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安石:立于浊流之人》有感
看完邓广铭先生的《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之后,为了进一步了解王安石,又买了这部日本学者三浦国雄的著作来看。首先吸引在下的是本书前言,这一篇前言真是洋洋洒洒行云流水,讲述本书发生的因缘经过以及作者研究王安石的时候发生的一些故事(比如作者在南京访问期间寻访王安石的墓地),这么一篇清新晓畅的文字顿时让在下产生好感,本书的后记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于是迅速下单购之。
本书着眼于叙述王安石人物本身方方面面,对王安石所处时代及政坛时局虽有旁及,但较少深入,所以想通过本书了解当时朝廷和社会形势,特别是想深入了解王安石变法的情况的话,恐怕会有所失望。但是本书确实不失为一个了解王安石的有特色的著作。
首先在了解王安石性格的养成方面,本书除了介绍王安石家世和早期的仕宦经历之外,特别立出专章讲王安石的交友,这一章确实有不少新鲜的内容,比如讲王令,虽然是王安石的晚辈,但是王安石却对王令的才华以及现实主义的批判态度特为称赏,对王令的贫寒境遇更表同情;再比如王安石与曾巩的交往,早年二人相互砥砺,作为读书人施展一番抱负。从这一方面看,王安石本人跟他的身边朋辈都是有强烈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都力图用自己所学造福国家百姓。朋友间的相互影响加上王安石比较丰富的地方长官任职经历,改革现实的想法一定早早在王安石心里埋下了种子。
其次就是本书花了比较多的笔墨引用王安石的诗文来体现王安石的学问跟才情。因为变法的原因,王安石的学问才情倒是没有那么被人关注。王安石本身跻身于唐宋八大家之一,文章之妙自不在话下,他的诗号称“荆公体”,成就很高,如“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黄昏”之类,也都清新可诵(以在下目前浅见,宋诗的现实性是其不同于唐诗的一个突出特点)。从王安石的经学著作来看(如《三经新义》),他与复古主义者完全不同,本书中着重笔墨写了王安石的“时”与“道”的观念,这个“时”是当前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这个“道”是“先王之道”,是尧舜禹三代之道,也是王安石一直以来的理想抱负。这个“时”是不断变化的,对经典的理解也就不能默守陈规,在前人的基础上亦步亦趋,而应该适合社会现实的需要,为实现心中理想抱负而服务。所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俗之言不足恤”。在下认为这是本书中叙述最精彩的部分,这也是王安石作为改革派与保守派的最大不同。
在这个“时”与“道”的理论指导下,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大刀阔斧的进行了改革,在“富国强兵”的总方针的指引下对经济、军事、科举等方面在短时间内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国家机器一经开动,情况就复杂起来,反对派马上从政见之争上升到人品道德之争。新法在颁行过程中也难免操之过急,或得到的结果与最初的设想不符等等,王安石最初还吸收苏辙、程颢等旧派官员到制置三司条例司(这个机构是新法颁布实施的总枢纽),后因分歧太大不再寻求旧派的力量,专任新法派官员。双方矛盾愈演愈烈,导致朝廷内部分裂并互相倾轧。王安石主观上没有这个想法,但确实客观上形成了这个结果,他自己也受到当时以及后世的莫大误解与批评。
整体评价王安石变法甚为困难,虞云国教授在看完厚厚的《王安石变法研究史》后说,绝不可能为这次变法做一个盖棺论定的评价。从变法当时直到今天,始终没有定论,无论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或者折衷的评价,都可以毫不费力地举出足够的史料,任何后人对这次变法的解读,都有其个人见解与时代因素掺杂其间。可见要对王安石做一整体评价何其艰难。本书作者别开生面,用“天上的研讨会”这一形式,汇总了后世有影响的大学者对王安石的评价,最后仍然是褒贬参半,无法论定。大概这一问题将永远争论下去吧。
本书是作者上世纪80年代的旧作,终于在王安石诞辰1000周年之际被翻译引进中国。实在是对王安石的一个很好的纪念。
-
马甲部队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1-03 21:22:37