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金收益管理角度谈一谈职场道路选择
这一两年正好是笔者跨越三十岁的时间阶段,社会从各个角度和方位对三十岁女性进行了焦虑“攻击”——婚姻,职场,甚至价值观。很感谢有一些优秀的女性能够不断刷新我对跨越三十的想法。今天这篇文章,是我集合了这一两年的经历与感悟,同时结合了身边诸多朋友的例子,觉得有必要给自己、也给有需要的朋友提炼一下我的一些观察结论。
笔者目前从事的工作是一级投资的基金管理工作,也是本文题目“基金收益管理角度”的由来。给不太熟悉的朋友科普一下,如熟悉的朋友直接跳过即可。这里说的通常是私募基金,当投资者(LP) 投资了资金到某一基金中,GP(基金管理公司)通常会收取两部分费用,一部分费用叫“管理费”,顾名思义是GP为了帮LP进行资金管理需要收取的费用,我们一级市场通常是本金的2%/年,管理费是一个固定费用,直接根据投资的本金可以推算出一支基金总共需要收取的费用是多少,而且每年提取,如期而至。另一部分费用叫“超额收益”,英文名为carry,通常是在GP和LP约定的收益基础上进行二八分配,能分配多少完全取决于GP能够为LP赚取多少收益。也就是和GP的赚钱水平息息相关,也是某一些GP能够迅速声名鹊起的原因,比如当年的红杉、高瓴。
从各位读者毕业开始,就会面临职业道路的选择。职业从不同的维度来划分,通常大家会关心的是稳定性和成长性,那就可以划分成稳定+慢成长,稳定+快成长,不稳定+慢成长,不稳定+快成长这几种情况。稳定+慢成长,和不稳定+快成长,可能是大家比较能一下子想到的一些职位,前者比如银行柜台、某些公务员岗位等;后者比如很多行业的销售岗,或者创业公司某些岗位等。聪明的读者朋友们一下子就能明白,其实这和企业性质、岗位性质两方面都有关系。好,再来看剩余的两种情况,不稳定+慢成长,其实这种岗位非常多,比如很多民营企业,没有人才培养计划,就会出现这种情况。而稳定+快成长,很多人都想要。但,笔者并不想给大家做静态的岗位分析,对于希望获取稳定且高成长的读者,我想提出一个更直接的观点:在保证自己收取年度“管理费”的同时,提升自己在职场上收取“超额收益”的本领也很重要,甚至重要性逐年提升。
很多金融机构,现在的人事培养体系也相对成熟,经常给应届生一种错觉;“我可以按照一条既定的道路晋升到xx职级”。可惜,这种幻觉会在一两年内,最多四五年内破灭。很简单,同时晋升很多人,随着职级的上升,概率越来越小。而恪守最开始的职业技能,是否能让你顺利升职?还是说其实有隐藏技能? 传统的晋升,或者跳槽,都是每年拿工资,加一些bonus,“高成长”也仅仅是某一类专业技能的增长。因此,这类的我都称之为“管理费”模式。每年固定收取,并不靠真正的赚钱本领来赚取超额回报“carry“。
经常接到朋友咨询,问我跳槽的建议。这一两年,我经常轻轻叹息,颇有“殊途同归”的感慨。跳槽的原因,要么是感觉枯燥了,没有晋升,要么是人事关系不和谐。这一类的跳槽,本质上是一样的,就是迁移一个工作场地,如果换个年代,就是说“换个厂子上班”罢了。但有一类朋友,他们策略就不一样了,他们会思考行业里面业务的逻辑,真正赚钱的技能,管理自己有限的时间、精力,未来就有机会去收取别人的“carry”。说得再具体些,当你的视角从挣工资转向帮某一公司提高盈利水平,或者提升盈利效率,或者改善盈利的某些性质,你的努力通过一定特定有效的方式展现给公司,那你就有机会分享该公司的盈利。
不论是什么类型的公司,本质上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在职场上,如果不懂得换位思考,只考虑自己的得失,是走不长远的。已经换位思考,但不会清晰有效表达自己,或者自己的技能远远不够,依然是达不到希望的效果。而这些,是需要大家长远动态思考,并一步步实现的。
与君共勉。
-
玄鸟西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9-13 11:5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