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的根源是什么?
古埃及有这么一则寓言:
鸟儿子问:“爸爸,人幸福吗?”
鸟爸爸答:“没咱们幸福。”
鸟儿子问:“为什么?”
鸟爸爸答:“因为人心里扎了根刺,这根刺无时不在折磨着他们。”
鸟儿子问:“这刺叫什么?”
鸟爸爸答:“叫嫉妒。”
鸟爸爸的回答一点儿都没有错。
01
嫉妒是人的本能情绪之一
所谓嫉妒,是因别人的优越而折射出自己的缺陷所引起的愤怒情绪。一个人看见和面对比自己优秀的人,油然生出钦佩和敬仰之心,是一种羡慕,如果此人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或难受、或憎恨,便是一种嫉妒。
每个人天生都有嫉妒心理,婴儿从16-18个月就开始出现嫉妒表情。有人做过实验,15个月的孩子,如果妈妈当着他的面抱别的孩子,他就会有所反应,非要让妈妈放下别人抱自己,并紧紧搂住妈妈,好像在说:“这是我的妈妈,不是你的。”
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好多种情况都能使孩子产生嫉妒。
比如,家里来了别的小朋友,妈妈对别人家的娃夸赞几句或表示亲呢些,自家的孩子就会嫉妒,对外来的小朋友采取不友好的态度。两个孩子玩游戏本来好好的,一个孩子看别人搭积木搭得又快又好,自己却怎么也搭不好,他很着急,索性把两个人的积木全都推了:“我搭不好,你也别想搭成!”……
嫉妒不仅仅存在于孩童时代,也同样容易发生在成年人身上。“我强烈地嫉妒她,嫉妒她的美貌和运气,她还特别善于搞人际关系,她的领导都围着她听她的,我简直是嫉妒她的一切了,其实她跟我不在一个部门,也没对我做过什么,但我就是控制不住地嫉妒她,恨她。" 一位来访曾在来信中向咨询师描述她对一个跟她毫无相干的女同事的嫉妒。
可见,嫉妒是无处不在的,甚至亲人、夫妻之间也会存在嫉妒。例如女性常常对伴侣的前任或者过去有过暧昧的对象产生嫉妒之心,虽然知道他们之间如今已经再无关系但还是忍不住无数次追问对方,在他心目中自己到底是不是第一位。
嫉妒的确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它包含了焦虑、恐惧、悲哀、猜疑、消沉、自卑、敌意、埋怨、报复等等一系列的负面情绪在内。当我们产生嫉妒心理的时候,我们能深刻的感受到有一种不被需要、被抛弃、被取代的痛苦在心口搅动,使人难以忍受。
那么,嫉妒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02
嫉妒的根源:源于童年依恋损伤
嫉妒其实是有理由的,它能够满足一种心理需求——匮乏式补偿。意思是,你对那些不是像你一样有缺陷的人,发展出一种有偏见的憎恨,尤其是在个性方面。于是,你排斥和赶走他们。通俗点,就是通过找出别人的问题来弥补自己的不足,通过发现别人的毛病,来补偿和防御自己的自卑。因为“它没有我那么好,我就不用自卑了”,我们为了防御自己的自卑感,就会发展出各种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把嫉妒看成一种投射性认同,我们把基于自身缺陷的耻辱感压抑和分离,把这种耻辱的感觉投射到别人身上,这会让我们感觉摆脱了自己的耻辱感。
匮乏式补偿是为了保护嫉妒情绪所带来的痛苦。这种痛苦其实源于母婴共同体的心理。原始的嫉妒,就是婴儿独占妈妈的愿望。在婴儿的世界,他觉得他与妈妈是一体的,他需要占的一切可得的资源。如果最初这种母婴关系构建的足够好,婴儿能够得到相当的满足,他便不会太过于执着,也许他会嫉妒,但不会带有恨(一种毁灭式的嫉妒)。如果婴儿早期严重缺乏爱和关注,就会特别执着于独占,当在母亲转身离开的那一刻,他的世界坍塌了,他强烈地感到自己被抛弃和背叛。这种嫉妒非常强烈,会影响人一生。以后的嫉妒都是在重温幼年的痛苦。
因此,子女健康成长的要点是安全的、稳定的母子依恋关系。这种关系里还包含孩子在他的父母客体那里逐渐获得了“我对你很重要、我很好,我能行”的自我认定。而这种自我认定是他在人际发展中逐渐形成自我的“主体意象”,从而成为人格结构中的核心要素。孩子会按他早期人格意象去塑造他自己。如果早期的亲子关系中,孩子在父母那里常常得到的是“胆小鬼,没指望,没出息”等信息与评价,孩子的内心会形成“我不好,我不如别人”的自我认定,一个渺小的、坏的“自我意象”会烙印在他的神经记忆中。
虽然早期的亲子关系存在,但孩子是在被否定、被斥责的惶恐不安中与父母客体保持着关系的。因此,这种亲子关系固然存在,但却是一种损伤性的关系。换句话说,在这种关系里,孩子正常发育所需的安全依恋不复存在,而是依恋的缺损。
这种早期依恋缺损,不仅仅会使一个人埋下怨恨而产生嫉妒,也会因埋下怨恨而产生敌视、对抗心理。因为安全的依恋缺损,是一种爱的缺损,而在爱的缺损中长大的孩子,不是滋生关爱的病态需求,就是滋生出敌意、对抗等防御与攻击行为。在他以后的生活中很难感受爱的存在,但他又强烈地需求爱,甚至会发展为“获得安全,避免焦虑”的神经症性倾向。这种神经症倾向往往以对内苛求自己,对外苛求别人,自责自恨,妒忌敌对,或是以攻击性语言、攻击性行为去伤害别人或伤害自己。这些都无一例外地表现在他的亲人关系、夫妻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等各种现实的人际关系之中。

03
发生在心理咨询室中的嫉妒
一次50分钟的咨询面谈结束之后,一位来访迟迟不愿离开咨询室,面色阴暗的他,这么对咨询师说:“你现在就要回去,和你的家人一起共进晚餐,你不会再想到我,而我会孤独地回到我的小房间......”来访幽怨的表情让咨询师感受到一种敌意。
这句嫉妒的话语里,的确充满了对咨询师的敌意。在这里,来访者把自己内心的不满和空虚投射给了咨询师,即,咨询师是一位冷漠的照顾者。
也许这位来访在之前的咨询中并没有详细阐述自己被忽视的童年经历,以及对父母的失望。经历过这些创伤、又被自恋包裹的来访,很难敞开自己的心扉。潜在担忧是“我不知道无设防的打开心扉是否安全,是否会再次遭受伤害”。
因此,辨别来访的这些嫉妒言语是了解其内心需求的第一步,因为这些攻击和投射是穿过一些重要话题针芒的引线。咨询经验告诉我们,病人在嫉妒谁、嫉妒什么、如何嫉妒,这些针芒保护的,就是病人破碎的心。这些细节,是进入病人内心世界的王道。当我们在倾听这些嫉妒带来的自卑和羞耻的时候,就能够听到、看到他们支离破碎宏大外表下的那个真实、破碎和隐藏的内心。
04
治疗嫉妒,就是学会处理创伤和感受爱
治疗嫉妒,就要学会处理伤害。精神分析认为,我们自身的缺陷都来自创伤。而修复创伤的方式,在于坦诚面对这种创伤,允许自己表达对创伤的感受,在合适和安全的范围内哀悼,进而在情感上消化和接受创伤,同时在行动上摆脱和愈合创伤。
嫉妒的我们心里有一个幻想性的对手,这个对手其实是我们自己的一部分,内心被分裂或压抑的部分。嫉妒的人并没有真正地学会爱自己,不明白自己也是值得爱的,而是把自己厌恶的一部分压抑并投射给别人。所以解决嫉妒,归根到底是回到自己。学会自信,学会爱自己,积极应对,接受挑战,发展自己。当我们个体有足够充足的感情和爱,有感受温暖和感激的能力,便能够抵消竞争和嫉妒,并且我们还能够意识到嫉妒的存在,并允许他人被看作是值得被嫉妒的。
这当然是很难的过程,但是却很值得。当你可以欣赏美好的时候,某种意义上,你就成了美好的存在。
大鱼心理咨询师 白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