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穿越回高中那就太好了
我的孩子:
回想过往的日子,占据我后悔排行榜第一位的永远都是关于高考失利这件事,如果有机会穿越到过去,我也最想回到高中入学的时候。
倒不是高考失利这件事对我造成了多么恶劣的影响,毕竟这只是个结果。这件事的重要性在于它其实揭示了我人生中一个很晚才领悟到的真理。
我从学习文字开始,就喜欢阅读和写作。在其他功课都很糟糕的时候,我的作文也是能够被拿到课堂上作为范文朗读的。
二十世纪初那会儿,高中还流行着文理分班的规则,到了高二的时候学生们就得做一个决定,你是选择读文科还是理科。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个省重点,历来以理科著名,二十个同年级的班中,大概会有四分之三是理科班级,理科班的老师们也都是教师队伍中的精锐,保持着十足的战斗力,帮学生们在题海中遨游。
一开始,我想选文科,理由毋庸置疑;再加上那会的远大理想是想考复旦的新闻系,因此选文科似乎是我的最优选择。
但这个时候,出了两个岔子。
第一是我的小姑冲到学校,坚持要我学理科。理由也毋庸置疑,因为她觉得理科的师资力量更强,更有可能考上大学;而且她觉得学文科要想考一个突出的学校,那数学成绩得好,而我数学成绩一般,文科班的数学老师也一般。
第二是原来所在的“混合班”,同学关系都相处得十分融洽,也不乏有好感的男生,和与我整天形影不离的女生,他们都打算学理科,也就是会继续呆在班级里(默认混合班都是理科班,文科班是新开设,由选择文科的学生组合在一起)。那是个友情大过天的年纪,一想到要和最好的朋友们分开,我的内心也起了一点波澜。
这两个岔子的出现,使得我原本坚定要学文科的心有了异动,这个时候,随便一个推波助澜都有可能把我推向错误的选择。
而这个小小的助推“波”现在想来简直毫无理由——我觉得自己能力很强,以后到了社会中一定会吃香的。
普通而又自信的我啊。
这里需要跟你讲一下我们那一届学生经历了什么。
原本几十年来都干得好好的应试教育,突然被捶了,教育部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教育。什么叫素质教育呢,就是好好的课不上了,学生间组成小组,去街上搞搞社会调研,回来写成报告;随之而来的,学校的活动也增加了,今天一个晚会,明天一个比赛,把学生忙得团团转。
我在这场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改革中表现得十分活跃。一方面是我性格开朗,另一方面也是我确实很擅长这些活动,大大小小的奖项,称赞,抛头露面的机会接踵而来,大家都觉得,这个学生,能力很强。
你看,外界对你的评价对于自我意识的塑造竟是这么的强(你可以去学习一下传播学中社会我和本我的相关理论),强到我也开始相信我是一个能力很强的人,强到以为自己哪怕以后考不上好大学,我也能出人头地。
如果就现在的成就来看,说自己失败了也不正确,也确实是有一部分成就是我的能力争取而来,但至少没有我以为的那么成功。
这个社会,虽然在进步,但远远还没有达到完全可以将“学历”弃之不顾的程度,在很多行业和岗位上,学历依然是一个基本的门槛,它就这么高,但你没有这个通行证,依然跨不过去。
这个领悟是我很晚才意识到的,但我想写下来告诉你。如果我们的母子关系尚可,你愿意听一下我的意见,那么我以下的结论会对你很有帮助。
首先,人这一生中最重要的是认清自我。所谓的认清自我是抛开社会对你的评价和期待,你自己最想成为什么人,最想过什么样的人生。
我这一辈的人虽然已经有了自我的萌芽,但大体还是遵从老一辈的生存方式,那就是按社会既有的,约定俗成的东西来生活,比如,女孩就应该去考公,去当老师;又或者女孩应该在二十五岁左右结婚,二十八岁左右生孩子,如果过了这个年龄,你的选择范围就会无限缩小……老实说,这是毫无必要的。
我希望你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只要不是做坏事,只要不是打算依靠我,其他你都自便,而这个的前提就是你要花很多时间去了解自己,解剖自己,去尝试不同的事情,从中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别管别人怎么想怎么说。
其次,友情很重要,但也没有那么重要。可以告诉你的是,我和大部分高中同学都不再来往,甚至连同学聚会我也不想去参加。并不是我们不再是好朋友,而是我们之间的时间和空间距离都足够远,远到大家坐在一起的时候,可能只能谈谈热搜和新闻,这是我们唯一的共有话题。
没错,人越往后走,朋友会越少,他们都是经过了人生的筛选,最终陪伴在你身边的人,而且还不一定是你学生时代最珍惜的人。我也有几个好友是从初中或是高中起就认识,我也非常爱他们,但他们现在没法对我的选择和决定再起什么影响 了,因为我们都有各自的生活。
别为了年少时所谓的友情去影响自己的选择,要知道,正确的人不管你选择什么,都还是会在你身边,失去了的也必定只是注定只能赔你走一程的人。
最后,能力和学历到底哪个重要。我可以这么说,学历已经是你在努力范围之内最容易拿到手的东西,你可以战略上藐视它,但战术上一定得重视。能力是一种增值产品,能力越强,你在生活中的溢价空间就越高,你的生活质量就有可能更高。当然,这是相对的,我只是说正常情况下。
好了,今天的唠叨先到这里,你愿意听就听,不愿意听也没办法,反正我还是会继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