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七十)
70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老子反战,态度是鲜明的。但他也讲兵法。他讲兵法就是基于反战的目的。所以说“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为主,意味着不主动进攻,而为客,意味着他的兵法是用于防御的。否则,我们很难从所谓的“兵法”中看到老子的思想,也不会认为这种兵法能够真正派上用场。
历史上虽说《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颇有名,然而孙子与孙膑是军事谋略家而非思想者。令我感到惊讶的反而是墨子,其著作中近三分之一的内容是讲兵法的,这种兵法可不是老子式的大而化之,而是专门就“如何守城”写成的文字,从攻城的各种方式入手谈防御工事的布设及排兵布阵的巧妙性,从今天的角度看,是绝对的学术论文,其实践性和操作性令人称奇。
因此,老子的所谓兵法其实本质上并非是兵法,而是用兵的“道”。这和做人的道、治世的道是一致的,也和老子的“三宝”,即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紧紧相扣。因此老子说“不敢进寸,而退尺”。如果是正式的战争,我想没有将领会这么做。既然他们想这么做,大概士兵也做不到。究其原因,战争乃是非理性的行为,在冷兵器时代,战场上兵刃相见,还有何慈可言?
“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讲究的仍然是作战的境界而非策略。这是一种心态意义的作战。它超越了战场你死我活的实际,在他们(得道者)面前,并无真正的敌人,他们的作战是践行道的一种方式。古来战争,讲究的是输赢,生死相搏,但这种心态是以一种圣人之心去作战,作战并非为了作战,所以自然就没有输赢的区别。虽然在实际战争中不可取,然而如果引申为内心的战争,倒是颇有裨益。自我内心的斗争,本质上是没有敌人的,所谓自己和自己作战,可哪有两个自己?以一种不作战的方式去作战,恰恰是个人修为的境界,这种境界超越了平常的思维。这正如佛学中“无我”的讲法,即是用“无我”去摧毁“我”这种固化概念,而不是面对到底有没有我这样的二元化选择。
当然,不把敌人当敌人,并不意味着轻敌。轻敌是种傲慢,傲慢是道德的大敌。因此老子说“几丧吾宝”。不傲慢,用中道,方是最高境界。在这种境界之下,抗兵相若,哀兵必胜。请注意,哀兵必胜的前提是两军的实力相近。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中,作者贾雷德·戴蒙德讲述了一个令人不解的史实,西班牙的殖民者皮萨罗带着168人的小队来到了秘鲁的小镇卡哈马卡,在这里,他们俘虏了有八万大军保护的印加帝国皇帝阿塔瓦尔帕,并杀死了他手下约7000名士兵。倒也不是这8万人轻敌,而是对方有枪炮加持等因素存在。在战争中,得胜者是人心还是枪炮?这要直面历史才能知道。
哀兵必胜,所谓哀兵,绝非是悲伤者,而是一种总的姿态:不骄,不争,居下,以反抗为姿态。且不谈战争,单在生活中,这种“哀”亦是大有裨益的。谦卑原本是中国人的最佳品格,然而如今已所剩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