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着边际地谈谈
我是讨好型人格,畏首畏尾,常不自觉地去想,啊这个行为会不会让人觉得我三观不正。
纠结到肠子都拧起来了。
其实,当我们评价一个人三观正确与否的时候,言外之意就是存在着唯一的、正确的、为多数人所遵守的三观。
过去我长期掉在这个思维陷阱里,努力地修正自己,但始终发现,我无法塑造出一个人人满意的三观。
可太难了。
其实道理很简单。马克思·韦伯说:“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根据个人理解的不同意义,就会有不同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从而导出现代社会的多元价值观。这就是三观差异的根源。
在现代社会里,我们不可能在这个问题上获得统一。为什么呢?因为三观属于价值判断的领域,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不同。价值判断属于“应然”领域,没有统一的标尺作为准绳;事实判断属于“实然”领域,完全可以依靠科学研究来获得客观的判断。
譬如结不结婚。如果你是个人主义者,信奉婚姻是一种财产保护制度,认为其只是社会的一种过渡形态,那么不婚对于你而言就是正确的;如果你认同传统价值观,崇尚孝道,渴望稳定依恋与传承,那么结婚就是一个必然选择。类似的,极权与民主,死刑的存废,自由与稳定,可太多了。
显然,现代社会的困境在于,摆脱了宗教与氏族的束缚后(上帝是唯一正确的,家族长辈是唯一正确的),我们再也找不到唯一的正确性了。
因而当尼采呼出“上帝已死”之后,面对理性主义的崛起,带来的不仅是个人三观的差异,还有精神层面的迷茫。人们终于意识到上帝身后,是一片从未涉及过的精神荒漠——人生是没有意义的。
人究竟为什么要活着?这种长期根植于内心的动摇和不确定感,是现代人最显著的精神特征之一,也是迈向理性的代价——我们再也无法用一个统一的信仰和神话,来安慰自己脆弱的内心了。
这是现代的铁笼,我们每个人都避无可避。
但好在,这是一个重要但并不紧迫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