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英国的历史(四)
詹姆士一世身兼苏格兰和英格兰国王,是斯图亚特王朝第一位国王。他和伊丽莎白一世不一样,热爱文学,与民众距离比较远。性格软弱,与议会的关系紧张,对外政策多变,特别是在30年战争问题上。宗教问题上,喜欢在国教和清教之间寻找妥协,结果两派都不落好。宠信朝臣,赏赐无度。他去世后,他的儿子查理一世即位,查理一世时期,与议会的关系更紧张。查理一世也打破政治规则,不经议会,擅自征税,同时多年不召开议会。因为王室没有常备部队,平时治安由民警或民军维持,因此查理一世的专政一旦遭到反抗就不稳定。
斯图亚特王朝早期,英国经济和社会进一步发展,同时因为人口剧增,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海外探险变为海外殖民,和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产生矛盾。英格兰和苏格兰想爱尔兰移民也在合格阶段。因为北爱尔兰的部族首领迪尔康奈伯爵勾结西班牙败露,被迫出逃,詹姆士一世趁机没收了他的土地,同时向英格兰、苏格兰移民出售。北爱尔兰与英国的向心力如此之强,历史因缘在此。
查理一世统治前期,11年没有召开过议会。但因为宗教问题。苏格兰国教是长老教,与英国国教不同。英格兰命令苏格兰更改国教,导致苏格兰出兵反对。为了发动战争,筹集军费,查理一世召开议会,但遭到议会反对,国王逮捕议会领袖未成,逃亡英格兰北部,内战开始。
英国内战在中国大陆传统的历史教科书都被定义为资产阶级革命,但实际上双方的阶级构成相似,都包括贵族、乡绅、农民、市民等,双方领地也犬牙交错。但双方的宗教主张截然不同,凡是支持国教的都反对国王,反对国王的都支持议会。某种意义上英国革命实际上可以叫做清教革命。
战争初期,议会军队节节失利,直到克伦威尔出现。克伦威尔带领军队,与苏格兰一起打败了查理一世。查理一世投降,但和民军谈判未成,又出逃并获得了爱尔兰、西班牙的支持。在克伦威尔带领下,再次被打败,查理一世被处死。内战议会胜利,英国进入共和时期。但议会和军队又产生了矛盾,克伦威尔解散议会,自立为护国主,向各郡派遣军事长官,进行独裁统治。某种程度上讲,克伦威尔时期是英国的军政权时期。
这个期间重要的文件有《建议要点》、《人民公约》等重要文件。《建议要点》提出宗教信仰自由,《人民公约》则提出主权在民的观点。
克伦威尔统治时期,议会与军队矛盾突出,军队组织残缺议会,对各郡实行军事统治,横征暴敛,与国王时期比,权力更加缺少约束。残缺议会提出让克伦威尔即位国王,权力受议会制约,但被其拒绝。不久,克伦威尔病逝。他的儿子即位后不被军阀承认,很快退位。军队本身也不团结。于是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查理二世即位。
英国内战时期,战争局限在部分地区和人民,对英国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不大。议会先是没收了王室和贵族土地,但允许赎回。王党以原价1/10的价格赎回了土地,因此内战对土地结构影响也不大。相反,内战巩固了大土地阶级的利益,约曼农等消失,变为城市劳动者、新兴职业者等。内战改善了英国的交通,促进了英国的一体化。同时也促进了经济发展。制造业特别是军事制造业发展突出。英国的海外扩张也加剧,英荷先后进行了7次战争,英国的海上霸权逐渐确立。文学成绩比较突出的是约翰弥尔顿的《得乐园》、《失乐园》等。著名的作品《利维坦》也是这个时期的著作。利维坦总结英国革命,提出当等级社会秩序被打破时,维护社会安宁需要更强大的专制政府统治。
查理二世复辟后,没有执行报复政策。议会宣布大赦,只有11人被判死刑。议会的权力终于得到确认。新议会成员主要是王党贵族和国教支持者,被称为骑士议会。由此开始排除非国教信徒。议会中以查理二世的继承人是其私生子约克公爵,还是其弟弟詹姆士一世,分为两派,保守派是托利党,主张约克公爵的是辉格党。以后发展为英国的工党和自由党(约克公爵是新教徒,詹姆士一世则信仰天主教)。
查理二世去世后,继承王位的是詹姆士二世。部分辉格党贵族反叛,被其镇压。此后天主教活动在英国逐渐恢复,甚至成立了宗教法庭,詹姆士二世还建立了常备军,支持詹姆士二世的托利党也开始担心。英国贵族最后迎接詹姆士二世的女婿,荷兰的奥兰治威廉回国成为英国国王威廉三世,詹姆士二世逃往法国,称为光荣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