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让你慢下来的角落
查看话题 >豆瓣9.2,诺奖作家帕慕克的新书里,竟然藏了一座旧时光博物馆
“他相信人们对物品的精神依恋是人生最大的安慰之一。”
——奥尔罕·帕慕克《纯真博物馆》
亚里士多德曾说,人类总是会不自觉地将脑子里一闪而过的想法,或是灵魂里莫名的悸动,与周遭此刻发生的事联系在一起,虽然明知这种联系不存在。
例如当你悲伤时,看到下雨,就会想起天空也因悲伤而落泪;对于奥尔罕·帕慕克而言,当他想念家乡时,看到橄榄罐头,就会想起伊斯坦布尔每家每户的日常喧闹声。这些记忆碎片像一阵烟,萦绕在上世纪70年代伊斯坦布尔的古老街道,后来被帕慕克记录了下来,收录于《纯真博物馆》一书。

奥尔罕·帕慕克(Ferit Orhan Pamuk)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生于伊斯坦布尔。在他的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红》中,帕慕克以一名说书人的视角揭示了16世纪奥斯曼帝国的心灵之相。《纯真博物馆》是他的另一部作品,书中通过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展示了上世纪中叶伊斯坦布尔的社会景观:
一个出身富庶、来自西化家庭的伊斯坦布尔青年凯末尔爱上了一个贫寒的远亲芙颂,当他的爱未能得到回馈时,他便开始收集心爱的人曾经碰过的每一件物什,聊以慰藉。最终,我们在书的结尾知道,凯末尔收集了日常生活中的所有物件——明信片、相片、火柴、盐瓶、钥匙、连衣裙、胶卷、玩具、夭折恋情的纪念物,以及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间他与爱人芙颂曾经漫步过的伊斯坦布尔街头的纪念物——并把它们陈列在纯真博物馆。

这个纯真博物馆原本只存在于小说中,但2011年,帕慕克开始建造一个实体的博物馆用来还原小说中出现的场景,展现伊斯坦布尔当时的风土人情:

这是一幢位于伊斯坦布尔老区的棕红色古宅,它位于楚库尔主麻街和达尔戈奇街的街角。古宅是典型的20世纪伊斯坦布尔上层阶级所居住的宅邸,完全符合小说中对纯真博物馆的地理位置与外观的描述。馆中的数千件展品“真实”地还原了凯末尔收集的关于芙颂的“一切”。这些物件被精心地安放在独立的展柜或橱窗内展出,每个橱窗皆契合小说83个章节中的一个。
这座纯真博物馆是一个奇幻的地方,其存在犹如博尔赫斯笔下通过镜子折射才能看到的城市乌克巴尔,充满了不真实性。当你质疑它的存在、半信半疑地根据帕慕克的书走到这座博物馆面前时,就会惊叹于它的市井与真实:街区外飘散的芝麻面包香气、四处疯跑的孩子们、橱窗里展示的瓶装泡菜,都在晨光熹微中映出真实的色彩。
这座博物馆,让小说中原本虚拟的人物和情节,在尘世间得以落地。对于读者而言,它就是了解伊斯坦布尔历史的一个文艺窗口:当你走进博物馆,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文学作品中的元素,那是地毯上的时间螺旋图案,象征亚里士多德的时间理念:

为了进一步让人们了解如何参观博物馆,帕慕克在2012年出版了《纯真物件》;今年七月,本书的中文版和国内读者见面了。《纯真物件》以《纯真博物馆》的情节为纲,按照与小说章节相对应的展盒顺序介绍了博物馆里琳琅满目的物品、伊斯坦布尔的城市景观以及城市的风情和传统。
对帕慕克而言,他不只试图将这座博物馆构建为“物的百科全书”,也希望其成为一部“人类情感的百科全书”。
在纯真博物馆中,每一个物件皆是一种或多种人类情感的交错,它不只是凯末尔和芙颂爱情的“物证”,也是承载人类情感的实物。帕慕克在收集这些物件时,也触碰到这座城市早已消逝的时光:伊斯坦布尔每个家庭餐桌上都会摆放的一瓶黑橄榄、背景中有轮船和博斯普鲁斯海峡的1970年代明信片、老式出租车的计价器……

这些博物馆的藏品都在《纯真物件》得以展现。在本书中,浏览帕慕克本人讲述那些藏品的故事背景与文化,能让人从日常物件之中发现有关爱情、城市与时间的秘密。
《纯真物件》节选
奥尔罕·帕慕克
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那些意料不到的美
第14号藏品
伊斯坦布尔的街道、桥梁、陡坡和广场
从一个收破烂的人那里,我得到了一张以多尔玛巴赫切码头为背景的照片。在小说完成之前的三年多的时间里,我就在脑海里不断构想与小说这一章节相对应的展盒。我特别喜欢这个展盒,尽管我在构想和设计上花费了许多心思,它却包含了一种具有意外之美的异想天开。

经过多年的物品收集、视觉呈现和橱窗布局的规划之后,就好像我在写剧场舞台说明一样,我们通过不断试错,在展盒里布置好茶杯、屈塔希亚陶瓷烟灰缸和芙颂的发卡。在这个过程中,看着我们选取的照片,我意识到自己正在做那些让人肃然起敬的伊斯坦布尔风景画家在做的事情:在树木、电缆和线塔、船舶、云霭、事物和人群的汇聚中寻觅意外之美。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在那些意料不到、无意营造出来的地方,眼睛能发现美。
我的整个人生和你的连在了一起
第17号藏品
伊斯坦布尔的出租车
1970年代中期,也就是凯末尔与芙颂陷入热恋那段时期,伊斯坦布尔所有出租车装的都是机械计价器。但因为油价周期性上涨,乘车费经常变化,以及事实上大部分计价器都很破旧,所以没人真的用它们。乘客偶尔会对司机产生疑问:“你怎么不用计价器?”但就是这样,出租车计价器的功能主要是——就跟车窗下边贴黑白方块条纹一个道理——让人知道那是出租车而已,共乘的出租车或非共乘的出租车。

如果现代意味着即使我们身处城市的陌生人当中也能感到自在,也能与他人和平相处并心有同归,无论这种归属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那伊斯坦布尔人最现代的地方就体现在共乘出租车的座位上。由于乘客经常要手忙脚乱地换零钱,给人一种大家都是同道中人而不是陌生人的愉快感觉——共乘出租车(欧美产的、有自己独特的车门把手)的乘客总是会彼此帮忙,跟同车的人以及司机聊上几句。
我喜欢坐在共乘出租车里,一边看着窗外城市无尽展开的街景、奇特的街头拐角以及从坡路中间升起的海景,一边听其他乘客跟陌生人唠叨:前天晚上自己为啥跟老婆拌嘴,昨天电视里播放的内容为什么让人觉得丢脸,这个越来越糟的国家和世界,或者他们在军事独裁时的日子。多年来,我一直在构思一部小说,主人公是一个在这个城市来来往往的出租车司机。
“生活的乐趣”与小说的忧伤
第21号藏品
父亲的故事
1999年的冬天,在楚库尔主麻一家古董店阴冷、满是灰尘的地下室里,我在一个橱柜顶上发现了这个石膏半身塑像,当即就买下了它,虽然那时候整个故事我还没想好。
不像许多我一时兴起买下却没法写进故事的物品——最终只能放到博物馆里(比如马车灯和煤气表)——我从这个塑像身上一眼就看到了凯末尔的父亲,在写这个次要人物时,我总是按照这个塑像来想象他。

至于小说里凯末尔父亲提到的自己那位情人年轻时的照片,我是在故事写完后才找到它的。当我飞快地翻阅那些保存多年、因为“背景里有一艘轮船”而被二手商贩收集的照片时,这个姑娘目光低垂的表情比轮船更吸引我的眼睛。

下面这张1960年代的明信片,完美描画了这个时期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它要表达的“生活的乐趣”与小说中的淡淡忧郁形成了一种对照。像所有其他展出的食物一样,这份酥皮点心是为博物馆特制的塑料模型。我喜欢在博物馆里精心布置这些逼真的食物复制品,就像我喜欢细致地去描述我的小说主人公们吃的东西一样。

无论是真实存在的桥梁建筑,还是细致入微的器具饰品,都尽量还原了《纯真博物馆》中凯末尔和芙颂的爱情发生过程。这两个爱情故事的主人公就会真正地存在过,在人们的记忆里变成两个历史人物,而其存在的证据就在于《纯真博物馆》这部文本以及纯真博物馆这个实体。这是一个有关现实和虚构放置于时间长河中的诡异的有趣的计谋。当后世的人们在此来到此地,浏览这展馆中散发着历史气息和民族特色的物件,也许会真以为这两个虚构人物是真实存在的,他们就像土耳其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样,成为不朽的传说。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阅读推荐
《纯真博物馆》

作者:[土耳其] 奥尔罕·帕慕克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译者:陈竹冰
1975年的春天,伊斯坦布尔,30岁的富家公子凯末尔与名媛茜贝尔订婚在先,却意外遇到出身贫寒的远房表妹——18岁的清纯少女芙颂。两人炽热的爱恋过后,凯末尔最终与茜贝尔解除了婚约,却发现芙颂早已离他而去。
凯末尔追随着少女的影子和幽灵,深入另一个伊斯坦布尔,穿行于穷困的后街陋巷,流连于露天影院。在被民族主义分子的炸弹破坏的街道上,在被油轮相撞的大火照亮的海峡边,在军事政变后的宵禁里,他努力向芙颂靠近,直到无法承受的思念使生活完全偏离。
为了平复爱的痛苦,他悉心收集起心上人的一切,她爱过的,甚至是她触碰过的一切,将它们珍藏进自己的“纯真博物馆”……
《纯真物件》

作者:[土耳其] 奥尔罕·帕慕克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译者:邓金明
帕慕克在《纯真博物馆》讲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在写作小说《纯真博物馆》时,帕慕克也在为修建一座真正的纯真博物馆做准备。《纯真物件》是帕慕克为现实中的纯真博物馆创作的一份藏品目录,它以《纯真博物馆》的情节为纲,按照与小说章节相对应的展盒顺序介绍了博物馆里琳琅满目的物品、伊斯坦布尔的城市景观以及城市的风情和传统。整部作品图文并茂,从日常生活的惊鸿一瞥到整座城市的全貌,令人回味不已。
- fin -
Let's Make A Rendez-vous
SKP RENDEZ-VOU
北京SKP店
朝阳区建国路87号 北京SKP 4F
010-85952539/85952579
SKP-S店
朝阳区建国路86号 SKP-S 2F
010-87955088
西安SKP店
碑林区长安北路261号 西安SKP 9-10F
029-83699072


© 本文版权归 SKPRendezvous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
卦中有卦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7-11 06:4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