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蜊糊汤(作者:孔新颖)
伏天里,我们乡下有一例极为爽口的汤——阿蜊糊汤。阿蜊①,这是我们山里人对河蚌的叫法,糊汤的主要原料就是阿蜊肉,擂了少许山芋粉,上面漂些清绿的韭菜叶,按各家的口味加上些佐料,极其鲜美。前几日,街坊国祥放龙虾,顺带摸了些阿蜊回来,烧了一锅糊汤,端了一盆给我,就被我和妻子喝得精光。
从前的乡下,孩子不仅多,而且都是放养的。在最热的天气里,一吃过午饭,大孩子们就如同脱缰的野马,一人带一只木质圆脚盆,涌向村外的池塘。村庄周围所有的池塘都是我们天然的泳池,木质的圆脚盆就是我们的救生圈。大伙在齐腰的水中,用手扶着木盆,双脚用力打水,身体就自然浮起来了,练习的次数多了,也就学会了游泳。
如今看来,在池塘里游野泳真是个危险的事情,不过在那时,孩子们下塘有一个似乎很正当的理由,那就是摸阿蜊可以给家里改善伙食。那个年代不过年不过节家里哪里舍不得买肉?孩子们下塘摸阿蜊,锅里总算有了点荤腥。
大伙在池塘里疯够了,才开始办理正事——摸阿蜊。胆小的围着池塘边上用手摸,胆大的站在齐胸的水中用脚踩,踩到了一个,先深吸一口气,一个猛子蹲下去抠上来。有时扣上来是个石头砖块,惹得大伙哄笑。那时池塘里,除了阿蜊,还有蚬子子、蛏勾勾这些小一点的蚌类,这些也是可是吃,可以做糊汤的。摸得的阿蜊就放在木盆中,在水里推着走。二三十个孩子不到一个钟头就可以将一个池塘摸个遍。其实村里的池塘哪里深、哪里浅,大家都知道大致方位,因为每年生产队积肥需要塘泥,会将池塘水抽干挑塘泥,池塘水底的地貌就会展示在大伙眼前,我们就牢记在了心里。一个池塘摸遍了,大伙就会浩浩荡荡地转移到下一个池塘,直到摸够了做糊汤的阿蜊。
摸好的阿蜊,养在家中大脚盆里一晚,第二天上午破阿蜊,打理阿蜊肉,心里美滋滋地盼着中午做一盆阿蜊糊汤,那时,觉得世上没有会再比阿蜊糊汤更鲜美的汤。
①阿蜊,就是茅山东麓西旸一带对河蚌的称呼,方言读作ɑ22ȵi23 ;也叫做阿胄,方言读作ɑ22zei23(ɑ22ʦei23)。
2021年9月4日发表于茅山民俗文化研究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