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动画片给孩子演绎《儿童教育心理学》第三章的内容
每个孩子都在追求优越感。教育者的任务就是把这种追求引向有建设价值和有益的方向,并确保孩子的努力追求给他们带来的是精神健康和幸福,而不是精神疾病和灾难。
是的,对优越感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即使号称要“躺平”的人,其实也是因为心里认可“躺平”这种生活方式比社畜要优越。
另一些孩子则是以优于别人为目标,并表现出令人不解的执着。通常,这种追求功利性过强,但这点通常会被人忽视,因为我们习惯性地助长孩子的雄心,并鼓励他们多加努力。但是,追求的目标太大往往会妨碍孩子的正常成长。雄心太大会给儿童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短时间
内他尚能承受,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紧张的心理压力会不可遏制地加剧。
小学的时候我妈会教育我,在班上选择一个同学作为心里的对手,暗暗使劲在成绩上超过他,这样会有学习的动力,很遗憾她没有得偿所愿,我懒得这样做。到了初中某次开完家长会,她回来对我说,XX,XXX那些原来不如你的这次都比你考的好,想想他们那副得意的样子,想想他们的妈妈终于有机会吹嘘炫耀,你是什么感觉?当时我被说得浑身发抖,只是很可惜,睡了一觉第二天我继续上课摸鱼。
这类儿童能够敏锐地感受到家庭对他们的期待。他们对这份期待总是怀着激动和紧张的心情,他们总是想着要超越别人,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这种任务是一种负担,但只要他们处于有利的情势中,他们就会毅然决然地选择负重前行。
然而除了娘还有爹,虽然他没有参与育儿,但在我成年之后直接把我从平常的环境中扔入了总裁班之类的“高端局”,并赋予了家族的使命,作者阿德勒说得对,“这种任务是一种负担,但只要他们处于有利的情势中,就会毅然决然地选择负重前行”,我不得不前行,在“肩负伟大使命”的鸡血与摸鱼本能的愧疚中来回横跳,直到跳不动躺平。
既然我们找不到完美的方法,我们也无法创造出尽善尽美的成长环境,那么对孩子过于热切的期望无疑是一件异常危险的事情。这些孩子在遇到困难时,他们的感受完全不同于那些没有不良心理负担的儿童对困难的感受。
是的,过去很多年我都能感受到,在做同一件事情时,感觉别人就是正常完成,而我要先花大概80%的精力来克服情绪,再用20%的精力完成任务。如果生了孩子之后,还是按照固有的思想来养育孩子,又让她重复一遍自己没有必要经历的痛苦,那为什么要生呢?为了人类延续生命的伟大使命?滚蛋。
雄心勃勃的儿童只注重最后的结果,即人们肯定他的成绩。如果成绩得不到肯定,他们就不会感到满足。众所周知,在很多情况下,在遇到困难时保持心理的健康与平衡远比马上解决问题要重要得多。
女儿喜欢和我一起看《龙珠》动画片,我们是从最后一部往前看的。刚巧看到了龟仙人教导悟空和小林参加天下第一武道大会的目的不是为了打败别人争第一,而是知道自己能力的界限,不断地超越自己。

贝吉塔作为赛亚人的王子,一直雄心勃勃要称霸宇宙,但被孙悟空打败后再也没有战胜过他,悟空成了拯救世界的英雄,贝吉塔之后的人生目标只剩下打败卡卡罗特(悟空别名),甚至杀了好多人来逼孙悟空和自己决斗,然而到死都没超越,江湖称号“悲剧塔”,有一段时期,我觉得自己就是悲剧塔。
“看到了吧,知道为什么贝吉塔当不了宇宙第一吗?”
“为什么?”
“因为他只想着战胜悟空,满脑子都是怎么打败他,打不过就生气,他的注意力都在别人身上,如果他小时候有龟仙人爷爷这样教导他,说不定能成功”
“为什么孙悟空能当宇宙第一呢?”
“因为悟空他的重点在自己的进步呀,他永远都是在和过去的自己比较,比如今天战斗力增强了一点点,啊,很开心了,明天又进步了一点点,又很开心,你看他之后打败了短笛打败了贝吉塔打败了弗利萨打败了魔人布欧,他有没有说,啊,我的目标就是要打败谁呢?”
“没有”“对呀,他只是在看自己是不是力量变得更大出拳速度更快,到时候不管谁来,打一架还可以看自己是不是真的进步了,是不是很高兴的事情呀?”
“是的”
“就像你一开始不会游泳,到现在游得越来越快,是不是很高兴呀?”
“嘻嘻,教练说我游的最快”
“对呀,你游的时候有没有看别人呢?”
“没有”
“那就是了,管别人游得快不快呢,自己专心游就行了”
“爸爸,你现在来演贝吉塔嘛”
瞬间进入角色
“特兰克斯(贝吉塔儿子),跟我一起去150倍重力室修炼!”
“不嘛不嘛,爸爸带我去游乐场玩嘛”
“混蛋!我的人生目标是打败卡卡罗特,怎么能把时间浪费在这种无聊的事情上!”
“爸爸,你的目标不应该是每天让自己进步吗?”
“对呀,我每天都在进步,就是为了打败卡卡罗特!”
“爸爸,你每天进步开不开心呀?”
“哼,还没有打败卡卡罗特,有什么开心的!难道每天进步就能打败他吗?”
“呃……也……不太可能吧,但进步了就会开心呀,就算打不败悟空叔叔,你还是开心的呀”
“嗯?是吗?”
“是的呀”

由于发布者的设置,不展示所有人的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