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生》观后记
《中国医生》放映已经一个多月了, 2020-2021学年结束也快二个月了,向同学们承诺的带他们看电影也很长时间了,一直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来得及成行,再不组织新学期就开始了,大家都很忙,择日不如撞日,和几位负责人商量一下就这周末吧,最后十几位学生骨干报名参加此次观影活动。
这次观影活动,不只是观影,还安排了观后的分享与讨论,这会使这个活动不那么干巴巴的,或者说会使此次活动更丰满,更有温度。这二年,医生们经历了太多,医学生们也一样,恰好有这个题材,大家一起讨论一下应该还不错。
周六的下午二点到四点,我们十几个人一起观看了这场以2020年武汉抗疫为主题的电影,整个剧场里差不多就我们十几个人,带好口罩,隔开坐,怎么都没问题,大家忍不住会心一笑,感觉我们像包了一个私人影院,感觉特别爽。
二个小时左右的电影,哭了一个小时吧,口罩是都湿了,餐巾纸也快用了一包,很多的镜头和画面都忍不住泪流满面。不仅勾起我对2020年那段特殊时期的自己的生活回忆,也引发了很多关于生命、生活和意义的思考。这个,整个影院里充满着啜泣声,大家都一样吧。
看完以后我们一起找了一个咖啡馆坐下,谈谈我们的感受。我坐在那里听着他们一个个分享,本以为每一个人都会滔滔不绝地讲很多,事实上不是,每个人几分钟就分享完了。参加这次活动的几乎都是我们学生工作的得力干将,每一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都是一面旗帜,都可以把交代的工作做得很好。但大多不善言辞,这是医学生的特点,严谨务实,踏实肯干,任劳任怨。一旦让他们讲讲自己的先进事迹的时候,他们大多会羞涩一笑,觉得没什么好讲的,都是自己应该做的,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穿上这件白大衣就应该这样做,没什么等等。这就是我们这群可爱的医学生们的特点。有些人可以把做了二分的工作讲成十分,而有些人只能把做了十分的工作讲成二分,谁是谁非,谁聪明谁傻瓜,各有各的看法吧。这也和一个人的性格特点有关,一个团队如果有好的发展,或许什么样的人都需要,一个人不可能成为全才,关键对自己要有很清醒和理智的认识吧。
他们一个个都讲得不多,显得我格外能说了,主要的是关于2020年,自己有太深刻的体会和感受了。
这是我做学生工作以来第一次尝试这样的方式方法组织骨干培训,之前也组织过观看电影、话剧、音乐剧等活动,但基本上看完就结束了,没有留下来再一次的回味和分享。这样就不止是看了一场电影,还有一次深入的思考和交流,也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小聚。清楚地记得疫情期间打电话找学生获取个人信息,给我一个很大的感受就是每个人都想聊天,都有强烈的与人沟通的愿望,尤其是面对面沟通。网络信息的发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便捷,联系一个人基本上全部用微信或电话了。但我们也意识到了任何再便捷的沟通方式都不能代替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这种方式更有温度,更人性化,效果也更好。现在和学生谈话,首选面谈,然后打电话,或语音,实在不得已发文字。学生工作顾名思义要去做思想工作,怎么做他们才会听,才能入脑入心?我一直在思考和尝试。
我谈的第一点就是这是一种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式,看完这场电影,每一位医学生立志从医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了,他们也纷纷表示,未来一旦国家有需要,他们也会挺身而出。这,不是一次报告或一次谈话以及无数次说教可以达到的效果,这是对他们有内心的触动,起到了动之以情的效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太难。如果一个个把他们拉过来谈话,不仅做不到什么效果,反而会引起他们的反感。这或许就是影视作品的力量吧。读书会尝试了那么多年,其实真正读书的人不多,大家都很忙,哪有闲情和时间去阅读,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对于医学生们来说,抽一个半天,看一场电影,沟通交流一下,已是不易,他们的生活貌似都被沉重的学业和临床工作排满了,所以他们毕业的时候,很多人的头上已经冒出丝丝白发。看了以后忍不住心生怜惜,谁不知道熬夜有害健康?为什么医学生和医生们还要这样做?或许是一种内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吧。去年五月,抗疫英雄回来以后,我们也组织了各种各样的分享会,都是线上的,听他们讲他们亲历的那些故事,说句心里话,效果真的没有观影那么好,不是每一位抗疫英雄都很会讲故事,也不是每一位都很有感染力,有些活动最后就变成大家开着视频就那么播放着。一年以后,观看这场电影,竟然可以触动那么多人,这是影视教育的力量吧。这也让我想到大学时旁听的一门选修课(考研结束后,没啥事,蹭课),电影艺术与赏析,基本上就是老师播放一场电影然后给我们分析。当时我就想,怎么还会有这样好玩的课堂啊,这也是学习吗?这叫学习吗?想想自己大学四年期间不是上课就是背英语和专业书,每天紧张兮兮的,这天差之别的大学学习生活啊。后来,自己也曾梦想自己也可以过这样的生活,但又觉得有点虚无缥缈,不那么务实,就这么晃来晃去,人生的一半已经过去了。在人生的下半场总算慢慢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不急不慢的让自己舒服的节奏去生活(依然不那么满意),前半场走得太快太急太固执也太委屈,希望后半场能够多一些淡定和从容多一些清醒和随意。
第二点,全社会都应该给与医务人员更多的理解、关心和支持,不管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有极大需要提高,希望医生也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不能总是不停地透支自己。现在要求医生不仅临床要好,科研也要好,教学也要好,演讲水平也要高,还要有管理能力等等,医生也是人啊,他们不是神,他们不能被这么无限制地使用。当然有些人是自愿的,但如果导向没问题,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现在也有一些医生就是一心一直只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不跟风去内卷,不强迫自己。有时候,明明知道风向是错的,还是忍不住去跟着。有时候知道自己不适合做某类工作,还是硬着头皮逼着自己去做。这不是悲哀,这是现实,总要生存下去吧,这是生存下去的残酷的现实。我不是一名医务工作者,但在医院里工作,看着他们奔忙,听着他们诉说,内心充满怜惜。作为一个成年人,大家都知道有些工作不得不做,一定要做好,有些事可做可不做,应付过去即可,还有一些可能是自己真正热爱的可以给自己无限力量的且适合自己的,怎样平衡好,怎样学会借力,怎样管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好。那就别急,一点一点来吧。
最后一点谈得就是感恩和感谢。说的有点苍白,也有点无力,仿佛去年那么多的死亡离我们很远很远。对于我们健康活着的每一天是否怀有感恩之心?对于我们所经历的一些是否心怀感激?真的很难做到。不管怎样,疫情至今,我们九百余名研究生的疫情防控排摸和调查工作离不开每一位同学和学生干部的支持和帮助,尤其是每个班的班长和班委们,还清晰地记得去年接到通知三个小时内收齐完所有学生的行程码,当时头都大了,最后在班委们的通力合作下,竟然按时完成了,自己都有点不可思议。去年一年,每一个月,每一周,每一天,都有各种统计和排摸,这使得我和各位班长们沟通的更加频繁了,也建立了难得革命友谊,同时我们也训练了一支得力的骨干团队。对于这些帮助过我的学生干部们,真是用无数个感谢也无法表达,我也只能尽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能帮一些就帮一些。对于这件事也有二个观点,有人说我很会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还有人跑去找领导告我什么事都让学生做,随他们去吧,认清自己的擅长点找准自己的定位没那么容易。不管怎样,真的很感激每一位同学,包括那些投诉我的及个别学生,哈哈。
写到这里,好像不是写观后感,而是由这部电影产生的遐想,和电影的内容并没多大关系。如果带给你们一些启发,那我也感激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