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地理之我见
今天第一次在电子地图上看宣城,发现它其实消除了宣城地理带给我的神秘感。
我对宣城地理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十几年前,这十几年间回家其实并没有改变这种印象,它仿佛一种迷雾效果:去过的地方在脑中就比较清晰,没去过的地方就在一团混沌的迷雾中。比如我上过一年的第二幼儿园,在我们家老房子的西面,走过西林小区一片卖早点、卖菜的就到了。往二幼的南边过了马路有个小公园,小公园旁边的老住宅楼里有个补裤子手艺很好的老奶奶,一直到大学我妈都会把我穿破的裤子拿去补。一直往南地势会越来越低,通过一个铁门到了一个窄窄的台阶,下了一个大坎子后就是梅园新村,这个小区南边临街的有一排别墅。别墅在宣城是很少有的,有个朋友就住在其中一栋里,我爸说以前也不贵,他们家应该是因为家里做生意的条件好一些,所以很早就买了。从别墅过了马路就是我们后来住的美都新城,美都新城的东面是梅溪公园,是梅家的老坟山,一进公园门就是梅尧臣的像,我妈有时会在塑像前面的广场跳舞。
这就是从老家到新家的路线,当然很熟悉。但是幼儿园的西边呢?我从来没有往二幼的西边走过一步,印象中那个方向应该是老住宅区,没有卖早点的。可是这条路往西通向哪呢?不知道。很长一段时间,对我来说世界的极西就在二幼那里。空间上讲,二幼以西就好像是时间上的创世纪以前——如果可以讨论创世纪「以前」的话。我也曾问过大人,那条路通向哪里?回答里好像有「文鼎中学」之类的。文鼎中学我是知道的,偶尔能听说谁谁谁中考成绩不太好上文鼎了,或者是上不了文鼎之类,但我从来没有去到过,没有看过它的大门,不知道校名是电脑字体的呢,还是什么人手书的。所以这个答案消解不了二幼以西带给我的空间上的神秘感,只能重增神秘感。二幼以西不是虚无,但是是一片混沌。
如果要我回忆宣城地理,那么我总是没有一幅完整地图的印象,到过的地方当然是很多,但他们都像是迷雾地图里一个个敞开区域——或许就像是海德格尔说的林中伐木开辟出来的Lichtung那样。这片森林的全貌怎么样?不知道。不过「全貌」这个问题,也许是有了飞机、照相术以后才会产生的问题。
墨尔本给我的空间印象则完全不同。一开始我就用电子地图探索它,去过一个地方以后经常还会标记下来,于是就得到了这样一张地图:

这张地图我再熟悉不过了,这不是一张有迷雾的地图,因为我丈量过它的很多角落。没去过的地方并不是在混沌之中,而是处在光明的包围之中,因为它们不过是地图上的一些点、一些区块。它们对我来说没有神秘感,只要搜一下开车过去要多久就行了,如果不好停车,那就坐电车好了。
不过其实在墨尔本我也曾产生过类似「二幼以西」的疑问。我曾经住在墨尔本北区的悉尼路边,悉尼路从市区一直通向北边,像一条射线从墨尔本辐射开去。它通向哪里?是不是真的通向悉尼?我曾经这样问过一个经常往返悉尼墨尔本的朋友。毫不意外的,它确实是通往悉尼,从悉尼路往北到了头就是Hume Freeway,可以取道去悉尼。这下它最后一点不确定性也没有了。悉尼路,这条在地图上看被标成深黄色的辐射到北边的干道,确实就像它名字显示的那样,是通往悉尼的。我几乎能想象是怎么开到它的尽头,怎么上高速,怎么开八九个小时到悉尼的。没有试过,但也不需要试了。
所以当我今天第一次在电子地图上看到宣城时,我就想看看那条连接了老家、早点摊子、菜市场、二幼的路往西到底通向哪里。首先,原来它叫叠嶂西路,我一直以为叫叠嶂中路。原来叠嶂西路两边什么有意思的东西都没有,基本就是住宅区,拐两个弯后汇入昭亭北路。昭亭北路,不就是那条通往敬亭山的路么,每年春游走的都是这条路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