师的《镜中的迷途人》和败者老师的《异世界中》真是出类拔萃呢(
另一点是诡计(不排除还有逻辑)的形骸化吧。在读上卷的时候我非常在意的一点是《愚者之死》和《黄道塔的阴影》都用了空间误导作为主诡计。当然不止这两篇,在包括许多作家的推理作品中都出现过如出一辙的手法。这是我比较不能接受的一点。
我也不是说不允许采用前人的诡计。有时,我对于一些既视感很强的诡计也会给高分。究其原因,是空间误导的特征足够明显,难以通过包装“去形骸化”。
诡计的形骸化的具体体现,我想应该就是读者能通过前文的线索一眼看出诡计的大致思路。读者在多次见过相同的诡计之后,提炼出这类诡计的总体印象,就会对某些字词和线索,甚至是那些相仿的场景形成条件反射,从而形成了对诡计的“形骸化”。(是不是类似人工智能深度思考?)
容易形骸化的诡计(逻辑)通常具有“普遍性强”“特征明显”“效果相仿”的特点。比如空间误导、一人分饰两角、左右手推理以及色盲梗等等,一些叙诡也属此类。
那么如何避免诡计的形骸化呢?第一,开动你们的脑筋,努力想出独一无二的诡计吧!(划去)第二,选择那些特征不够明显的诡计,做好包装。第三,也可以尝试诡计模组化(这一条以后可以单独谈谈)。第四,利用相同的诡计,达成不同的效果,也算是有新意的改编方式之一。
《愚者之死》中文本诡计即使有些似曾相识,但这种梗我再看三次还是觉得新鲜(也就是因为使用相同的诡计,达成的效果不同吧。
2、作中作的创新——《愚者之死》《女寝那一晚》《镜中的迷途人》《月色雪色》
以上四篇都采用了作中作的模式。作中作当然会有“作中”和“作外”的分离。然而在“作中”和“作外”的关系上,四篇均有不同的发挥。
《愚者之死》的谜同时发生在“作中”和“作外”,两部分做到了相互补充。“作外”的人物进行解谜,破解的真相类型十分丰富。“作中”既有十分本格的杀人案,又有文字游戏;“作外”既破解了人物相关的谜团,也针对文本进行了巨大而惊喜的翻转。我非常喜欢“不合格的叙述者”,堪称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
顺便问一句作为大赛谜题的时候要推理出几层真相呢?
《女寝那一晚》……这一篇是怎么回事,没写完吗?看不出什么东西。剧本杀作为一种新兴的推理游戏,也算是为推理小说找到了一个全新的题材。也许“在剧本杀中发生真实命案”会是个很好玩的展开。
《镜中的迷途人》的谜发生在“作外”,却几乎全是在描写“作中”。很佩服凌小灵老师肆意而饱满的文字(印象中凌小灵老师的文笔……(,能用极短的篇幅营造数个幻想性的世界。我喜欢大多数有氛围的文字,所以看前半篇的时候,虽然也有“这不是推理社刊吗kora”的想法,但看得还是很爽的。只是觉得收束的时候有些平了,也没能体会到梗。对这篇和系列作的关联也很在意。所以要是能写一下解说就好了(
《月色雪色》的谜发生“作中”,而“作外”的作用堪堪只是为了抖出文本上面的梗。其实这样“作外”的内容会稍显工具人一点。但是呢,这篇的逻辑推演是全文中我最喜欢的。几个很奇想的点能通过深藏不露的伏笔推理出,这点很不错!
作中作在小说中体现了多方面的作用,而不单纯只是为了埋叙述性诡计,是十分值得鼓励的尝试。这或许也属于“去形骸化”的表现之一吧。
3、小说的核心是什么——《鲶鱼》《异世界中》《巴甫洛夫的兔子》
看完《鲶鱼》和《异世界中》的时候,心里面就一个感想——不够爽。
明明有新奇的设计,但却无法调动我的情绪的原因是什么?想了一会儿,不敢说一定如此,但估计也是小说的一个毛病吧。
对于文章核心部分渲染得不够充分。
分篇来说,《鲶鱼》是要讲一个人类的黑暗渐渐侵蚀人工智能的故事吧(虽然我觉得不太对劲儿)。谜面一出来的时候我以为是一篇诡计流,家访时给我的感觉是在埋伏线,最终诡计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核心却落到了一个科幻的点子上……这一篇里的不可能犯罪对整篇小说起到了反作用。不可能坠亡的动机何在?密室又是怎么形成的?解释得都很模糊,又使得核心渲染得不够充分。
这篇的遗憾还是蛮大的。
《异世界中》节奏很快,废话倒是很多(虽然我对公平性的要求不高,但“活祭”在前文中完全没有一点暗示耶!“事件的全貌”很像是在列大纲hhh。如果能充分展开的话,最后也不会整段垮掉吧。点子我很喜欢,但还是渲染的问题。
全社刊最喜欢的一篇是《巴甫洛夫的兔子》。流平老师真是佳作频出(
全文多个视角不停切换,看起来有点散,但核心一直都是两个:“跳楼案”和“霸凌事件”。“跳楼案”的真相让我有一种惊吓甚于惊喜的感觉(私以为有点牵强了。但这种“逻辑流找切入点+开脑洞收伏线”
的串联方式颇有大山老师的风范!“霸凌事件”的真相层层递进,最后与“跳楼案”结合的点特别特别亮眼。“巴甫洛夫的兔子”真正的含义也在最后一刻揭晓,让我觉得非常震撼。
另一篇把标题的含义诠释得十分到位的是《愚者之死》,不过《愚者之死》的亮点主要还在推理层面,这里就不细讲了(
嗯哼。这一次想尝试归纳一下几个主题,也是为了大家和我自己能够更好地进步,但写起来的时候却发现实在举步维艰……总之好歹把简评写完了!还是很开心的!再次提醒一下有什么错误还请包容……
最后感谢复旦大学推理协会能够贡献如此精彩的社刊!感谢母亲以伟大的母爱帮我抢到这本书(
附一个对每个短评的打分吧(10分满分)
《愚者之死》8 《母女》6 《女寝那一晚》3 《黄道塔的阴影》8 《鲶鱼》4 《镜中的迷途人》8 《异世界中》6 《巴甫洛夫的兔子》9 《月色雪色》8
cocakora!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福州一中空森侦探社《虚构日常》简评! (5人喜欢)
- 北京大学《闇 vol.9》分篇简评! (8人喜欢)
- 北京大学《闇 vol.8》分篇简评! (7人喜欢)
- 复旦大学《推理学导论 第11卷》简评! (10人喜欢)
- 交大推理社刊《伪证之书 vol.3》简评!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