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孤独吗?看这本书就对了
“孤独”可堪文学中常被书写的题材之一,像我国古诗词中就多见孤独伤感之意象,“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今天所要讲述的小说,同样和“孤独”有关,和两个“孤独”的人如何互相取暖有关,即意大利作家保罗•乔尔达诺的处女作《质数的孤独》。

保罗·乔尔达诺,意大利著名作家,粒子物理学博士。处女作《质数的孤独》获意大利最高文学奖斯特雷加文学奖,成为该奖设立以来最年轻的得主。代表作:《质数的孤独》、《人体》等。
乔尔达诺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粒子物理学博士,他独辟蹊径,为原本冰冷的“质数”赋予情感内涵,“质数只能被1和它自身整除。在自然数的无穷序列中,它们处于自己的位置上,和其他所有数字一样,被前后两个数字挤着,但它们彼此间的距离却比其他数字更远一步。它们是多疑而又孤独的数字。”并以彼此相近的两个质数对应故事中的主人公,“它们是离得很近的一对质数,几乎是彼此相邻。在它们之间只有一个偶数,阻隔了它们真正的亲密接触...假如你有耐心继续数下去,就会发现这样的孪生质数会越来越难遇到...它们迷失在那个纯粹由数字组成的寂静而又富于节奏的空间中。”马蒂亚和爱丽丝就是一对“孪生质数”,彼此相近却无法靠近,“那些孪生质数的出现只是一种偶然,而孤独才注定是它们真正的宿命。”
小说结构像个拧在一起的螺旋,先是两条独立的线:马蒂亚、爱丽丝各自悲惨的童年,继而相互交叉、缠绕。马蒂亚天资聪颖,是个数学天才。他有个孪生妹妹,妹妹智力发育不全,他觉得妹妹是他甩不掉的累赘。小时候爱丽丝因为一场滑雪事故摔断了腿,从此她成为“瘸子”,遭受着人们歧视的眼光和嘲笑,“她暗自寻思着,‘一瘸一拐’这个词真是用得既残忍又准确”。爱丽丝先是遭受同学薇奥拉的校园暴力,逼迫她吞下在更衣室肮脏地面上摩擦过的水果糖,再假意容纳她成为小团体的一员,并邀请她和马蒂亚参加聚会。
马蒂亚在参加聚会的路上,为了避免遭受同学们的议论,让妹妹独自呆在一个公园里,结果妹妹丢失,从此马蒂亚因为巨大的愧疚而背负着沉重的心理枷锁。
马蒂亚和爱丽丝因为聚会相识并成为朋友。“爱丽丝先一步走在马蒂亚的前面,马蒂亚轻轻的牵引正好平衡了她蹒跚的步伐,掩盖了那条残腿的瑕疵。马蒂亚任由爱丽丝牵着手,他的脚踩在地砖上,没有发出一点声音。他手上的伤疤被藏了起来,安全地落在爱丽丝手中。”
后来,马蒂亚去了德国一所知名大学深造,爱丽丝留在家乡,与一位医生结婚。某天偶然间她看到一位长相酷似马蒂亚的女孩,怀疑是马蒂亚丢失已久的妹妹,她写信让马蒂亚回来。但最终,当马蒂亚真的回来,她什么也没有说,马蒂亚返回大学,一切无疾而终。

很多人误将小说解读为两人之间的孤独,并为两人最终无疾而终的感情唏嘘不已。但小说绝非讲述一个爱情故事那么简单,爱情只是讲故事的方式,是容器;内涵仍指向了当下年轻人的孤独、茫然、挫折和痛苦。小说真正想传递的,恰恰是爱情之外的东西。
维特根斯坦说,“一个人必须将自己与外部环境之间设置一道屏障,防止自己被伤害,或受到周围不必要的干扰。”爱丽丝和马蒂亚都是孤独的,但两人的孤独不同,马蒂亚的孤独是由内而外,是自发地排斥和拒绝世界;爱丽丝的孤独则是由外而内的,她的孤独在于遭受到周围人的排挤和歧视。不过,尽管孤独的方式不同,乔尔达诺还是让他们环绕彼此生长,再辅以细腻、精准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最终呈现了当代社会人类孤独之一种。
蒋勋在《孤独六讲》中描述了六种孤独状态:情欲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暴力孤独、思维孤独和伦理孤独。《质数的孤独》里,一定程度上也展现了这6种孤独:残酷青春里野兽般奔突的“情欲孤独”,众声喧哗却无人肯听的“语言孤独”,始于踌躇满志终于落寞虚无的“革命孤独”,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不可思不可议的“思维孤独”,以爱的名义捆缚与被捆缚的“伦理孤独”。
且让我们看看小说是如何表现这六种孤独的。
一是“语言孤独”,这自不必多说,无论是马蒂亚还是爱丽丝,他们都是在一种窒息的状态下度过,即使互为孪生质数的他们,也在彼此身上找寻孤独。如书中写道,“在他们两人的头上浮现出一个巨大的对话框,里面写满了他们要说的话,但他们都竭力回避,双目低垂。”不禁让人想起帕斯那首诗:“在我身上你找山,找葬在林中的太阳。在你身上我找船,它迷失在黑夜中央。”
二是“伦理孤独”。爱丽丝摔断腿的原因,便是因为父亲过于强烈的“望女成凤”。同样,在马蒂亚身上也存在这种“伦理孤独”。当马蒂亚决定前往德国深造时,母亲的表情并不是依依不舍,而是某种压抑不住的激动和兴奋。当他远在德国,和父亲的交谈也无非是“每周三在电话里罗列出的那些一成不变的牵挂:吃没吃饭、是冷是热、累不累,有时还会问钱够不够用。而其余的一切则沉入了深不见底的地方,那些从未谈过的话,那些需要编造和相信的借口,以及那些需要更正但却始终不变的记忆都聚集在那里,凝结成一个块垒。”
三是“暴力孤独”。马蒂亚有自残倾向,在生物实验课上,当朋友想探寻他心底的秘密时,“他攥紧刀子,把刀扎进食指和中指之间的凹陷处,然后一直划到手腕上。”而爱丽丝因为事故成为瘸子,她为了掩盖腿上丑陋的伤痕,想要去纹身。当她发现薇奥拉并不是真的将她视为朋友,她又将纹身化了一道口子。再后来,成为摄影师的爱丽丝发现要拍摄的婚纱照主角是薇奥拉时,她采取报复措施,折磨薇奥拉不断摆出各种动作,并最终将所有胶片曝光。还有一层是校园暴力,小团体对弱势个人的倾轧,羞辱。
四是“情欲孤独”,这更多体现在爱丽丝身上。青春期本就充斥着对性的好奇和探索,爱丽丝玩游戏被打赌输了的男生亲吻,她心想着,好歹初吻送出去了;当她听到薇奥拉夸夸而谈有关性的话题时,她觉得自己落伍了。她想融入其中,却被排斥在外。
五是“思维孤独”,这主要体现在马蒂亚身上。马蒂亚是个数学天才,对数学有着超越常人的敏锐度,这一点也让他显得格格不入。“原来,马蒂亚所有的老师在这个有着超凡天赋而又似乎不愿和任何同龄人交往的孩子面前,都会感到非常不自在,都隐隐约约地觉得自己有些不称职。”
六是“革命孤独”。这一点更多也体现在爱丽丝身上,从世俗的眼光看,她没能读大学,工作也是不着边际,她认命地和并不喜欢的人结婚,认命地留在这个让她伤心的地方。她或许曾踌躇满志,终于落寞黯然。当然,以上只是浅层的分析。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多层孤独并不是相互分离,而是水乳交融,层层递进,且随着成长逐渐剥落,赤裸。

读《质数的孤独》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萨利.鲁尼的《正常人》。开篇都是采用双主线叙述的方式,隔章切换叙述视角;最后都是以离别告终,而且走的都是男主角,女主角都是固守家乡。
细观察会发现,新一代的年轻作家,如乔尔达诺、萨尼.鲁尼等,他们都擅于“青春”题材,都擅长以细腻的心理描写剖析成长的残酷与奔突,都在看似单薄的“青春恋爱故事”下,在成长过程中,探讨了校园欺凌、原生家庭、家庭暴力、个人成长、心理疾病、人生意义等主题。
以青少年的视角观察世界,成长的阵痛随之显形。如何放大这种成长的阵痛呢?他们不约而同选择让笔下的主人公身负缺陷,显得“不正常”。《质数的孤独》中,马蒂亚因为妹妹的丢失,有着严重的自闭症,而且经常自残;爱丽丝因为滑雪摔伤腿,从此只能一瘸一拐地行走,而且她还患上了严重的厌食症,身形消瘦。《正常人》中,玛丽安从小遭受家庭暴力,在学校总是独来独往,被同学们视作怪胎,被周围人所排斥;康奈尔则在上大学后,因为脱离熟悉的环境,加之阶级差异等诸多因素,导致他变得孤僻,自闭。
虽然《质数的孤独》与《正常人》的叙事都力求冷静客观,但乔尔达诺与鲁尼是两种方式的内敛。通俗点说,乔尔达诺对情感的处理是“理科式”的,鲁尼则是“文科式”的。如书中这样写道,“你只要作出决定就行,他想。去还是不去,1或是0,就像二进制代码一样。““那是一只直径至少有五厘米的镀金耳环,只要她一动,耳环就会以一种复杂的方式摇摆起来,于是马蒂亚试着用笛卡尔坐标的三条轴线来分解这个运动过程。”

看上去,有种趋势是,新一代的年轻作家更倾向熟悉的“自我”主题书写,与宏大叙事保有距离。这一点,其实单从我国的年轻作家身上也可见一斑。相较于80、90后体内还残留着最后一缕关于乡村和故乡的气息,00后更多是“城市化”的,他们一出生面对的就是数字化时代,信息膨胀、数据臃肿且碎片化,他们自然对“乡土文学”或是“寻根文学”不甚了解。另一方面,新一代的年轻作家或许尚不具备书写宏大题材的功底。萨利.鲁尼描写个人成长时驾轻就熟,但当讨论关于战争、政治等议题时,就显出浅显,不足。乔尔达诺亦是如此。他的另一部小说《人体》,虽然命题更为丰富和高远,讲述了一群被派往阿富汗战场的意大利青年的故事。但核心仍然和《质数的孤独》一样是一篇成长小说,只不过,《人体》将自我封闭的“容器”从意外事故换成了战争。
于是,无论乔尔达诺还是萨利.鲁尼,都选择以熟悉的青春成长题材切入,选择书写好当下时代的故事。同时,在骨子里他们仍旧沿袭着传统文学的套路,让“青春小说”不局限于“青春”,不至于让小说因过于“时髦”而变得轻飘飘。如《质数的孤独》结尾是:“马蒂亚走了,法比奥也走了......现在也和那时一样,没人知道她在哪里。这一次也同样没有人会来,但她已不再有任何期待。她对着明澈的天空微笑,只稍稍一使劲就自己站了起来。”《正常人》结尾是:“她闭上双眼。她或许不会再回来了,她心想,或许他会回来,却变成另外一个人......他将美德赠给了她,现在它是她的东西了。与此同时,他的人生在他面前展开,通往四面八方。他们为彼此做了很多好事。真的,她心想,一个人真的可以改变另一个人。你去吧,她说。我会一直在这儿。你知道。”
异曲同工的结局,读者朋友们是否会想到玛格丽特·米切尔的经典作品《飘》呢?是否会想到在瑞德离开后,斯嘉丽那声呐喊呢?“等明天回到塔拉庄园再考虑这一切吧。到那时候我就能够忍受了。我明天会想出办法来重新得到他的。不管怎么说,明天是新的一天了。”是呀,就像爱丽丝对着明澈的天空自己站了起来,玛丽安会被康奈尔改变,不管怎么说,明天都是新的一天!
拓展阅读:萨莉·鲁尼《正常人》:就算注定平庸,也要努力找寻人生的意义
-END-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关注我们✬
评论功能已开启,我们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赞美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大益文学
文学 | 品位 | 经典
大益文学最新一辑新书《现在》火热发行中~
微店、淘宝均有售,欢迎选购

大益文学“开学季”活动正在进行中,本月读者在网店买任一本书,可获赠一套精美礼品。文海相逢,聊表心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