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 和 做
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思则罔
历数下来,我可能算是这句名言之中的前半部分。也算是我这段时间,粗糙内观反省自己之后得到的、对自己的结论。
举个例子:
对于爱情、对于婚姻、对于亲密关系,从我开始进行个人体验和分析,到系统学习心理咨询,我一直在理论层面分析自己,提出问题,并给出答案和解决方案:告诉自己在未来的关系中,怎样做,才能避雷不踩坑;怎样才能及时止损,不把代际创伤继续传递下去。
理论很扎实,方案很完美,看起来自己彼时彼刻像个完人——事实证明,一个“快完了的人”。所有的这些,通通都是纸上谈兵,都是一个人在心里进行的“沙盘推演”,却从未与一个真正的客体,在关系中,实践这些方案。也就缺乏了第一手的感触、体会和经验。更无需提醒,这是一种“虚假”的,还未出生就已经死亡的虚无关系——它紧紧围绕着自己的自恋展开,注定无法让自己得到足够的成长。
学习中,也是如此;工作中,更是如此。
再举个例子:
去年的一年,我的家庭、工作都经历了骤变,先后裸辞了2次。尽管在辞职赋闲的时候,并未让自己真正的“放空”。抱着对药物研发理论知识和临床研究的好奇,不停的看书、钻研理论;怀揣着对自己怀才不遇的忿忿不平,低声自言自语道:等爷“羽化成蝶”,分分钟亮瞎你们的钛合金眼。可在找到工作之后,实际操作起来,却变成了“作茧自缚”:8成左右的理论储备,真成了压箱底东西——嗯,仅仅是用来压压箱底、配配重罢了。
倒不是说“理论无用”这种虚无主义,但少了与环境、世界的互动、镜映,注定会变成一场自嗨——结合我的姓氏和单身属性——叫做“李狗嗨”也不为过。其背后个人的成长——无论是知识还是智慧,都相当有限。
敏感、内向、完美主义、善于自省的我,并不缺乏反思的能力。对于孔师傅说的“学而不思则罔”,也许不是我该担心的事儿。但天天陷入迷思,最终的结局也只能是梦回唐朝。这中间少的,是白驹过隙的当下,无论如何都蹉跎掉的、无法再找回来的第一手经验。
想
促成上面如此之多的“迷思”,是因为今早起床后,做家务时,突然感觉到后背发凉——如果这会儿我结婚了,周末都用来做家务,那我现在构想的那个“完美亲密关系”在哪里?它理想化,美妙,更是风花雪月一般的文艺生活:
用音乐、烹饪、咖啡、文学、运动、艺术构建的完美生活呀!我和她各自做着各自的事情,不经意抬头、目光接触、相视一笑,我煮咖啡你做饭,饭后遛弯运动。。。。。。
做
然后我看了看手上的橡胶手套,和碗池子里泛着泡沫的厨具,仿佛听见悉达多老师跟我讲:兄弟,你走神儿了、分心了;你当如是降伏其心!
喝一杯美味的手冲咖啡,你只需要、且仅有十分钟的时间,但前面的挑豆、烧水、器具准备、冲煮、清洗、收纳,可能总计要消耗掉二十分钟的时间。
合
愿景、希望和责任的内心建构是必要的,但那些看似“无意义”的“做”也是必要的。想,给了方向;做,才是这个方向上,走出来的路。
文字和语言,终究是苍白且无力的。此时此刻,回顾通篇表述,发现它们也无法准确的表达做家务时,我“背后发凉”的感觉:那是一种脚踏实地之后的空明之感,一种开了一点点窍的感觉,一种生活本该如此的一窥。就连现在,我都无法在感性层面,完整的回忆和恢复当时的感受。
这不是一种被动的屈服于生活而产生的“不得不”——因为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不是一个低头的人,而是一个刺儿头的人。
这更像是一种明了之后、选择主动接受和参与生活的态度,心中少了很多不满、委屈、愤怒、嫉妒。因为生活的现实,因缘际会,呈现的“相”,就是如此。
无非就是,抬头看看远处,然后继续披荆斩棘,“做”自己的生活,无限接近远处的“理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