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成长笔记:我以为准备好了,其实并没有
又是9月开学季。回想起自己在美国留学第一个学期的各种糗事,庆幸自己终于学完毕业了。写下在留学课堂里的种种问题,以及怎么应对的。算是记录自己的成长。
1. 和当地学生组成小组讨论,遭遇“社死”。想加入讨论,却找不到切入点。
2. 同学blabla说了一大堆,结果我只听懂了几个关键词?😭
3. 我默默打好了腹稿,鼓起勇气说了1分钟,结果同学安静如鸡没有回复。
这些“症状“跟了我2个学期,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真的是非常后知后觉。
我对自己的心理解读:
1. 用外语和母语者在一起聊专业内容,紧张不安的情绪油然而生。既担心语言表达不地道,又担心不能完全听懂对方说的,还可能紧张自己说得不够专业。总之就是,手心后背腋下全在出汗。
2. 非常关注自己的表达,以致于不自觉忽略了倾听,然后很难真正进入对话中。对面同学可能觉得自己只是个工具人听众,彼此无法碰撞与共鸣,于是讨论交流陷入了死循环。例如,我的一个同学说了一通自己为什么反对学校用标准化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工具观点。我忙于准备自己的观点,接不上话,只得硬着头皮说:我赞同你的立场。我的想法是学校老师需要什么样的资源与培训……然后同学就安静如鸡了。
3. 我不自觉地把课堂的交流讨论当成了四六级英语或托福英语听力题,以为只有100%听懂了才能答题。这也是多年应试英语学习的后果。后来我意识到,面对面聊天很多时候是即时的、随机的,不可能像主题演讲一样逻辑递进、详略得当。体会对面同学的表情、语气、情绪、肢体动作,其实能很大程度上缓解用第二外语聊天的紧张与不适感。
解决方法(经过痛定思痛,各种找朋友及上网求助,终于摸索出了自己的方法)
1. 抛掉非母语人士的语言羞耻感,为自己争取公平的学习机会。向教授同学表达作为非母语人士在课堂讨论中的需求。例如,我选了一个很喜欢的教授的课,开课前发现班里几乎全是本地学生,华人面孔加我只有3个。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小组讨论社死情况(不要问我是怎么知道自己会社死的,经历了太多),我写了封邮件向教授求助,说明了2个需求:一、我希望在课堂自由发言环节能有30秒到1分钟的个人thinking time,因为我是非母语人士,组织语言和内容对我来说需要花时间。二、希望教授能把需要小组讨论的问题和相关材料提前一周公开,让我有所准备。忐忑不安后,教授回复了我非常长的一封邮件,告诉我没问题,她很感谢我主动沟通自己的需求,而且她认为这些是有助于让所有人都平等地参与到课堂中的。甚至,她还主动提出,如果我有什么需要单独指导的问题,她可以给我一对一地辅导。啊,业界良心啊,不愧是我喜欢的教授!
2. 练习自我觉察,上课前问自己一遍:如果我只是认真听同学的小组发言,不去忙于准备自己的发言,我会损失什么?答案是,最差的情况就是我不用自己准备一段发言,认真听认真向对方提问就行了。
3. 带着好奇心,把课堂讨论当成人与人的交流,而不是去参加托福听力考试。我会提前准备几个问题:do I agree with their opinion? Why or why not? In what way they surprise/excite/irritate/empower me? 甚至可以直接关注对方的情绪和自己的情绪反应。在某次小组讨论开始前,大家照例寒喧,我说了句临近毕业,又要找工作又要做结业考试,感觉好焦虑,换得了同学的一致声援,大家迅速进入了同一个频道。
愿在不同文化中生活的伙伴们都能找到自己的乐趣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