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产品经理
面试一个产品经理,主要问两方面问题:
一是围绕他过去做过的某件事(一般是某个产品或某个功能,也可以是其他)进行深入提问。你开始为什么要做这个东西?你是怎么想到的?针对以后的情况你考虑了哪些方面和做了些什么?开始做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发现了什么?什么东西和原来理解的不一样了?又发现了哪些相关的洞察,你和外部市场上的其他人对其认知不一样?在迭代过程中又是怎么做的?你现在对这件事情的认知有什么变化?如果再回到当初,你还会做什么?
就像这样围绕他做过的事情去判断他的洞察能力是不是高于平均水平。也就是说,绝对值,即所做产品的规模和成绩不是最重要的,还是要结合分母一起看。分母就是他做这些事所用的时间,他做过的产品事务的复杂性,他经历的市场环境和团队环境的挑战性。估计一个这种经验的产品经理应有能力的平均值作为参照系,再进行判断。不是说你做的产品规模大你就厉害,不是说你做过的事情多、管的人多,你就厉害,或者你的企业大、职级高、学校好你就厉害,这些都是分母,我们要找的是同等分母下的最大分子,这样的产品经理更可能在新岗位上有所成就。其实,这个时候如果候选人的表现差距不大,那么他的学校差,他做过的产品或待过的团队差,他的年龄小、经验少,反而可能是个优势,因为我们强调潜力优先,就是看重他可能带给企业的长期价值。天赋就是做同样一件事的认知、学习速度比别人快,或者上限更高,所以一定要以过去经历作为分母,以平均值为基准,来判断候选人潜力的高低。
二是问一件他不熟悉的事,必须是你熟悉而他不熟悉的问题,用这个问题来判断他在面对一个陌生问题时,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和角度去切入、分析和求解的,这其实是为了看他到目前为止形成的思维框架。如果只是要招一个人去负责一些产品细节和性能的优化,或者产品日常维护和沟通之类的执行性工作,不追求推动产品创新和突破的话,那其实招一个有一定经验的B类产品经理就可以。但如果你是要找一个真正对业务结果负责的产品经理,他就要有良好的思维框架,对用户、对社会有足够的认识,思维方法论成熟,既要会发散也要会权衡、会收敛,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追求产品的创新和突破。所以要问他一个他不了解的问题,看他是怎么拆解这个问题的。
问过这两方面的问题,有个基本判断后,对于B类产品经理一般就不会再问了,然后请候选人提问,回答后结束面试。但如果遇到一个疑似A类的人,或者是职级较高的产品经理,你们就会继续聊,这时的问题并不统一,而是根据对候选人的一些判断,针对性地互相交流以验证和进一步判断,这时关注的重点一般是候选人的性格、志趣和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面试前看一下简历,一般能快速获得信息,面试数量多了以后,你会发现,特别好和特别差的产品经理,一般来说在简历上反映出来的特征还是比较明显的。
看简历的时候,通常需要考虑标签最大化效应。所谓标签最大化,是指人们爱用标签来最大程度美化自己,所以他可能是他特意给出的标签范围内最弱的那个。例如,如果一个人自称“从排名前三的学校毕业”,谁都不知道他具体从哪个学校毕业。候选人这么写简历,当然也不算什么过错,毕竟每个人都试图展示最好的自己,但我们可以根据标签最大化效应反推其能力。并且,还可以根据从后续面试中获取的信息,对照简历中的标签来面试一个产品经理,主要问两方面问题:
一是围绕他过去做过的某件事(一般是某个产品或某个功能,也可以是其他)进行深入提问。你开始为什么要做这个东西?你是怎么想到的?针对以后的情况你考虑了哪些方面和做了些什么?开始做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发现了什么?什么东西和原来理解的不一样了?又发现了哪些相关的洞察,你和外部市场上的其他人对其认知不一样?在迭代过程中又是怎么做的?你现在对这件事情的认知有什么变化?如果再回到当初,你还会做什么?
就像这样围绕他做过的事情去判断他的洞察能力是不是高于平均水平。也就是说,绝对值,即所做产品的规模和成绩不是最重要的,还是要结合分母一起看。分母就是他做这些事所用的时间,他做过的产品事务的复杂性,他经历的市场环境和团队环境的挑战性。估计一个这种经验的产品经理应有能力的平均值作为参照系,再进行判断。不是说你做的产品规模大你就厉害,不是说你做过的事情多、管的人多,你就厉害,或者你的企业大、职级高、学校好你就厉害,这些都是分母,我们要找的是同等分母下的最大分子,这样的产品经理更可能在新岗位上有所成就。其实,这个时候如果候选人的表现差距不大,那么他的学校差,他做过的产品或待过的团队差,他的年龄小、经验少,反而可能是个优势,因为我们强调潜力优先,就是看重他可能带给企业的长期价值。天赋就是做同样一件事的认知、学习速度比别人快,或者上限更高,所以一定要以过去经历作为分母,以平均值为基准,来判断候选人潜力的高低。
二是问一件他不熟悉的事,必须是你熟悉而他不熟悉的问题,用这个问题来判断他在面对一个陌生问题时,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和角度去切入、分析和求解的,这其实是为了看他到目前为止形成的思维框架。如果只是要招一个人去负责一些产品细节和性能的优化,或者产品日常维护和沟通之类的执行性工作,不追求推动产品创新和突破的话,那其实招一个有一定经验的B类产品经理就可以。但如果你是要找一个真正对业务结果负责的产品经理,他就要有良好的思维框架,对用户、对社会有足够的认识,思维方法论成熟,既要会发散也要会权衡、会收敛,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追求产品的创新和突破。所以要问他一个他不了解的问题,看他是怎么拆解这个问题的。
问过这两方面的问题,有个基本判断后,对于B类产品经理一般就不会再问了,然后请候选人提问,回答后结束面试。但如果遇到一个疑似A类的人,或者是职级较高的产品经理,你们就会继续聊,这时的问题并不统一,而是根据对候选人的一些判断,针对性地互相交流以验证和进一步判断,这时关注的重点一般是候选人的性格、志趣和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面试前看一下简历,一般能快速获得信息,面试数量多了以后,你会发现,特别好和特别差的产品经理,一般来说在简历上反映出来的特征还是比较明显的。
看简历的时候,通常需要考虑标签最大化效应。所谓标签最大化,是指人们爱用标签来最大程度美化自己,所以他可能是他特意给出的标签范围内最弱的那个。例如,如果一个人自称“从排名前三的学校毕业”,谁都不知道他具体从哪个学校毕业。候选人这么写简历,当然也不算什么过错,毕竟每个人都试图展示最好的自己,但我们可以根据标签最大化效应反推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