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信仰者的旅居生活
或许你会以加入国内一些作家协会为傲,并喜欢参加各种活动,如采风等,这对于志同道合的作家们,可以形成自己的朋友圈,这对于推动文学事业发展,自然也是好事。但是放眼世界,目前还没有出现具国际包容性的“国际作家协会”或者“世界作家协会”,又或者“联合国作家协会”等,这就足以见得这种协会的局限性,也说明作家和协会是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的,因为作家这个行业是特殊行业,不需要大集体的呐喊,有的是注重个体的独立性。
但话又说回来,作家是不需要为政治色彩重的大圈子协会所左右,但须有小群体间一种合作无间的俱乐部。事实上,现在很多国家的作家在他们各自的写作或者文学圈里,都有着属于他们的写作俱乐部,这种俱乐部叫作写作营。很幸运最近拜读了孙未女士的新作《卡斯塔里漫游史》,以她作为写作营的一分子为切入点,十分珍贵地透露了她在国际写作营的点点滴滴,丰富了华语文学的题材。
整体而言,这本书是作家写关于作家们的故事,是作者自己的旅居或者工作纪实写作。事实上,这样的题材是大有作品在的,但这一次作者的新颖的视角是在于关注“写作营”这个派头,这就算是在文学圈中的写作也是少之又少的,而这一次作者就以第一视角去展开了对写作营的纪实之旅,凸显了作家们所信仰的、所追求的精神世界,这个精神世界就是“卡斯塔里”。
乍一看书名和目录,或者你会将此书归纳为旅游读物,但事实上这是关于文学的散文阵型,它不是简单介绍世界各地的目之所见的景点,更不是成为读者出游的旅游指南、宝典,而是引领读者去窥探作家群体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
全书有六十多篇散文随笔,是作者近十余年来应邀参加世界各地“国际写作营”时所记录的生活的点点滴滴。在介绍这部书之前,有必要说说这个“卡斯塔里”的来源。或许你会觉得,卡斯塔里不就是世界上某个国家的某个城市嘛,如果你这样想就是大错特错了,它可不是布拉格、佛罗伦萨、维也纳、威尼斯等,它是一个乌托邦似的精神王国。它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创作的长篇小说《玻璃球游戏》里的修行地“卡斯塔里”。
话说该小说讲述的是发生在22世纪的卡斯塔里,这个与世隔绝的国家的卡斯塔里人都是知识界的精英,是人类文明的保护者,他们组成一个教团,为全国培养精英人才。主人公克乃西特就在这个教团里展开了入世又出世的故事,从而说出作者对世界和文明的命运以及艺术命运的思考。小说融合政治评论、历史著作、诗歌和传说等多种体裁于一体,独具特色。

而回到21世纪的今天,作者就将自己参与国际写作营的见闻写成了这部书。名为《卡斯塔里漫游史》,自然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作者所经历的写作营,就是理想国“卡斯塔里”真实、具体的存在。真实世界的国际写作营遍布地球每个角落,远离世俗,供被遴选的陌生作家居住、冥想、堕落或升华、信奉或逃离……更重要的是,作为写作信仰者之一,作为写作营整体的一分子,作者在这部书中,也如黑塞一样,写出了对新冠疫情之下世界和文明的命运以及艺术命运的思考,此书也融合了政府成分,欧洲人的日常,以及诗歌和写作营项目的介绍,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国际化的职业作家到底每天都在干些什么。
在这部书,我们可以读到作者与汉娜的真挚的友谊,以及志同道合的写作伙伴关系。而在“卡斯塔里”这一部分中,其中在《往瑞典去》一文中提到的口传古趣一事,是十分值得一说的。因为,作者所在的写作营就是古趣的集大成者,他们没有工作手册,都是言传和身教的,这就说明了这种职业化的群体与众不同的地方。而该文中,我尤为喜欢作者以小说笔调生动刻画了汉娜的形象。另外,我也十分赞同,作家内心对食物的要求都很讲究,只是不愿意花时间下厨。
通过在写作营与汉娜的相识相知,透过汉娜自律的生活方式,也道出了写作营为什么与《玻璃球游戏》里的精英文化相似,因为写作营本身就是知识分子(作家)的圈子,他们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才能专注精神生活,和精神层面的工作。由此我们大概了解了真实存在的写作营的概况。
随后在《往英国去》就讲到了写作营另外一个英国诗人、作家马修二世。写他如何鄙夷畅销文学,如何肯定真诚的作品。喜欢马修二世那句“但凡不能卖出几本的书,再差他们也认为有可取之处,这些作品至少很真诚”,这对于任何一个文字工作者都应该有所启发。而在《往美国去》一文中,因为作者在写作营待的时间久了,就开始分析了国际写作营的利和弊,一方面,加入写作营给了作家一个自我认识、自我定位更清晰的机会,由此作品更宏观,但另外一方面以为条件好,也会滋生不劳而获的念头,这就是说明写作营的作者应该不忘初心,不贪图享乐,而要做一个虔诚的写作信仰者。
说了很多关于国际写作营的入会条件以及待遇等事情之后,在《往丹麦去》终于道出了写作营的义务和工作了。除了完成定期的文学项目,那就是应邀到大学做讲座,参与图书和文学节,做朗读、做访谈,参加会议和文学谈论等,虽然会繁忙会累,但都是兴趣爱好所在,于是就让很多文艺爱好者热衷向往这样的生活或者职业方式了。在写作营中有欢喜,也有不欢喜的,那就是作为本来是写作志同者汉娜她不干了,在《往希腊去》我们读到了汉娜离开的原因,因为她重归家庭生活了,虽然这对于作者而言难免会失落,但欣慰的是汉娜为她留下了宝贵的写作营的资料,让作为不忘初心的文学信仰者的作者继续走下去。随后就读到了非洲的清凉,阿尔卑斯山下音乐会的乐曲的美妙,等等。
而再接再厉,作者继续享受写作营带来的待遇和义务,为读者介绍了瑞士那八卦的民风,她还见到了罕见的美丽的小鹿。其中在介绍瑞士民风中,介绍了瑞士情侣是允许“半开放”的模式的,充分体现该国开放的特点。作者还介绍了她在苏黎世与欧洲最著名的歌剧演唱家为邻的故事,也介绍了作者在写作营之外遇到欧洲青年的故事,其中在《匈牙利的禅修爱好者》就讲到了奥妮塔,如大部分的匈牙利人在欧洲不算得志一样,奥妮塔在情路上也是不得志的,还写到她喜欢掌控全局,使得作者为躲她要去图书馆工作,但作为泰国禅修爱好者的奥妮塔的虔诚,似乎也让作者在她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自己又何尝不是写作路上的修炼者呢?
随后在“爱尔兰的葬礼”部分就讲到了作者朗读自己作品的意义,作者说,作家未必外向,作家的声音表现力未必最强,语音语调也未必比播音员准确优美,但是当他们朗读自己的小说,他们的表现方式是任何人都无法模仿的。另外在作者的义务中参加了诗歌会,如在《参加日常诗会》和《东道主帕特先生》还收入了优美的诗歌。而有趣的是作者经历的爱尔兰的葬礼一事,这说明了爱尔兰市民间是小圈子文化。
随后来到“南半球的猫先生”部分,就讲到了作者旅居新西兰的概况,其中讲到新西兰人养猫和中国人养猫的区别。比如,文学中心主任一天只给猫喂一餐,还只是一平勺,而作者在上海、北京时所见的都是喂个不停的,这自然透露了养猫文化的差异,但在我看到,虽然新西兰的文学中心主任看似残酷,也是为了保持猫的天性,如保持定量的运动和捕食能力,也是有必要的(但感觉着实喂得太少了)。
而在“进化论”中,作者通过参观蒂帕帕国家博物馆的见闻,也如黑塞那样,道出了对世界和文明的命运以及艺术命运的思考。
之后,就进入了作者病痛的事情,再之后,就在最后的“在一起”部分中,写出了对欧洲尤以德国为主的新冠疫情的真实记录。其中《“第三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通信热浪》道出了德国人乃至欧洲人的返璞归真的交流方式,在疫情时期,坚持一周在社交平台说一句“你好吗?”是最为关切而实在的问候。此外作者也写了爱尔兰诗人帕特的政见,虽然他的八卦评论不足为信,却是作者记录欧洲疫情实况的方式。
而在关于欧洲疫情的部分,此书作者写得最动情、真情的就是要数《最后一块巧克力》了。因为高血压,作者进入了德国医院,短短14天,护士就给发错了五次药,作者这样的角度不是抹黑德国医务人员,而是希望德国医务人员在非常时期,更应该尽职尽责。当然她吐槽德国医院的伙食差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天天吃面包、肉肠、黄油、酸黄瓜,还有烟熏肉肠煮汤,也的确让作者没一口好吃的了,也是让人怪受罪的。
在这篇动情、真情的文章中,作者还侧重写了一个偷吃其他病人饭菜的病人,这在疫情期间自然是丑陋的一面,但也有美好的一面,就是病房里大家一起分享最后一块巧克力的情节,都是言之有情的。喜欢那段文字:“我们坐在夕阳西下的阳台……在落日余晖中散开去。”体现了疫情下,德国人大爱抱团取暖的真善美的一面。
还有其他关于疫情之下的故事,如作者在“禁足令”之下手工制作餐具,孩子们制作彩色的心愿石头,组成一条长长的石头项链,孩子们说的那些话语——“我是彩色的,为的是让你欢笑”,就说明了对新冠疫情之下世界和文明的命运以及艺术命运的思考,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童真而真挚的祝福。作为写作营的一分子,作者这些有着普天下之大爱的文章,和以身作则的善行,实为令人敬佩。
小时候,我喜欢玩某款网游,喜欢指示一个农民冒险地去开拓黑暗面积,以不畏危险的精神去刺探敌人的阵地,也了解这个世界的一切,如哪里有猎物、果子、金子、鱼儿等。而在这部书中,作者就是我喜欢的那个游戏中的那一位农民,虽然她不像在游戏中会有危险,但她为我开拓了视野,了解了国际写作营,和这个“卡斯塔里”王国里作家们所追求的理想生活方式。作者更是借着国际写作营之旅,去为人世间多写下一些真情的、动情的、有着普天下之大爱的文章,如关于猫、关于艺术展、关于疫情的部分,是一个写作信仰者在旅居生活尽了人文主义的义务,也是“卡斯塔里”之旅的终极义务。
关于国际写作营这样的题材,在华语语境中是比较稀少的,因此是难能可贵的题材写作。著名作家孙未,深入观察世界各地居民独特的生活方式,了解各国历史沿革和现实状况,写下一系列具有传奇色彩的异国故事,记录了欧洲诸多文艺青年的奇思妙想。有机会阅之,是读者的福气。
这部表面有着游记色彩的作品,事实上是一个作家对于写作本身的真实记录,正是作者有了丰富人生阅历和一定经济基础,并在文学上取得了被认可的成就,才得以成为“卡斯塔里”的一员,在作者旅居世界各地时所写的文字中,依旧富有独特的上海作家的时尚格调和中国人的道德价值观,她的作品自然有俏皮,但更有真性情的隽永元素在。在她的旅居散文中,体现了一种如黑塞一样的高远视野,来俯瞰这个世界。思想更为广阔辽远,格调自然更为高尚。
文: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