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场里的人生
随着年岁增长,我喜欢去菜市场买菜,相对于超市,菜市场更有人间烟火气,热闹的吆喝声,夹杂着鱼肉豆腐等的味道,熙熙攘攘的人群,莫名是一个让人觉得安心的地方。
据我观察,大部分的摊贩都是夫妻经营,或者父子经营,这是一件辛苦的体力差事,没有劳动力不行。每天凌晨2点左右男人就要去拿菜,大浪淘沙,或者和别的菜贩一起抢购蔬菜,一大筐一大筐往车上搬,清点付好账后运到菜市场,,五点左右,女人已经在等候了,一种一种蔬菜码好,怎么摆菜应该也是有讲究的,每种菜价脑子里过一遍,这时候如果早,那就赶紧来一份早饭,吃饱肚子好干活,6点以后顾客就陆陆续续来买菜了,遇上忙的时候,一早上顾不上吃早饭。这中间也许会有饭店的订单过来,需要按照要求配送,那还要开车或者骑着小电驴去送菜。中午时分,可以喘气歇一会,自备锅具在菜摊旁煮点饭菜,吃完以后,一般男主人就回家休息了,毕竟凌晨还要起来。女主人依然守着菜摊子,一直到晚上7点或者8点,一天的菜卖的差不多了,收拾收拾回家。这样的日子不是一天两天,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所以说这真是一件苦差事,但是相信回报也是对等的。
菜贩们也需要灵活的脑子和麻利的手脚,顾客多的时候,要一边忙着称菜算价格,一边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注意着围绕自己的四周的菜摊上是否有人偷偷拿菜,还要回答这个菜多少钱一斤,那个菜什么口感,怎么烧之类的话题,还要指着哪里让顾客自己寻找需要的某种菜。一边脑子中飞快地计算好这一位顾客的总菜价,这中间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报菜价不能报错,算更不能错,错一次,不管损失的是自己还是顾客,都会给人留下不诚信的印象。哦,这么一个场景换做我,估计早就手忙脚乱搬救兵了吧!
各个摊主们性格也迥异,但是想要长久做生意,必须得十分的热情,一个菜摊的女主人嗓子哑了以后好久都不肯好,我说你吃点药?她说没用,一天说话太多了,好不起来。每天早上路过她菜摊的,不管买不买菜,她都会笑容问候一句:阿姨你来了?美女你早啊?大叔来点什么菜?那个热情的架势不买菜都不好意思绕过她。也有不那么热情的,你在观望哪种菜的时候,她凶巴巴来一句:要什么菜!瞬间想买菜的欲望都没了。还有的菜摊主很喜欢唠嗑,那也源于对菜的生长十分熟悉,有一对夫妻自己承包土地种菜的,每次去买菜,女主人都很热情地介绍,现在地里什么菜长得怎么样,什么菜刚下苗子,什么菜来不及摘……让你觉得鲜活的土地气息都被他们搬进了菜市场。
不管从脑力、体力还是服务程度来说我都很佩服菜场工作的人,她们中不乏有比我还年轻的小夫妻们,也有中年夫妻们,吃苦耐劳,笑容可掬,我自问我是做不到她们这样的。我是一个懒人,每次买菜就选其中一家,菜摊主是一个年轻的女人。我刚开始买菜也没有经验,从来不问菜价,一是对菜价不敏感,其次总觉得吃的东西问了也还是要买,当然也主动不去买海鲜啊、大闸蟹啊、贵价海鱼这一类菜,老老实实买普通鱼肉蛋菜,反正是日常必需品,称就是公平的,所以不问菜价,选择自己需要的买了。因为不问菜价,所以女摊主就对我多了一份好感。去的次数多了,便颇受菜摊主人的照顾,有时候送个梨子,有时候多送个番茄。这样我也免不了会聊几句,刚开始限于这个菜什么口感,怎么做一类的问题,聊得多了,有一天有兴趣就问起了年龄,果然女摊主比我还小几岁,但是令我诧异的是,她有两个孩子,而且孩子都比我的大。女摊主便不好意思的挠挠头:在农村都是这样的,中学毕业就早早结婚了,有了孩子才出来打工。
后来再去,聊孩子就会多一点,同样都是一儿一女,当母亲的都是一样的心。她说出来南京工作,菜场卖菜是没有双休也没有节日,除了过年休息几天,平时都回不了老家,大的孩子已经在老家上学了,跟奶奶一起生活,小的孩子带在身边。因为租房子,没有南京户口大的孩子无法一起在南京上学,而小的孩子常年跟着父母,不知道有姐姐的存在,回家看到妈妈分享母爱给姐姐还特别气愤,而大的孩子认为弟弟在父母身边把该给她的爱都抢走了,也十分讨厌弟弟。她苦恼于生了两个孩子但是孩子之间一点也不亲。大孩子因为长期不在身边,也不愿意听父母的话,管教严厉有点内疚,管教不严就觉得父母不负责,种种苦水,旁人听来确实辛酸又无奈。恰巧那时,我也因为家庭原因把小孩子留在老家给妈妈带,我对于孩子分开两地以及作为母亲的无奈感同身受,我们俩聊着,竟然眼睛都泛起了泪光。走出菜场,我心想,我们虽然不同的工作,不同的生活状态,人类的感情是共通的。像她这样的菜摊主还有好几个,都是因为养家不得不离开老家,离开孩子,一边工作一边放不下孩子。网络有一句话:孩子,扛起了工作陪不了你,放下工作拿什么养你!
期间的母亲来帮我们照顾家庭,我有一两年不再去菜场买菜,最近母亲不来了,我又踏上了买菜的道路,我去鸡摊,鸡摊主说:哎呀,老主顾好久不来了,我去买菜,菜摊女主人也说:你有两年没来了吧?卖菌子的老爷爷依然还是那位老爷爷,买鱼类的大姐依然还是那位大姐,浓浓的烟火气扑面而来。我和菜摊主聊了聊近况,她在南京安家落户了,小儿子已经上一年了,大的孩子因为小升初不方便转学没有过来,说到孩子们,她依然无奈地说:管不了,不爱学习,贪玩……南京有个家了,这是一件好事,我也为她高兴,但我也没办法好好安慰,只能说一句:孩子会有孩子自己地选择,我们也管不了那么多,多么苍白无力地话语!
孩子们都上学了,我们还是日复一日地忙碌。菜场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人生,也许故事中有眼泪,有欢笑,但每一个都是吃苦拼搏的人!
-
波若海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19 16:1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