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竟然是个蛤蟆精?
你知道吗?
其实,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
到了唐代才成为全国认定的官方节日。
赏月、放小长假的习俗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
据说,乾隆过中秋的时候,
生日节日一起过,全国放假三天,
连轴看戏八小时……

中秋节,我们为什么要吃月饼?
嫦娥,竟然是蛤蟆精?
《静夜思》里为什么会有两个“明月”?
……
关于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
南京大学李晓愚老师钻研多年,颇有心得。

李晓愚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说故事》栏目
讲述传统文化故事
一起来听听博学多才的李老师讲述
有关中秋、有关月亮的,
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儿吧~
中秋节的起源是什么?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民间有各种说法,像什么嫦娥、玉兔、蟾蜍纷纷登场,但这些只是传说,当不得真。目前比较靠谱的观点是:中秋节是在祭月风俗的基础上形成的。
古代的帝王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传统。为什么要祭祀日月呢?

用汉代经学大师郑玄的话说,“王者父天而母地,兄日而姊月,故常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帝王自命是上天之子,自然要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以日为兄,以月为姐。
帝王祭拜天地日月,一来是寻求它们的庇佑,二来也要向世人展示自己对父母有多孝敬,对兄弟姐妹有多友爱,这就是儒家所说的“孝悌”。
祭月是天子的盛大活动,普通百姓虽说沾不上边儿,但心理上还是受到很大影响。大家暗暗琢磨:虽然没资格把月亮当姐姐祭祀,但是拜一拜,求它保佑总可以吧。于是民间逐渐兴起了拜月的风气。
古人拜月有求团圆的,有求姻缘的,有求美貌的,还有求考试过关的。

据说战国时齐国有个超级丑女叫钟无盐,她年幼的时候曾虔诚拜月,长大后因为品德出众被选入王宫,但因为长相实在难看,始终未被宠幸,某年的中秋夜她又在宫中拜月,偶遇齐宣王,大概是月光惹的祸,齐宣王居然把她看成了绝世美人,决定立她为后,等天亮看清楚,想收回成命已经来不及了。
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
关于月饼的来历,民间有各种传说,其中人气指数最高的一个版本跟元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有关。
据说元朝皇帝为了加强对百姓的统治,规定每十户人家设立一个“管家公”,意图很明显,就是要时时刻刻监控百姓,防止百姓有造反的举动。
这些管家公仗势欺人,百姓实在忍无可忍,偷偷跑去找朱元璋的起义队伍,请求他除掉管家公。朱元璋很为难,这些管家公人数众多,又散布在百姓中间,很难一举清除,而且官兵搜查严密,消息也不容易传递出去。

这时候军师刘伯温给出了个主意,他让人放出风声,说老天爷要降大难于人间,想要幸免就得在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对月吃饼。
于是大家争相跑去糕点店买饼,等把饼掰开一看,里头有张小字条,上面写着:“中秋子夜时,齐杀管家公。”
百姓感到奇怪,悄悄一打听,发现家家户户的饼里都有这么张字条,于是一起拿起菜刀、棍棒,将管家公打得落花流水。为纪念这次起义的成功,朱元璋在建立了大明王朝之后就下令每年中秋节吃月饼。

把月饼的起源与军事谋略挂上钩,听起来惊心动魄,不过这毕竟只是传说,可以娱乐,不能当真。月饼当然也是饼的一种,要追溯它的源头,就要从饼的历史说起。
月饼的老祖宗其实叫“胡饼”,汉语词汇里但凡带个“胡”字的东西多是从西域传入的舶来品,像胡萝卜、胡椒、胡麻、胡桃等,胡饼也不例外。
胡饼在中国非常受欢迎,到了唐代人们还在饼里加上馅,使之更加美味。到了宋代,朴素的胡饼摇身一变,成了风雅的月饼。
嫦娥,竟然是蛤蟆精?
有一年我请一位美国朋友来家里过中秋节,晚饭后我们坐在一起赏月,我就跟他聊起了和月亮有关的种种神话传说。
他不解地问我:“世界上有那么多动物,中国人为什么偏偏选择把癞蛤蟆和小白兔送到月亮上去呢?小白兔倒也罢了,蛮可爱的;癞蛤蟆多恶心,嫦娥天天看见它,不会倒胃口吗?”
我把原因跟他说了之后,他吃惊得下巴都快掉下来了:蟾蜍之所以在月亮上,是因为它根本就是嫦娥变的。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王母娘娘那儿求来的长生不老药,直接奔到了月亮上。
据西汉古籍《淮南子》中记载,她“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就是说嫦娥化身为蟾蜍,成为月亮之神。

对于绝世美女变癞蛤蟆的典故,我的美国朋友表示难以接受, 我就告诉他:“你们西方童话里不是也有王子变青蛙的桥段吗?可见这种人兽互变是神话故事或者童话故事的惯用套路,没什么稀奇的。”
他继续追问:“是不是因为中国人特别厌恶那种背弃丈夫的女人,所以就把嫦娥变成丑陋的癞蛤蟆以示惩罚?”
这完全是以今人之腹度古人之心,要知道蟾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吉祥如意的化身,古人认为蟾蜍能活三千年,是长寿的象征;而且在汉代及其之前,蟾蜍就一直被认为是 “月精”,月中之神。
一首诗出现两个“明月”?
我们可能背错了一千年
有一首诗,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李白的《静夜思》。
这首诗一共只有二十个字,但怎么“明月”一词会出现两次呢?不是重复吗?我跑去问语文老师,她严肃地告诉我:“伟大的诗人必然不拘一格。”说实话,这个解释不怎么让我满意。

在日本读初中的一个华裔学生发现日文文献中的《静夜思》居然与他从小读过的不一样。这首诗在日本也家喻户晓,其版本是:“牀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除“牀”“床”二字相通之外,还有两处不同,咱们的“明月光”到日本成了“看月光”,“望明月”则成 了“望山月”。
这个学生写电子邮件向中方学者询问,学者们查阅历史资料后发现,原来我们耳熟能详的《静夜思》是明代人窜改后的版本,而流传日本的版本与宋代的刻本完全一致。宋人推崇唐诗,加上距唐年代相近,误传差错相对较少,应该是准确的。

这一意外发现总算帮我解除了小时候的疑惑,原来李白的诗里根本没有重复出现“明月”一词,而且李白当时一定不在室内,因为他只有在院子里才能看见山头的明月和铺满庭院的月光。
本文摘自李晓愚《风物的故事》,有删减
译林出版社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译林出版社2025年度新书发布(少儿篇) (4人喜欢)
- 译林出版社2025年度新书发布(新知·科普·艺术篇) (14人喜欢)
- 译林出版社2025年度新书发布(人文社科篇) (16人喜欢)
- 译林出版社2025年度新书发布(类型文学及其他篇) (24人喜欢)
- 译林出版社2025年度新书发布(中国文学篇) (1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