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小区里的孩子都开始做感觉统合训练了?
很多家长认为:“接受感统训练的孩子都是有毛病、有缺陷的孩子”、“我的孩子很好,没什么问题,不用接受这个训练!”
可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常听到一些家长说自己的孩子挺聪明的,玩游戏一学就会,电脑甚至比自己用的溜,可是学习上却显得吃力!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专心、小动作多、写作业磨蹭、阅读困难、常读串行、计算马虎……

虽然这些问题可能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但经过很多研究发现,导致这些问题的最大原因是因为孩子基础能力构建不足所导致的。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原因及案例
孩子不乖,其实是感觉统合出问题。
很多时候,家长都会把孩子的问题,归因于孩子故意调皮。
然后,想尽办法要帮孩子改掉这个坏毛病。轻则口头劝解,重则打骂威胁。

却没认真想过:“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些古怪的行为?”
6岁的李小明吃饭时,总是将饭菜掉在地上,往往掉的比吃的还多。
而且总是喜欢到处乱跑,即使是被强迫坐在椅子上,也喜欢敲敲打打,从来闲不下来,把整个家搞得鸡犬不宁。
父母带他去做了各种检查都查不出问题,最后医生才发现他的“感觉统合”有问题。
小明的前庭觉系统功能低下,所以总是喜欢跑动,以寻求前庭觉刺激。
因此很多时候,孩子古怪的行为并不是不乖,逆反,故意和父母作对。
而是因为孩子的感觉统合可能出了问题。
感觉统合,是每个孩子都应该具备的。

或许有些人听到感觉统合这个词,还是会在心里想:“这到底是什么呢?感觉特别生僻难懂。”
但其实感觉统合不是奢侈品,是每个孩子都应该具备的。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及教育学家皮亚杰就曾在他的理论中提到:“孩子智慧的根源,是来自幼儿期的感觉及运动发展。”
他在理论中说明:“在六岁以前,必须以实际的感觉来认知与学习。”
所以他们必须不断地通过身体及四肢的动作来增加感官及运动的经验。
这种身体及四肢动作的有效运作,再加上以大脑的调控和整合为基础的概念,就是“感觉统合”。

只有经过感觉统合,神经系统的不同部分才能协调整体作用使个体与环境顺利接触。
没有感觉统合,大脑和身体就不能协调发展。
所以,感觉统合是每个孩子都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
我们在出生之后进行适当或充分的学习锻炼,才能让孩子拥有较好的感觉统合能力。
二、有明显的能力提升
感觉统合良好的孩子,往往能力更好。
一份脑生理发展的研究曾经指出:
1-2岁的大脑重量是925-1064克,多种感觉就已经形成知觉。
3-5岁的大脑重量是1100-1150克,侧支的分支增多,专用神经通路随感觉整合而增多,并使大脑5个语言区都发育成熟并建立联系。
6-10岁的大脑重量是1150-1250 克。经感觉统合后的心理、行为反应已较复杂。

所以感觉统合的训练在生命早期极为重要。
儿童的大脑感觉统合功能发展良好,且足以适应环境时,儿童的反应会有胜任、启发和满足感。
有了胜任感,孩子在迎接外界各种挑战时会充满信心,并获得很大的满足感。
这也进一步激发孩子去迎接挑战,战胜困难的信心,形成良性循环,促进了感觉统合能力和学习能力的不断发展。

三、结语
所以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只有持续不断的感觉刺激,才能促进大脑各功能区的脑网络不断连接。
对于任何孩子而言,当大脑各功能区逐渐成熟,大脑对身体的统合指挥功能才会更强大,从表面看,也就是各项能力发展得越来越好。
每个孩子都需要感觉统合训练,良好的感觉统合,让聪明的孩子更优秀,让优秀的孩子更卓越!
有需要或感兴趣的家长可以带着孩子来心方象测试一下您家的孩子的情况,更直观了解孩子成长中最需要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